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观点】
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立竿见影。今天积累了几个素材就想在这次考试作文中能立马用得上。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知道每次考试的作文材料的思维点,加上我们积累的材料量比较少,还没有正好符合题意的契合点,自然是无法运用。
二是对材料研究不透,不会转述运用。我们好多同学平时也就是一个材料量的积累,没有在积累时做一些思考,弄清楚材料包含的价值有哪些方面,甚至再进一步写一些运用材料的小片段,这就相当于考前储备的“腹稿”,如果平时能做到“积累——思考——运用”这样一个过程,我想在考场写作就会“灵光一闪”,运用自如了。
三是平时积累没有归类整合,缺少光源效应。我们大多数同学积累素材相对较为随意,缺乏应有的分类和整合,比较分散,呈碎片化状态,所以就没法有机地灵活运用了。
为此,三山在和学生做素材积累时,一般是这么做的:
第一、按主题选文。在印发给学生的时文素材,我尽量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这样既保证材料的丰富性,又有时代性,鲜活生动。
第二、有运用范例。除了人物素材内容外,尽量选取名家点评,即运用素材的时评文作为样文,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素材。
第三、师生共读赏析。对于这些时文述评,除了看素材是如何运用的以外,我们还有带领学生一起研读作者是如何围绕主题来论证的,比如观点的提出,素材的提炼分析,又举了哪些别人的事例的,如何开头和结尾的等等,都需要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去揣摩领会,把握运用,这样才可能把素材用活用通用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神舟十九号乘组】
【新闻背景】
【新闻人物】
1、22个月二度飞天的蔡旭哲:心态归零,再赴星辰之约
蔡旭哲,男,汉族,1976年5月生,籍贯河北深州,1995年9月入伍,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陆军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
蔡旭哲早年就读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后任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2022年6月5日,蔡旭哲和陈冬、刘洋一起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任务期间,三人在轨驻留6个月,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于2022年12月4日安全返回。2024年10月,蔡旭哲入选神舟十九号飞行乘组,与宋令东、王浩泽组成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10月30日,蔡旭哲等乘坐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
2023年3月,为褒奖蔡旭哲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建立的卓著功绩,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蔡旭哲“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神舟十九号瞄准北京时间10月30日04时27分发射。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蔡旭哲担任指令长。
蔡旭哲曾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返回地球家园后,他以归零的心态,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身体恢复、心理调适并同步开展学习训练,只用了不到2年的时间再赴星辰之约,这也是目前重返空间站间隔时间最短的纪录。
今年48岁的蔡旭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2010年5月,他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6月,他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首次实现飞天梦想。
仅过去22个月就再赴星辰之约,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乘组名单公布,蔡旭哲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一次,航天员蔡旭哲将首次担任指令长,带领两名“90后”航天员飞向太空,刷新中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
名单公布后,蔡旭哲带领队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记者见面。2022年,蔡旭哲正是在这里首次公开亮相。彼时,他是神舟十四号乘组中唯一的“新面孔”。首次遨游太空,蔡旭哲就经历了6个月的在轨飞行。
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他和队友见证了诸多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时刻,被称为“最忙乘组”。在轨迎接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开启中国人太空“三居室”时代,参与并见证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亲历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会师”的历史时刻,实现首次舱外救援验证、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蔡旭哲称,他们经常忙得废寝忘食。工作量大时,光是在舱内手动拧螺钉,每天就要拧1000多个。
太空中忙碌充实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蔡旭哲又要接过“神舟家族”的飞天接力棒。搭乘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地面后,蔡旭哲曾说,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如今,这一愿望即将实现。
“两年前是我的圆梦之旅,第一次进入太空,当时的心情是充满了好奇和新鲜。”蔡旭哲说,这次是第二次飞行,面临新任务,担任新角色,不仅要磨砺好自身技能,还要照顾好两位新队友,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
在蔡旭哲看来,虽然与两位“90后”队友存在年龄上的差距,但大家都朝着共同目标,一起奋斗、一起奔跑。
“我们在一起备战训练已有一年多了,始终保持最佳的状态、最顶格的标准。”蔡旭哲在当天的见面会上说,在训练中,两位队友勇敢、自信、阳光、乐观,和他们在一起,自己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年轻。而在两位年轻队友眼里,这位指令长话虽不多,但心里有数,看问题总能抓住关键,找准要害。
这次任务中,神舟十九号乘组将面临一些新挑战:进行多次出舱活动以及超过半数以上的新实验、新项目。“一想到这些,心情非常激动。”蔡旭哲说。
令蔡旭哲期待的还有空间站里的“太空菜园”。首次飞天时,他携带了一些生菜、西红柿和小麦种子。在他的精心照顾下,这些植物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给空间站舱内增添了绿意和生命力,尤其是太空生菜长势良好,成为“太空餐桌”上的一道菜。“刚开始是消遣,但是养着养着就有感情了,长出来以后感觉非常亲切,好像自己没有走远。”蔡旭哲曾在采访中说。自称“资深太空菜农”的他期待着“太空菜园”在新的飞天之旅中带来惊喜和陪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自己生肖属龙,另两位“90后”队友均属马,蔡旭哲给这次的新组合取名为“龙马乘组”,希望在天上展示好“龙马精神”,圆满完成神舟十九号任务。
2、90后女航天员王浩泽还是个“学霸”, 拿国奖、省三好、保研成功
10月29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的名单甫一公布,王浩泽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90后,女,航天员——而且是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很多人好奇王浩泽究竟是谁,她是如何拿到神舟十九号“船票”的?
接受采访时,她总说“自己是幸运的”。
王浩泽出生在河北滦平县,父亲是一名交通警察,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母亲幼时家贫,被迫辍学,可依旧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自学。最终,母亲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王浩泽她从小就知道,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正是靠着这股子的劲儿,王浩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那年被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录取。
大学期间,王浩泽的成绩保持在年级前列,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等奖励和荣誉,被顺利保送至本校工程热物理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但她不是“书呆子”。
她喜欢跑步,大学时参加了校田径队,经常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运动会。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当时的坚持锻炼,可能就不会为成为一名航天员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她还喜欢挑战未知领域,享受从不会到会、从不懂到懂的成就感。
本科专业是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生时主攻等离子体爆震,毕业后从事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现在又成为航天飞行工程师……这么多年,王浩泽不断涉足新的领域。
读研究生时,王浩泽研究的课题方向是自己从没涉足过的全新领域。一次,她忍不住向导师吐槽:“以后我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这条路,能不能不做这么难的课题?”
导师认真地回复:“我不指望你以后一定要搞科研,但你要保持认真做事的习惯。如果你现在因为不喜欢就不认真去做,以后当你遇到喜欢的事时,也许就没有认真做事的习惯了。”
导师的话字字千钧,刻在王浩泽心里,也成为她日后做事的准则。
王浩泽能跟航天结缘,也源于导师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毕业后,她把简历投给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在那里,王浩泽从事的是火箭发动机预研工作。研究新型发动机,对她而言又是一个从零起步、从无到有的过程。
作为系统总体设计师,她研究各分系统的设计原理。复杂的方程式,谜一样的参数,天书一样的运算逻辑,成为她探索钻研的对象。
王浩泽很享受攻克未知的过程。她说,调动全部脑细胞,全神贯注地去探索,就像游戏闯关一样。将这些难关一个个攻克后,会获得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入职没多久,王浩泽的第一个作品惊艳出炉。为她提供实验平台的一位知名专家,对这一产品赞不绝口。得知产品是由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独自完成后,教授更是对她刮目相看。
2003年,杨利伟一飞冲天,实现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夙愿。那时,王浩泽还在上初中。她怎么也想不到,未来的某一天,她也会在全国人民的期待中飞向太空。
当国家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通知到达单位时,她报了名,并通过了层层严格选拔。
当走进航天员大队,看到那些曾经只出现在电视镜头里的航天英雄就在眼前,王浩泽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那天,王浩泽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肩负起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是幸运的。同时,能够将个人价值和祖国需要相结合——为国出征,我更是幸福的。”
航天员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在航天员大队,每个人都铆足了劲儿,时刻准备着飞向太空。不管是飞过一次还是多次,他们载誉归来后便迅速清零,重新投入新一轮的学习和训练中,刻苦备战,等待下一次飞行。
王浩泽既自豪又有压力。
刘洋和王亚平两位女航天员,经常给她分享太空生活经验,执行太空出舱任务后,都给她专门打来“太空电话”传授经验。
作为第三批航天员队伍里的唯一女性航天员,王浩泽在学习训练中不让须眉,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娘”。
出舱程序训练中,航天员需要穿上100多公斤重的舱外航天服,模拟出舱过闸段动作。由于服装内加了0.4个大气压,王浩泽举手投足比较费力,加上在头盔内,头部活动受限,视野也变得狭窄,只能借助腕部反光镜来扩大视线范围。
将一个软管束的接头,插入腰际直径仅约1厘米的两个插孔,这个动作是个技术活,对于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来说,更非易事。
“手只能勉强够上目标,但视线够不着,戴着厚厚的手套,手也没有触感,试了几次后,胳膊就没力气了。”王浩泽说。
失重水槽模拟训练中,上脚限位器对她来说也是一项难题。
穿着厚厚的鞋子,再蹬上脚限位器,将鞋子卡进不到2厘米宽的卡槽里固定好,是一项比较难的操作。王浩泽第一次训练这个动作以失败告终。
王浩泽有一个笔记本专门记训练体会,本上一半内容是关于交会对接训练的。短短10分钟的操作,曾是横亘在她面前的一座大山。
她向当过飞行员的同批队友们取经,“太空穿针”第一人刘旺也把“独门秘籍”手把手传授给她。经过近千次的交会对接练习后,王浩泽现在也能“百发百中”了。
在太空,航天员要承受太空各种复杂环境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极限。为了确保航天员能安全往返天地,航天员训练也充满了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砺。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每次大型训练后,王浩泽都会写下训练小结,这是心得体会,更是激励自己勇往直前的战斗宣言。
48小时沙漠野外生存训练,王浩泽这样写道:晴天炎热,下雨寒冷,既感受到了沙漠温差几十摄氏度的残酷,又领略到躺在伞布上看着漫天星汉灿烂的浪漫柔情。
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王浩泽这样描述:在一个门窗紧闭的房子里,我们称它为“小黑屋”,我和另两名队友组成“666”团队,三个人和生物钟奋力对抗……思绪开始神游,眼皮逐渐放弃抵抗;时间长得让人如坐针毡,脑袋却如放弃治疗一般,逐渐低垂,只能靠胳膊苦苦支撑……
结束海上训练后,王浩泽写道:海上搜救比陆上刺激一百倍!直升机掀起的风浪直扑过来,即使背过身去也能感觉到呼啸的海风拍打着后脑勺,耳朵根被浪花一刀刀割着。尤其是直升机临近时,海上犹如下起了瓢泼大雨,密密麻麻的水花噼里啪啦砸过来,海浪变得凶猛……
2023年,王浩泽被选入神舟十九号乘组,和蔡旭哲、宋令东一起执行任务。指令长蔡旭哲给他们传授了飞行经验,与她同龄的宋令东操作能力较强,王浩泽则理论功底强,三人相互补位,各取所长。
如今,王浩泽对太空之旅充满信心和期待:“让每一个日出日落都成为宇宙精彩的记忆。”
3、九零后追梦人宋令东:从鲁西南田野到星辰大海
神舟十九号,一艘承载着民族希望与科技梦想的飞船,预定于2023年10月30日4时27分发射升空。三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肩负起这次意义非凡的飞行任务。而其中,一位九零后小伙宋令东,格外引人注目。他将首次踏入浩瀚宇宙,开启他的“问天”之旅。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山东曹县侯集镇,淳朴的乡亲们为之振奋,也为这个从田间走出的航天英雄感到无比骄傲。
这片孕育了宋令东的土地,是典型的鲁西南平原,沃野千里,麦浪滚滚。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或许不了解复杂的航天科技,但他们明白,飞天,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而他们的孩子,正在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宋令东的荣耀,更是整个家乡的荣耀。
时间回到21年前,2002年,一个13岁的少年,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神舟五号发射的壮观景象。火箭腾空而起,划破天际,那一刻,少年的心中也燃起了一团熊熊烈火,一颗名为“飞天梦”的种子就此埋下。这个少年,就是宋令东。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会成为那个驾驭飞船,遨游太空的人。
“离太空更近的天空”,是宋令东对自己飞行员生涯的浪漫描述。高中毕业后,他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一步步地向自己的梦想靠近。2013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作为一名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中队中队长,他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这背后是无数次的艰苦训练和无私奉献。2016年,《解放军画报》捕捉到了他青春洋溢的笑脸,那是对梦想的执着,是对未来的憧憬。
2018年,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这对于宋令东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再次点燃了心中的飞天梦,积极参与选拔,并最终凭借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毅力,从众多优秀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于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宋令东对他们乘组默契程度的生动诠释。在训练中,他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各种挑战。他们就像一个紧密的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神舟十九号任务中,出舱活动和新的科学实验较多,这对航天员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宋令东和他的队友们进行了多次模拟出舱训练,并与科研人员反复沟通交流,共同完善实验设计,力求将实验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提高到极致。
“飞天”的接力棒,从60后、70后、80后的前辈手中,传递到了90后一代的手中。宋令东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将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带着家乡父老的祝福,飞向浩瀚的宇宙。他自信地宣告:“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我们90后的形象,将祖国的荣耀再次写满太空!”
入选航天员队伍,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能够胜任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宋令东和他的队友们开始了更加严格、更加艰苦的训练。他和另一位新航天员王浩泽,在指令长蔡旭哲的带领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各种模拟训练,包括复杂的操作程序、紧急情况的应对,以及太空环境下的生活技能。
宋令东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航天员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追梦者的奋斗史诗。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了星辰大海。他的成功,不仅源于他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培养,以及无数航天工作者的默默奉献。
宋令东的故事,也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敢追梦,永不放弃。他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他的故事,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航天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鲁西南的田野到浩瀚的太空,这是一段充满挑战和荣耀的旅程。宋令东,这位九零后航天员,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中国航天精神的真谛。他不仅是中国航天的骄傲,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榜样。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他将与他的队友们一起,在太空留下更加深刻的中国印记!
【三山语文视频号】
我的百草园散文集
(内有江苏报纸手机电子版)
微信识别二维码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