建院20周年征文④|吴鼎铭:传播学院,我的精神家园!

学术   2024-11-27 22:20   福建  



作者名片

吴鼎铭,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新闻传播学科教工党支部书记、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宝琛计划”高端人才(2023年)。




2009年6月,我考研不太顺利,调剂到传播学院,不太甘心但似乎又别无选择。于是,参加了那一年传播学院的研究生入学面试。面试地点在师大仓山校区游泳池旁二楼最右侧的一间小教室里,三面墙壁不透光,显得拥挤和灰暗。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传播学院的老师们,谭华孚老师、毛丹武老师、林焱老师、袁勇麟老师等。那栋略显破旧的小白楼,成为了我对传播学院的第一印象。9月入学,我们被安排住在仓山校区长安山脚下的南安楼,六楼是房间,五楼是自习室,上课寄居在地科院(现文学院)102和文科楼103,这些便是传播学院研究生的“三点一线”。这是一个学生眼中传播学院5岁的模样,一穷二白、家徒四壁、白手起家。

面试后,我上网查阅了老师们的相关资料,看到了谭华孚老师的博客,文字中透露出温和、浪漫以及对互联网美学前沿的独特思考,顿时心生好感,便在谭老师第一节课后请求约见。后来,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独自一人穿过那漫长而曲折的牛眠山巷,终于到了那些许偏僻的万升小区,小心翼翼地敲开了谭老师的家门,迎面而来的是那永久未变的和蔼微笑。那天我们聊了近两个小时。现在虽已无法完全回忆起谈话内容,但我深刻地记得谭老师的关切、鼓励与指导让我在往回走的路上备感兴奋,忽然觉得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硕士三年,谭老师平均每两周在家中小阁楼举行一次学术讨论,三五同学绕茶几围坐,分享读书心得,修改论文成果,讨论社会百态,聊生活倒苦水,这些细节成为我硕士三年的全部回忆。也就是在这种既放松又严格的学术讨论中,我慢慢领悟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学术批判精神,逐步提升了我的学术论证能力与发表观点的自信。谭老师的谈话里,都是学长学姐的名字和他们的特点,比如他常提起他带的第一届学生靳丹(不太确定是否这样写),充满灵气,非常适合做学术,可惜她选择了硕士毕业后跟着男朋友去了深圳发展。他常说黄华是一个不错的学生,在中传读博,读本科时下课总是抓着老师不放,有问不完的问题,到后面,黄华的问题越来越难回答了。他说连水兴是一个很可爱的学生,也是他第一个考上博士的弟子,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让我一定要多跟他学习……谭老师在讲学生故事的时候,眼里有光。可以看出,学生是他生命中最关心的事情。后来,我才发现,不仅是谭老师如此,学院的毛丹武老师、张应辉老师、袁勇麟老师都是如此,心里装的都是他们心爱的学生。原来,这就是导师的模样!这些几乎成为了我后来从事教师事业的全部参照。只是我做的,远远不如前辈老师们。

传播学院的第一批老师来自各个学科:颜老师文学出身,将文本细读做到了极致;谭老师文艺美学出身,对媒介艺术充满独特见解;袁勇麟老师文学出身,总有说不完的对台传播故事;毛丹武老师……好像全能学科出身,学富五车,对西方学术理论信手拈来;刘泓老师主讲广告学,对文化传播和广告营销前沿了然于胸;连水兴老师是正宗的传播学出身,对传播思想史如数家珍。就是这样的多元思想碰撞和跨学科互动,不仅迅速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激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探索欲。在谭老师和毛老师家里,我最喜欢看他们的书架,默读一本又一本书名,悄悄记下那些我没看过的书目,然后到图书馆借出并读完。

在传播学院三年,我感受到了思想之自由,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平等表达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一切思考和观点都会得到尊重,没有对错,只有深浅;我感受到了师生关系之融洽,在这里,老师如兄如父,同门如手足。我的每次失误与进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切、指正或称赞;我感受到学术研究之精髓,“努力比别人思考的更深一层”,这是老师们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萦绕在我每一次阅读与写作过程中。这三个特质似乎构成了我对传播学院学术氛围和精神气质的全部理解。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在于思想之博大、学问之弘大、师爱之恒大。我很幸运,我对此曾有过深刻体验。未曾想,2009年让我“不太甘心”的传播学院,变成了我的精神家园

2012届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答辩后合影



2015年我从武汉大学毕业回到传播学院入职,开启了全新的教学科研生活。感谢学院在入职后的几年时间里,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专心专注做自己喜欢的学术研究。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来说,十分重要、无比奢侈。我确定了三条工作主线:第一,围绕数字劳动、媒介时间两大学术议题,不断拓展深挖,发表系列论文,出版系列专著,并在此基础上申请了两个国家社科基金,努力在学术界形成有辨识度的研究;第二,根据过往学习经验,细致指导学生,形成以写促学、紧密跟进、及时调整的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门下毕业的所有学硕全部考上了名校博士;第三,深度参与、及时跟进全国尤其是福建主流媒体行业发展动态,为新闻学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前沿信息,为学生就业提供充足的知识基础,同时推动学界与业界的交流互动,从而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过去9年时间里,传播学院似乎每年都在更新升级,从省内一流的融媒体应用研发中心、全景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到“星雨剧场”,从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到国际传播二级学科博士点,从福建省高原学科到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点,从福建省电影剧本创作与研究中心、福建省网络视听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媒介研究中心。这些名称背后是传播学院一代又一代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结出的累累硕果,我好像看到了一个20岁的青壮年在茁壮成长。20岁的传播学院,充满朝气和潜能,未来还很长。我所经历的历史告诉我,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撰稿:吴鼎铭(师)

编辑:黄雨彤

初审:罗语宸

复审:林欣莹 傅心悦

终审:吴鼎铭(师) 魏倩怡(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传梦想·播天下”,展示学院发展动态、办学成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专业竞赛、师生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