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这几年,许多社交App关注到用户对数据安全的需求,相继推出了“阅后即焚”功能,“阅后即焚”消息在对方查看后会自动销毁,以保护用户隐私不外泄。
在社交场景下,诸如此类的保护隐私功能的设计还有很多,如无痕聊天、预设密信、匿名群聊、闪照、双向撤回等。但是将这些功能置于酒店消费场景下,争议就比较大了。
近日,与“酒店订单订后即焚”有关的多个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讨论。
有网友发现,用同程旅行微信小程序上订酒店时,在付款界面有一项“订后即焚”的功能选项,在旁边有一行字“住后订单自动删除,保护您的隐私”。
据悉,所谓“订后即焚”,即用户选择后,入住酒店不会有任何痕迹,订单将会在用户成功入住酒店后次日12点自动删除,届时用户无法查看任何订房记录;支付完成后,入住前订单的最新状态只能在订单详情页查看,不再发送微信和短信通知。
其实,不仅是同程旅行,其他OTA平台也设置了类似的功能。
比如,在智行App,用户订酒店时可选择“无痕预订”,相关订单会在离店当日自动删除,用户无法看到预定记录同时无法对酒店进行点评,且支付成功后将不再发送短信、微信通知和服务推送等。
在去哪儿App,用户同样可以使用“无痕预订”功能。选择该功能后,订单将被自动隐藏,同时关闭短信通知。
不过,消费者可以通过设置“隐藏订单密码”找回订单;离开订单页后,系统将再次隐藏该订单;若输入密码错误,系统统一提示无隐藏订单;若忘记密码,将无法继续查询或使用该订单,去哪儿网不提供找回服务。
在美团App和高德地图App的酒店预定页面,则会出现一个“隐私保护”的选项,显示用户入住后会自动删除订单记录。
据公开报道显示,“订后即焚”功能最早在2018年11月左右上线,已经存在6年时间,只是最近才引发大范围讨论。
而网友对于“订后即焚”功能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度。
一部分人表示支持,认为该功能可以有效地避免个人信息泄露;一部分人对酒店推出该功能的动机产生质疑,表示该功能有“助纣为虐”、鼓励出轨的嫌疑:“谁正常订房间要焚啊?”“干什么见不得光的要用这功能”。
同程旅行方面则回应称,该功能设计初衷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对于网友的疑虑,将考虑是否要优化该功能。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断定OTA平台推出“订后即焚”功能是鼓励出轨,毕竟这些年来,信息泄露事件在酒店住宿行业频繁发生,其中轰动一时的是2018年华住酒店集团数据泄露事件。
2018年8月,华住集团旗下酒店被曝出1.3亿条身份信息、2.4亿条开房记录等共5亿条用户信息泄露,涉及到住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手机号码、酒店入住时间、离开时间、房间号、关联房间号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随后在暗网上出售。
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酒店业推出“订后即焚”功能,或是为解决消费者在隐私保护上的顾虑,在确认订单后消费者的所有有关数据即可删除,不用担心其个人信息会在系统中被长期保存。
那么用了这个功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就真的从平台上永久消失了吗?
实际上,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网络交易平台上的订单、消费记录等一直有明确的保存时效规定。
2021年,市场监管总局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
对商品或者服务信息,支付记录、物流快递、退换货以及售后等交易信息的保存时间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3年。
在2009年,商务部也曾明确提出:
“电子商务经营者必须保留用户注册信息,必须对所有的交易建立记录和储存系统,登录和交易日志等交易数据记录至少保存十年,并保护交易双方的隐私权,必须建立安全制度,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所以,从相关法律规定角度看,平台有义务保留消费者的消费记录,那么就意味着“订后即焚”或“无痕预订”这类功能,并非是让订单永久消失,而是数据依然会留存在系统上。
同程旅行客服也表示,消费者勾选“订后即焚”服务,订单只是从消费者的手机端进行隐藏,但在后台还是实际存在订单的。
在部分网友看来,这个功能是否真能保护用户隐私不被泄露还难说,“因为住宿等信息,系统里肯定是有的,系统仍旧会通过算法和偏好,进行推送和分发。在数据层面,隐私仍旧被计算、传递。”
此外,“订后即焚”还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潜在问题,订单记录对消费者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行程提醒或服务凭证,还是在发生服务纠纷时消费者可用以维护自设权益的关键证据。
一旦订单自动删除,消费者后续在需要查询订单详情、核对消费金额、查看入住时间时是否会面临阻碍或困难?部分网友担忧订单信息的“自动焚毁”可能成为酒店逃避责任的工具,令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这就给平台方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必须完善相关功能的使用说明和风险提示,确保用户能够充分了解并正确使用该功能,避免误点的情况。消费者也应视个人情况而选择是否使用该功能,为避免产生纠纷后难以维权的情况,建议勾选该功能前,先截图保留相关的订单信息。
编辑:cc
综合自微博、小红书平台、央广网、中国消费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