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正定的水井(上)

文摘   2024-10-28 04:43   河北  

这是一口较深的古井,20168在正定阳和楼考古工地东南约30米的地方偶然发现。

按照规划这里将要建一座地下停车场,与复建阳和楼工程同步进行。此时,离当时的地表距离已挖下去大概有4米多深的样子,这口水井的位置正是停车场中心偏东的地方。此井直径1米有余,向下望去碎砖与土混合在一起几乎要把井内填满,但从尚未填平的一截井壁仍可以看出,与正定其它地方的水井一样,这口井的井壁采用老式青砖砌成,虽然已被挖的残破不堪,但仍可以看出印满了岁月痕迹的一块块青砖,规则有序地镶嵌在井壁周围,砖缝收分均匀合理,使整个井筒内壁呈下大上小状,看上去象极了一件圆形艺术品,属典型的独具北方特色的民用水井类型。此井的发现,使人们近距离触摸到了正定水井文化的历史厚重。

据了解,此井曾是周边百姓们用来浇地与生活兼用的水井。当时各种设备与大型车辆正在现场忙碌作业,挖掘机在井边施工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机械地轰鸣震耳欲聋。望着这即将消失的古井,笔者忙不迭地掏出手机为它留下这稍纵即逝且十分珍贵的历史瞬间。此井年代虽已不可考,后来也未曾见过官方的报道,但这样的水井应是古城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窥视到正定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在。正定阳和楼附近的住户,对它应是再熟悉不过的,并且有着难以割舍地留恋情怀。

无独有偶,2017年6月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考古,央视及全国各大媒体相继报道。发现多口砖砌水井,年代跨越唐代到宋金,并且可分为几类,砌筑规整,用砖考究,口径较大且深的官井与一般的普通水井在这里均有分布。

水乃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水井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人们一刻也离不开水。纵观正定的水井,老正定人都不陌生,大家都不会忘记以前吃水、浇地用的水井。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应该说它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缺少的必须品,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中国的水井,百度与360搜索是这样说的;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水井,距今约5700余年。到夏朝的伯夷发明了凿井技术。《吕氏春秋》中有伯夷作井说。

历史上,正定的水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坐落在农田和菜园里农民用来浇灌农作物,较大的水井。这样的井一般都是几户农民共同出资修建的,并且土地坐落离的较近,便于浇地共用,例如;南门里广惠寺东边菜地里有口大井,几户农民共用,时间久了,人们就以这口井为名,称周围这块地为;大井上。这样的井称为伙井,如果井坏了需要修理,辘轳坏了井绳断了,水位浅了需要淘一下,由共用井水的百姓出钱购买或修理。似这样以水井命名的地名在我国并不少见,例如;较有名的北京王府井。

二是农民浇地与生活兼用的水井,这样的水井一般坐落在离民宅较近的地方,浇地的同时又方便生活用水一举两得。城内四合街就有许多这样的水井,阳和楼附近发现的这口井属此类无疑。

三是坐落在寺庙、教堂、学校、工厂等人口较多的地方以及大户人家院内为方便生活饮用建造的水井。如临济寺,开元寺,大佛寺,古清真寺,天主教堂内都有自己的水井。

坐落在街道两边居民生活用的水井,为方便百姓用水,这类井主要修建在百姓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一般都坐落在街口、道路边上、或稍往里的地方。

正定城内的历史文化街,以前这里叫作南大街,是当时城内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这里是正定城的中心。从大十字街往南至阳和楼,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老式的广亮门、板打门、青条石砌成的高台阶大门,灰顶瓦房、各种式样的平房-----以及风格各异的建筑。更有阳和楼、开元寺、梁家牌坊、梁氏宗祠、梁家花园、蕉林书屋,等一大批古色古香的著名建筑点缀其中,使得正定的南大街在方圆百里内闻名遐迩,凸显出这座古城沧桑的历史。饭店、药房、煤店、茶馆、磨坊、邮电局、张家架子铺、耿赵两家风箱老铺等参差错落地排列其间。为当时的正定城增添了几分喧嚣热闹的气氛。出入这里的上至达官显贵、富商大贾、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等。“阳和楼前赛汴京”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形容了这条街道当时的盛况。外地游客来到这里,除了能游览观赏到自然与人文景观,更能领略到阳和楼跟前的南大街,独特的魅力所在。

当然,水井仍是这条街道上不可或缺的设施之一,仅街道边上就有三口水井。第一口是从大十字街往南路东,这口大井在原来老邮电局与煤厂中间的地方,附近的商铺和居民都来这里打水。此井高于街道约5060公分,四周用条石砌台,东南北三面有砖墙,上有屋顶。为方便人们汲水,井口上置一台辘轳,(正定称为落轳lao lu ) 辘轳一般用本地老榆木做成,在一段圆木上利用几何原理,做成平衡的三只脚,正定的老人们称其为三条腿,也叫三脚子,在冲井口的地方安装一个木轴,用做好的一个带弯把的木滚子穿在上面,正定称为辘轳头,一条带铁钩的井绳缠绕在木滚上,方便人们从井里取水,此法比用水桶、井绳从井里打水省力不少。最早的时候,因为还没有水车,菜农都用辘轳在井绳头上拴上一只用柳条制作的水斗,叫作可捞,从井中提水浇菜,正定俗称为浇园,后来又发展为铁制可捞。一可捞的盛水量大约与现在的一桶水相等。现在这种工具已很难见到了。随着水车的出现,辘轳这种用来提水的工具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二口井是南大街中段,现在的卫前街口,以前叫作官驿角的十字路口,西北角老槐树下临街的地方,这口井用砖石砌一个较高的台,附近百姓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

再往南就是过了梁家牌坊,路东边有一个大院子,因院内住户都是乞丐与鳏寡孤独的老人,人称花子院或瞎子院,又称其为大院,此院据说是明朝宦官魏忠贤的祠堂。(周宣关于正定的花子院一文,对阳和楼附近的花子院有详细的记叙。)院内有一口硕大的水井,它的直径均超过前两口水井。吃这口井水的住户非常多,大概有半条街的人都会来这里挑水,在用水的高峰时间里,前来这里打水的人,会自觉地排起长队,成为水井边上一道靓丽的风景。据说因为这口井的水清冽干甜,想来是挑水的人多了?井里的水永远是新鲜的缘故,亦为可知。

文中照片来自网络,遇侵权请通知删除

作 者 简 介

平,男,汉族,出生于19521228日,初中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祖籍河北省正定四合街。1972年至1979年在四街大队历先后团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党支部副书记、大队长等职务。1979919976月在正定县食品加工厂工作,任业务科长、工会主席、办公室主任、副厂长等职务。曾于1993年至1995年在石家庄市函授中心法学专业大专部学习。后到河北正新材料有限公司任厂长,于2012年退休。本人喜好正定历史文化,并陆续有短文刊发于县古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期刊圃》。散文《南仓上的大白菜》,发表在河北当代人杂志2018年第11期中

辑:孙俊峰 于金华 黄永静

核:邵兵娜 张俊伟 吴国勇

  

古郡民俗
正定县民俗文化协会是正定县民俗学家、民俗爱好者自愿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正定县民俗学家、民俗爱好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本会的行动口号是:到民间去,到群众中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