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乡村幸福路

企业   2024-10-16 18:56   河北  

导读:七十五载春秋梦,奋进新程日月长。伴随着新中国75周年的沧桑巨变,国网河北电力牢记初心使命,记录熠熠生辉的历史荣光,传承历久弥新的电力精神,讲述电力发展故事,在新时代书写着“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崭新篇章。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网河北电力e讯开启系列主题报道。

今天,小e带大家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地——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感受电力发展带给百姓的变化~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台城村,是冀中平原腹地的一个普通村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

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追求真理、浴血奋争,形成了“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引领着后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不断开拓创新。

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几代电力人在艰难曲折中接续奋斗,将“台城精神”转化为服务老区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从几户村民通电到家家户户用上电,从办电“几次跑”到足不出村“即时办”,从百姓“用上电”到“用好电”……他们践行初心使命,为乡村经济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福祉辛勤奉献。

01

村里通上了电

当第一缕电流穿越时空,点亮黑暗,台城村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开始了华丽蜕变。

“1970年,台城村接入了第一台变压器。当时只有村大队和10多户村民家里通上了电,安上了电灯。全村男女老少都来看‘灯头朝下’的新鲜玩意。”在这个村当了半辈子电工的共产党员弓建国对当时通电的情景如数家珍。

弓建国回忆说:“由于当时变压器少,许多农户不能安装电灯,这让很多人羡慕早早安上电灯的人家,期盼着自己家早日通电。又过了几年,村里陆续安装3台变压器,村里又有不少人家用上了电。”

“1984年,村里没有挖掘机,埋地线时需用镐头。村民看到后,都主动出来帮忙。大家齐心协力,全村就通上了电。”台城村第22任村支书杨建辉,在村工作37年,说起全村通电的事,感慨万分。

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城乡各地。那时,村里家家户户不但有了电灯照明,还开始用电浇地。由于村内电能不足,百姓颇有怨言。为了保障百姓正常用电,电力工人整宿守在变压器旁,生怕变压器超负荷运转。

“轮不转、灯光暗”,这是上世纪90年代衡水农村地区用电情况的真实写照。

为了解决百姓用电问题,从1998年起,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紧锣密鼓开始了。在安平县,这项工程一干就是七个年头。到2005年年底,安平县的坚强智能电网初具规模。


02

托起百姓致富梦

改革开放后,台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经济,砖厂、面粉厂、苗圃场和织网厂陆续建成。

20世纪90年代,敢为人先的台城人率先做起了丝网加工。30年间,丝网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过去,村民依靠手工织机,一天辛苦劳作,一个人最多也就织出5平方米的丝网,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自从有了电动织机,效率足足提高了4倍。”台城村村支书杨新杰说。

走进村民赵京伟的织网车间,只见7台织网设备马力全开,一轴轴上百斤重的铁丝原料经机器加工后,变成了用途广泛的黑丝布产品。

“前几年,村党支部帮我淘汰了落后的织网机,换上了新设备。”赵京伟说,新上的织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生产出的产品质量更好。

如今,全村约80%的村民从事丝网产业,拥有大大小小的丝网加工企业200多家。

“从1970年村里安装第一台变压器开始,到现在村里已经有60多台变压器了。用电有了保障,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村支书杨新杰对未来充满期待。

近年来,国网安平县供电公司不断加快农村智能电网建设步伐,将村内14.18千米架空线路全部改造为地埋电缆,新增配电变压器7台、容量1400千伏安,为丝网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03

“建”出乡村大发展

依托红色资源,台城村党支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以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重点打造红色印记主题馆等21个项目。一个集党性教育、红色旅游、研学体验、课程培训于一体的红色文旅综合景区逐渐成型。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民增收致富也有了新路子。

为了助力区域文旅发展,国网安平县供电公司打造了“星火·光明”共产党员服务站,对台城村各个景区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网区-网格-网点”三级服务保障体系;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不定期上门走访服务,及时了解景区的用电需求;联合景区管理人员对用电设施设备进行巡查,全力保障景区可靠稳定用电。

“感谢你们经常来对我们纪念馆检查线路,现在参观游客越来越多,这样我们用电也更加放心。”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馆长马腾飞对供电公司的服务赞不绝口。

为了让百姓真正“用好电”,国网安平县供电公司全面推广“村网共建”服务新模式,在台城村设立“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示范点,组建“村网共建”网格微信群,形成信息发布、沟通、共享和定期协商共治机制,完善网格员、联络员30项服务职能和服务流程,推动“服务格中去、用电网中办、难题家中解”,实现“村网共建”心连心、“上门服务”面对面、村民办电“零距离”。

“我想在家里安个充电桩,本以为会很麻烦,没想到不出村就完成了业务申请。”村民弓大哥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如今的台城村,丝网产业方兴未艾,红色旅游如火如荼,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近20万元,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供稿丨衡水公司 张莲 师广阔

视频丨融媒体中心 张磊

责编丨刘岩  审校丨李仁庆

国网河北电力e讯
国网河北电力官方订阅号,讲述国网故事、传递河北声音,做有价值、有温度的电力新闻。 投稿邮箱:exunrongmei@vip.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