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不能只顾“大”不顾“小”

乐活   2024-10-16 09:31   河南  

先点开下面链接,关注一下我的小号吧,大号不更的时候,我都会在这个小号上写作。


作者:金小贝

昨天在朋友圈里说了几句对现在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语文教学的一点看法,今天想展开说一说。

1

这几年,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等创新概念在课堂上掀起了一阵热闹的旋风。

然而,在这场热闹的背后,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不少老师为了追求“大”而用力过猛,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对语言文字的研读

以一次观摩课为例,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设计了一个“寻找春天”的大情境任务。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通过绘画、诗歌朗诵、舞蹈等形式来表现春天。课堂上气氛热烈,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欢声笑语不断。

绘画组的学生用五彩斑斓的画笔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诗歌朗诵组的同学用激昂的声音赞美着春天的生机,舞蹈组的学生则用优美的舞姿展现了春天的活力。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文本中那些优美的语言描写,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等,却只是匆匆带过,没有进行深入的揣摩和感悟。

学生们更多地关注了形式上的表现,而忽略了文本的语言之美

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虽然课堂热闹了,但学生们并没有真正领略到《春》这篇课文的精髓。

2

另一个反面案例是在教授《观沧海》一课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设计了一个“穿越时空,感受沧海”的情境任务。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方式,试图还原曹操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场景。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诗歌中的语言,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描写,却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学生们只是机械地完成了角色扮演的任务,却没有真正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雄浑壮阔的意境和曹操的壮志豪情

3

在一次初中语文革命主题的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将《红岩》《谁是最可爱的人》《沁园春·雪》等作品组合成一个大单元,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

有个教师为了营造所谓的“大情境”,设计了一个过于复杂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和互动。

但由于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和理解,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中只是机械地模仿人物的语言,而没有真正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所传达的革命精神。

比如在扮演《红岩》中的江姐等英雄人物时,学生们只是记住了几句台词,却不明白江姐面对敌人的酷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仰和大无畏精神。

其次,在设置“大任务”时,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关于革命主题的多媒体展示作品。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时间,导致学生们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忙拼凑内容。

一些小组只是简单地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资料,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整合。

而且,在展示环节,由于时间紧张,很多小组只是简单地播放了自己的作品,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和交流。

这样一来,学生们并没有真正从这个大任务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在整个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和创新,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和分析

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经典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思想,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揣摩和感悟。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活动的形式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而没有真正理解这些作品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和语文价值。

结果,那次大单元教学虽然看似热闹,但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不好,相反,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教学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综合学生的素养,促进知识整合、深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为了“大”而忽略了“小”

这个“小”,指的就是对文本的研读,也就是“咬文嚼字”

小贝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本人的写作经验,发现语文教学根本上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所谓“咬文嚼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但在语文学习和文学鉴赏中,咬文嚼字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和文学欣赏的语境下,咬文嚼字是对语言文字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品味。

它包括分析字词含义、体会字词用法、辨析字词表达效果、挖掘字词背后的情感和思想等方面。

只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揣摩、体验和感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心境和情感,领略文学作品的魅力。

5

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对百草园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通过对这些语言的品味,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百草园的丰富多彩和生机勃勃。

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以及这些描写所传达出的作者对童年乐园的喜爱之情。

在教授《藤野先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读文中对藤野先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

如“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段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描写所展现出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如严谨认真、关爱学生等。同时,结合文章的背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学习《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赏析文中对济南冬天景色的描写,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济南冬天的温晴之美。同时,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对济南的冬天如此喜爱,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6

再看古诗中的经典之作。

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字展现出孤烟升腾的刚劲之态,“圆”字则形象地描绘出落日的饱满之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大漠中孤烟笔直升起、长河上落日浑圆的画面,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精准描绘。

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将“直”换成“飘”,将“圆”换成“红”会有怎样的不同效果。

通过这样对诗句的咬文嚼字,学生们能更好地领略古诗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的匠心独运。

小贝在自己的阅读写作网课中,也非常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教会学生懂得赏析名篇到底好在哪里,那些重点字词有什么好的表达效果,自己在写作中能否尝试运用。只有如此,阅读和写作才能融为一体。

7

其实“咬文嚼字”的方法很简单,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悟。反复诵读课文和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韵律和美感。

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

其次,注重词语的辨析

对于课文和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要引导学生分析其含义、用法和表达效果。可以通过词语替换、近义词比较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

再者,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识别课文和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并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最后,结合背景理解。了解课文和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当然,要想透彻地“嚼文嚼字”,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阅读量和精准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只图热闹,要回归根本,合理把握“大”的度,同时又不能放过“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才能互为补充。

在热闹与根本之间寻找平衡,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上是小贝的一点拙见,欢迎探讨。

(完)

小贝的新书所剩不多,点击小程序可抢购:
作者介绍:
金小贝,一个美貌(美颜之后)与智慧并重,杀气与才气外露的女教师,独立经营原创公号:知心小贝  ID:zhixinxiaobei;聊教育,聊文学,聊情感,她都有两下子;超级自恋,经常夸自己夸到人神共愤。希望你能谅解。


点赞、在看、转发
有趣的灵魂彼此不要错过哦
小贝原创作品 | 欢迎分享朋友圈


知心小贝
最老80后,基层教学19年。38岁高龄辞去公职,专注写作,文章曾被上千媒体转载,收获全网粉丝数十万。喜好写教育、人性、婚恋。偶尔手痒,也会写写历史、热点。偶尔心痒,还会故作哀怨,矫揉造作一番。你若不弃,吐完再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