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深度评析《踏雪行》

文摘   文化   2024-10-22 19:43   广东  



10月20日,由茂名日报社与茂名市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故事里的茂名·郭逸竹新书分享会”在茂名市图书馆三楼读者沙龙活动基地举行。本土青年诗人郭逸竹携新书《踏雪行》与市民读者见面,诗人现场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四位嘉宾对作品进行了深度评析,并与100多名文学爱好者共同探讨诗歌创作艺术。



    作者自述


郭逸竹:

诗歌是我一生的修行



写诗,我觉得跟做人一样,无论何时何境,都需要修行。对于诗歌我是敬畏的,也是热爱的,更多我觉得它是我一生的修行。因心存敬畏,所以我在不断地学习,静下心来虚心地向不同的人学习,也向我们的古体诗借鉴,吸收其中的养分,也向一些国外的翻译诗学,并阅读大量哲学的、文史类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拓展我对万事万物的认识。

我常常在写一首诗的过程中,会遇上一些突然而来的想法,或说笔尖让一些意象如忽然空降到眼前的白色飞马般,让我眼前有光,它带我遨游在云朵之上。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喜欢写诗带给我这样的愉悦感,也追求这样的感觉,让我不用每天束缚于柴米油盐酱醋的繁琐碎事,可以让生活变得有想象和填补些许空缺,营造一个与烟火生活中不同的我。如此,在烟火里捡拾些许诗意以自渡,给灵魂找寄托,在生活的窄道且行且修。

与诗歌相伴的这10年,我把诗歌当作了知己来相伴,心中所想所盼,都诉之诗句间,就连已离开我30余年的祖母的生前那些往事,在这几年,我也敢下笔写成诗了,成功避开之前每每写到祖母就泪流满面的情景。这是写诗的好处,或说修行,可以将一些感情在追忆中升华,不再因回忆而深陷以往变得悲痛落泪。对此,我感谢诗歌,它让我懂得如何减少生离死别的伤痛,拓展世界观和升华情感;让我懂得如何与万事万物和解,以及重新出发。

记得有人说,写散文是敞开心扉,与自己对话,释放自我。同理,我觉得写诗吧,是打开格局,与世界万物对话,在审美学的范畴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糅合在一事一物里,内视自己的同时,仰观世界,摒弃“我手写我心”,拓展对事物的认知,让世界充满真善美。

诗集《踏雪行》是我的第三本个人诗集,有一部分诗作在下笔时就有意识地往写给我的孩子看的方向来写,当然也适合其他同龄青少年看,希望他们读到的时候,能在诗里感受到一个作为母亲的凝笔之诗(思)的良苦用心,受到鼓舞和启发,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站在母亲的角度给予下一辈的关爱关心。

诗集《踏雪行》名字的取意,一方面源自词牌名《踏莎行》。词牌名《踏莎行》又名《踏雪行》,“莎”,是一种常见的野草,《踏莎行》词牌本意是在春天踏青行咏;另一方面,那种白雪纷飞的景象,那种满目皆白而堆积折射的雪光,尤令人期盼,这是诗意的光芒,也是生活里集聚而来的微光。

无论是想象的,还是肉眼可见的欢蹦跳跃着的微光,都会让人们对一切充满期待。我相信,循光而来,踏着生活的节拍,会觅到渴望深处的一缕梅香。正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那诗意的一缕梅香,虽会历尽艰苦,但足以让人踏雪而来,向光而行,或歌或咏,成为余生且修且行的注释。


  (郭逸竹: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诗歌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选刊》等期刊。出版个人诗集三部)



  嘉宾点评


向卫国:

这是一个逐光的诗人



首先祝贺诗人郭逸竹,这是她出版的第三本诗集,非常不容易。茂名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茂名在整个广东的诗歌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比如,今天在座的,除了郭老师之外,还有好几位优秀的诗人,台上的张慧谋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就是我们茂名诗歌的领路人,影响非常大;还有坐在前面的蓝蓓、吴小英等,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人;茂名还有大量的好诗人,虽然他们多数都不在茂名。
诗人郭逸竹是我近几年才知道的又一位女诗人。虽然我认识她相对较晚,但这本《踏雪行》已经是她的第三本诗集了。这种坚持,就是对茂名诗歌文化的一种传承,而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茂名走在最前面、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对这一点我是充满自信的,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也是非常肯定的。
对郭老师这本诗集,我在“序”中说她是一个逐光的诗人,她的诗歌是向光的,这从诗集里有很多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对她的诗歌来说,这个“光”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一点,光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一个优秀的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肯定首先是对真善美的一种热爱和向往。读郭老师这本诗集,你会发现在她的世界里或者在她所追求的“光”里,最突出的是美,这可能也是很多女性诗歌的特点。她的诗集里有很多篇幅写到各种各样的花,花就是美的一种象征。另外她的诗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题材特点,就是对亲情的表达。刚才郭老师在陈述她的写作历程时也非常着重地强调了她的祖母对她的影响,我读她的诗也感受到了。这是一种亲情,同时当然也代表着人间至善。她所追求的“光”,还有特别突出的一点,就是从她的诗里面可以感受到一个诗人对诗歌、对艺术本身的热爱。“艺术”本身必然是一个真诚的诗人毕生所追求的至高之光。
当然,我们还应该再深入一步,诗人一方面是逐光者,但这还不够,优秀的诗人不能止步于此,他还有更重要的责任,就是他必须把自己化为这个时代的光。真正的诗人必须承担至少一部分的社会责任,你要自己成为时代之光,这是过去时代一切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人类经验,或者说,这是他们用诗歌给我们塑造的一种代表人类未来和希望的生命形象。
所以说在今天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诗人,是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一个时代的诗人,代表一种深度和高度,他应该超越一般的人,或者说要有超越其时代的一个更高的视角,要看到真正的未来在哪里,就像雪莱说的,诗人应该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也就是他要能够预先看到并向世人指出未来世界的模样,这才是诗人的根本职责。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说的第一个意思,就是诗人的一个最基础的形象是一个追光者;其次,他还必须让自己成为光。


  (向卫国: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理论教学,兼事诗学理论研究和诗歌批评)





  张德明:

一个有温度、有情怀的诗人



茂名是一个诗歌火种蓬勃燃烧的地方,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评论,都比较突出,可以说是走在广东前列。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茂名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诗人。
郭逸竹是一位新锐的诗人,在短短两年时间便出版了两本诗集《风过蔷薇》《踏雪行》,这是非常惊人的。不但数量大,质量也高,说明了这位诗人是有备而来的,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
第一,郭逸竹的诗歌中有一种特别令人感到亲切、感到享受的一种意境之美。这种意境之美是她长期受到古典诗词的渲染而转化为现代诗歌表达的一种结果。你读她的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感很强,读时感到身心愉悦、精神舒爽。这种意境之美塑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空间,表达了宁静致远的生命哲学,有着物我合一、人与自然相互融洽共处的这样一种精神底蕴。作为一个当代诗人来讲,这一点很值得肯定。
第二,她的诗歌有一种让人感动的情与义。对于亲人、好友、身边人,包括对于大千世界,她总是以这样一种友好的目光,和他们和平共处,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上面。这种情义在她的诗歌中体现得非常鲜明,这是一个有情有义的诗人,是一个爱生活爱自然的一个诗人,所以你读后会感到非常的亲切,非常的温暖。
第三,从小的技巧上来说,诗人在词语的表达上,也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例如说善用动词,你看这个书名《踏雪行》“踏”行”用的都是动词。诗人在诗歌中对词语意义的有效调动也很成功,比如大与小的转化,轻与重的调配,有时候大词小用,有时小词大用,有时轻词重用,有时重词轻用,这使她的诗歌显得气韵生动,富有感染力。
总体来说,郭逸竹向我们提供了充满温度、充满情怀的诗歌,她让我们借助诗歌这种文体再一次去审视世界,审视我们的人生,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可以带着这样一种充满了光亮、充满了情意的目光,来重新看待所有的事物,很美好,惬意。
说到不足的话,我觉得诗人不一定把所有的诗歌都写得那么的和谐、静谧和安详,她还可以写出这个世界的骚动与复杂,让诗歌充满更多的张力,更具有深长的意味。


  (张德明: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博士、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张慧谋:

她的诗干净、温暖




郭逸竹写诗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她创作的质量很高、数量很大,是一个成长速度比较快的诗人。

我认识她挺长时间了,感觉她一直是很安静的,很安静地用一种平视的眼光看世界;用一种细微的内心强调她背后的东西。读她的诗感觉有一种很干净、清闲、善良、温暖的,以及包容的状态。

她不管写什么样的题材,文字总是让你感觉到像泉水那么轻盈,有种流动感。让人读起来,慢慢地从她的诗歌语言找到一种东西,就是卫国老师口中所说的“光”。我觉得不仅仅是光,还有一种透明的东西,像空气一样干净。这是她诗歌的一种特质。

她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的创作呢,因为她跟其他诗人不一样,不浮躁,她由着她的性格,由着她的本能,慢慢地写,观察,不追高度,也不追求热度。她还有一个很好的家庭,一个很好的爱人,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这也给她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

如果提点建议的话,我以为她的诗歌题材也不能总停留安逸的环境中,世界很大,要多走走,写出更多有张力的作品。

这十年,郭逸竹正是写诗高峰期,我这十年却写得比较少。我并不是不爱诗歌,而是觉得自己老了,写不动了,不能像以前一样写得那么洒脱、那么通灵、让人温暖感动了。但是我觉得诗人应该保持一颗永不老的心,所以也寄望在座各位趁年轻,还有力量写,还有勇气写,多写!


  (张慧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作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获奖者)



何火权:

独特诗风 悠远韵味



郭逸竹是近年来茂名诗坛崛起的新秀,写诗十余年,就从市作协会员,到加入省作协,今年又加入了中国作协。这一路走来,见证了她在文学创作上的一步步成熟。现在,她的新诗集《踏雪行》又出版,确实可喜可贺!从这本新出版的诗集,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郭逸竹诗歌的艺术特色。
独特的诗风。郭逸竹在诗歌创作路上,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风格。这种诗风就是委婉、含蓄、细腻,而且饱含深情。她具有深宛超妙的诗人气质,写出来的诗篇,非常注重意象词藻的刻意锤炼,注意节奏韵味的苦心经营。读逸竹的诗,就如在倾听着飘忽深幽的心之声、溪之影、梦之花,有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美的享受。
如《弹琴》,“无尽雨,无尽夜/弹流水/春花皆落去/而流水还在帘外,与风共对”。在诗人的笔下,有快乐,愁绪,知音和流水相融,有我之境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风格,用“唯美”“华丽”和“抒情”来形容,显得比较贴切。
蕴含深厚的艺术意境。可以把郭逸竹的诗所写的意境,归纳为“古典美、风景美、人性美”,诗人通过妙用不同的意象,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因而使诗的意蕴深厚,内容丰满。如《尽日寻春》这首诗,虽然只有5行,但里面有多个意象重叠。“已落尽半生。花枝上的景象/谢流水,谢星月”,这是把“春花”和“流水”“星月”的意象叠加,产生令人向往的遐想。“用一身空白相见/身后余下一地的辽阔,盛放了/隔山的鸟鸣和花香”,大地辽阔,春和景明,听山中鸟鸣,嗅山中花香,一幅美妙的春日图景。这样的例子,在诗集中比比皆是。
体现隽永悠远的韵味。郭逸竹的诗,非常注重抒情,如《打开春天的人》,“那只小花猫饥饿冷缩发抖的低鸣声/落在祖母二月的怀抱/同一个春天,祖母也接下在屋角那只/蜷缩着气若游丝的小黄狗”,祖母慈悲的心怀已然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春天”这个意象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可以是祖母那深沉的爱,是人性温暖,是包容和爱,是世间万事万物。正如诗人在后记中说的“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诗歌对我来说,亦然。”


  (何火权:茂名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原部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新书分享会全程视频可在公众号“精彩视频”回看。









刊发于2024年10月22日《茂名日报》07版文化


文字整理: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小英 陈珍珍 
摄影: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柯丽云
视频: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夏
编辑:柯少鸥
初审:陈珍珍
终审:吴小英




往期回顾:

梁演|五婆家的鹅

石雪萍|一株豆苗的热爱

阿明|也红(长篇小说连载三十五)



日常投稿须知

以下为茂名日报社副刊中心各版面邮箱

1.《文化》 mmrbwh@163.com

2.《荔风》mmrbwy@163.com

3.《小东江》 mmwbeyd@163.com

4.《晚晴》 mmbbbbss@163.com

5.《夕晖》 xihui2013@126.com

6.《悦读》13929709292@163.com

也可在本公众号 快捷投稿


茂名日报社文艺
汇集茂名日报、茂名晚报文艺版面精华,推介特色原创文学和艺术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