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民 | 这次,贾樟柯说对了
文化
电影
2024-06-19 18:39
安徽
“电影仍然是传播文化与生活方式,塑造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你的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播你的价值观,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著名导演、中国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日前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个论坛上,批评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国际化,随即引发激烈争议。大概是为了澄清自己的立场吧,贾樟柯又把自己的观点梳理了一下,发布在微博上。仔细看了一遍(见截图),觉得如果我们不因人废言的话,就会发现,贾樟柯的看法是中肯的,可以说切中时弊。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和北美(美国+加拿大)并驾齐驱的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第二,中国的电影市场,缺乏真正优秀的国产影片,一些有着惊人票房的国产影片,无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很差,既不能创造新的电影语言,也不能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只是一些绚丽的泡沫,甚或圈钱手段而已。所以,毫不奇怪,一些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大片,在国际市场上却风光不再,倍感寂寞。以2023年北美的外语片市场为例,总票房2.86亿美元,其中日本电影贡献了半壁江山,《哥斯拉》4918万美元,《苍鹭与少年》3970万美元。此外是印度电影《帕坦》,1749万美元;韩国电影《防弹少年:稍待未来》,912万美元。而在中国市场囊括近40亿票房的《流浪地球2》,仅502万美元,不及一部日本电影的零头,仅略高于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的381万美元票房,而后者本来就是一部小众艺术电影。时至21世纪的今天,电影当然已经失去了它在20世纪曾经享有的中心位置,但即便如此,电影仍然是传播文化与生活方式,塑造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但你的电影在国际上没有市场,就无法传播你的价值观,事情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当然复杂的,一篇短文不能一一罗列,但贾樟柯指出的中国电影市场不够国际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和许多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中国的电影市场,有过一段相当国际化的时期,那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电影,获准在中国放映。如朝鲜、越南、墨西哥、罗马尼亚、印度、巴基斯坦等,也包括苏联、法国、西德、日本等国的电影。记得那个时候,小伙伴们还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电影风格,编了一套顺口溜,什么“罗马尼亚洋枪洋炮,朝鲜哭哭笑笑,越南飞机大炮,中国新闻简报……”之类,不同国别的电影,打开了一代人观察世界的窗口,也成了美好的文化记忆。但是,从九十年代中期,为激活电影市场,引进10部“美国大片”开始,中国电影市场,开启了一个长达20余年的独尊好莱坞时期,直到好莱坞电影自己开始衰落。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横行无忌,像是一头没有天敌的怪兽。比如,一部《亡命天涯》的票房,就相当于当年所有国产电影票房的总和。这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电影,就很少在大银幕上看到了。
好莱坞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长期统治,不仅重塑了中国电影,也重塑了中国的电影观众,以至于中国电影不得不把自己拍成好莱坞电影的高仿才能赢得市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在中国异常火爆的电影,如“战狼”系列、“流浪地球”系列,为什么会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北美市场折戟沉沙——很简单,没有人喜欢看自己的山寨货。这再次证明,中国电影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与文化,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电影,靠跟着好莱坞邯郸学步是不行的。鸡血大片之外,中国电影市场独尊好莱坞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一些噱头大片趁虚而入。比如,贾玲的电影《热辣滚烫》,本是对日本电影《百元之恋》的东施效颦,无非一个减肥噱头加炒作而已,甚至不能算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但居然能够囊括27亿票房。噱头大片的大卖,对中国电影的伤害是可以想见的。从此之后,谁还会去认真拍电影?大家都找一部外国电影模版,然后用噱头加炒作去收割票房。我们不能独尊好莱坞,更不能关起门来沉浸式地把玩自己的鸡血大片和噱头大片,那样迟早会让中国电影市场步房地产市场的后尘。做为中国观众,我们要看欧洲电影,要看亚洲电影,要看非洲电影,要看拉丁美洲电影,当然我们也不排斥北美和日本电影,总之,一切地区、国别的优秀电影,都应该通过合理的政策,让中国观众有机会看到。逻辑是这样的:丰富的、多元化、国际化的电影市场,培育出高水平的、有鉴赏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观众;高水平的观众催生出高水平的中国电影(不是鸡血大片和噱头大片);这种中国电影,集娱乐性、思想性、艺术性与一身,然后走向世界,向全世界的观众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塑造中国的善良可亲、文明发达、同时又凛然不可侵犯的真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