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广西云-广西日报部分网页截图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发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驮江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2岁,村干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如何想方设法攻克这一发展难题,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成为中国人寿派驻驮江村第一书记刘志丽的首要任务。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找准病因便能对症下药,为确保乡村事业后继有人,刘志丽想到了龙州县委实施的“青苗计划”这一破题之道,做好“选苗、引苗、育苗、管苗”八字文章。在14个自然屯中着重选拔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联农带农能力较强的“土专家”“田秀才”,从返乡大学生、致富能人、退役军人、在外经商务工人员等群体中,发掘储备8名村级后备力量,平均年龄31岁,按照“一人一档”建立后备力量信息库。并安排村两委成员和后备力量进行师徒带教,组织参与村级事务实战练兵,提前为2026年村“两委”换届选举筑牢人才蓄水池。
村民黄朝盛是有名的致富能人,为人勤快务实、敢想敢干。他除发展甘蔗产业外,还是村里的养鱼大户,平时还利用农闲承包土建工程,很有经济头脑,一提到他,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为此,刘志丽和村支书赵小兰多次登门拜访,希望其能加入村级干部队伍,为推动乡村发展献智出力。
“刘书记和赵支书三顾茅庐,让我看到了我们党对人才的重视,服务家乡,我责无旁贷。”黄朝盛说。最终,刘志丽和赵小兰的“一片诚心”换来了黄朝盛的“双向奔赴”,成为驮江村的1名村级后备力量,目前已培养为党员发展对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人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驻村帮扶的重要指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切实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驮江村位于水口河边,主要饮用水源为上游的河水。该村曾在2011年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项目、安装一体化净化消毒设备,时隔多年,设备老化严重,净化消毒效果下降明显,且每年汛期来临,就会出现水浑浊现象,村民安全用水得不到保障。为此,刘志丽多次向县水利局和有关部门进行汇报沟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132万元,对驮江村集中供水工程提升改造,对原有净水厂区、消毒设备、供水管网进行扩建升级,采用先进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净化处理技术,确保全天候供水安全,成功解决了驮江村671户2586名群众的饮水问题。
“项目建成后,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安全水,就算到了汛期,我们也不用再担心水浑浊问题,感谢党和政府,解决了我们驮江村14个屯的饮水难题!”驮江村党总支书记赵小兰激动地说。
自2015年以来,中国人寿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400余万元,重点投入村屯人居环境整治和推进“百千工程”建设,乡村风貌焕然一新。推动实施中国人寿“点亮工程”,为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210盏,方便村民夜间出行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2024年,投入资金50万元,为14个自然屯建设“同心广场”,安装户外健身器材、屯名牌、宣传栏等,为村民群众的休闲生活添加活力。
同时,驮江村通过村企联建方式,与中国人寿龙州分公司进行战略合作,打造乡村振兴惠民保险示范点,培育2名村干为兼职服务员,村民足不出村便可办理农业保险、汽车保险、学生平安保险等承保理赔业务,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兴则文化兴,文化兴则人才兴。刘志丽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要素。2024年初,他发起“希望之星”第一书记助学计划,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善款,重点资助驮江村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子。目前已募集意向捐助资金12万元,发放助学金3万元。
“如果没有社会各界的助学资助,我上学的压力很大,也不能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等我大学毕业,有能力了,我也要回报社会,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驮江村塘昔屯受资助大学生黄江丽感激地说。
2024年暑假,刘志丽举办“金秋助学·爱心圆梦”活动,对考上大学的7名新晋大学生进行助学奖励;在农家书屋举办驮江村首届“书香满农家·青年促振兴”读书分享会,让全村青少年感受阅读的乐趣、认识读书的重要,教育引导村民群众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大力营造崇文重教的浓厚氛围,近5年来,驮江村共有26名学子考上大学。
此外,刘志丽还组织暑期返乡的50余名在校大学生、中学生成立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配合村“两委”参与乡村治理,积极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劝导、防溺水宣传巡逻、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为推动家乡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全村青少年在乡村振兴的“大课堂”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