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立冬|秋尽立冬始,美好正当时

文摘   2024-11-07 10:27   陕西  



LI DONG

万物皆收藏也

编者按: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广大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共西安市委网信办主办、央视网陕西频道承办的2024年西安市“网络中国节”“节气里的大美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推出系列文化类科普文章,一起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时代文明新风。




Beginning of 

Winter


黄花凝霜,红叶满阶,秋意虽未完全消散,但刺骨的寒风已然来临。四季更迭,节气轮转,11月7日,我们迎来立冬,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寒风呼啸,落叶飘零,添衣保暖,愿君安好。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如《孝经纬》所言:“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这表明立冬时节,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是自然界万物顺应季节变化的表现。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事活动。春种、夏耘、秋收、冬藏。


立冬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是古人对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观察与总结的结果。到了立冬节气,人们就知道冬季正式到来了。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这四个节气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



立冬是反映季节的节气,一候“水始冰”,是说水从这时起,就会渐渐结冰;二候“地始冻”,再五日,气温降到零度,土地表层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具有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习俗活动。立冬之际,在西安,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虽柔和,却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凉意,穿透了薄雾,洒落在古朴的街巷之中。


城墙下的护城河畔,柳树的枝条在寒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街巷中摊贩们早早地摆出了各色小吃,热气腾腾的胡饼、香气四溢的羊肉汤,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立冬不仅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更与古城的历史底蕴相融合。这座古都在季节的变换中,依旧保持着它的独特韵味,让人在这寒意渐浓的季节里,感受到一丝别样的温暖与诗意。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冬日里温酒赏月的惬意心情,将立冬的寒冷与诗意生活相结合。这份温馨与惬意,是对立冬时节最温暖的诠释。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尽管立冬时节天气寒冷,早晨起来红叶落满台阶,却也带有一种萧瑟而美丽的美感。它是人们顺应季节变化、调整生活节奏的重要节点,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寒风轻拂、霜花舞动、寒炉美酒……诗人们以笔墨为媒,常常用优美的诗句描绘立冬时节的景色和感受,将这份静谧与壮美定格在永恒的诗句之中。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立冬时节,一些文化场馆和旅游景点会举办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如剪纸、泥塑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和展示,让游客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立冬时节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西安的一些社区也会组织包饺子活动,邀请居民一起参与。活动现场通常会准备各种食材和包饺子的工具,居民们可以一起动手包饺子,享受团队协作的乐趣。包好的饺子会煮熟后分发给大家品尝,让大家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


在立冬这一天,古城的大街小巷,各种口味的饺子馆热闹非凡,成为了立冬时节的一大亮点。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以创意点燃温暖,以传统拥抱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新的活动形式也逐渐涌现,线上直播分享、话题挑战、美食分享等活动,让立冬的庆祝方式更加多元与生动,也让立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立冬之后,西安的初雪往往不期而至,气温逐渐降低,养生尤为重要。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建议大家选择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来补身体。常见的补冬食物包括羊肉、牛肉、鸡肉等,这些食物富含蛋白质和热量,有助于增强体质,抵御寒冷。


时节虽有冷暖,处处皆有清欢。立冬的价值,不仅在于提醒我们季节的变换,更在于激发我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感悟。


立冬,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愿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严寒,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一程藏着一程的馈赠,一季绘着一季的色彩,一步蕴着一步的欣喜……秋天再见,冬天你好!


编辑:张金兰 | 视觉:任君雅

校对:王军贤 | 统筹:贾梦寒

审核:常征 



网信西安
关注网信西安 知晓西安“网”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