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摘要 001 “关于礼的小故事”

文摘   2024-11-21 11:49   辽宁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雨过清明

穿越千年的礼仪之光,

智慧与文化的璀璨瑰宝!



《礼记》摘要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学习经典,传承文化

《礼记》是一个全新的篇章,单纯看题目的话,《礼记》,就是关于「礼」的资料的汇总,关于「礼」的描述和记说。

我们学的这个版本是「中华书局」出版的,有上下两册,都是精装版,很精致。

大家先打开到目录,可以大概地先浏览一下目录,上册看看,先是《曲礼》。我们最近学的朱熹的《小学》,总是引用《曲礼》当中的内容,也就是说,没学《礼记》这本书之前,我们已经偷偷地学了不少里面的内容了。

大概地浏览上册的内容都有哪些,然后翻到目录的第二页,我们看「中庸第三十一」,下面「大学第四十二」。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四书」当中的《中庸》和《大学》就嵌套在《礼记》里面。

「四书」大家都知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我们学完了,这个《中庸》和《大学》就嵌套在《礼记》里,也就是说,当《礼记》学完的时候,四书我们就学完了三书了,之后再学一下《孟子》,那么四书就全学完了。

然后再看目录第三页,大概地扫几眼,知道里面在讲什么。然后大家翻开到前言,前言里先讲故事,挺有意思的。

「前言」,说:西汉初期,礼学由衰落转为兴盛。秦朝末年的起义,结束了残暴的秦王朝的统治,那个时候,天下嚣嚣,礼崩乐坏。刘邦进据关中,战胜项羽,即了皇帝之位。即位之后,各位大臣在宫里面饮酒庆祝,但是在饮酒庆祝的过程中,互相争功(因为武将为主,打天下的——武将为主。大家争功,有的说:你看,还是我厉害;那个说:我杀的人多;那个说:我占的地盘大……就争功了),喧嚣呼叫,甚至趁着酒兴(因为酒能乱性嘛),这一激动呢,甚至拔剑击柱,有拔出剑来亮剑的,也有击打柱子的……非常混乱,弄得汉高祖刘邦十分恼火。

当时的博士,这个「博士」,不是现在我们说上完大学考完研究生考博士,这个博士是当时的一个官位。当时的博士「叔孙通」,他就征聘了鲁地(鲁地就是曲阜这个地方),在曲阜这个地方征聘了儒生(就是比较懂儒家文化的这些书生),征聘了有数十百人制礼作乐,并且进行演习。规范礼,就是说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大型活动要彩排,要有流程,要有礼节,而且要奏乐之类的,什么时候奏,奏什么音乐,演奏多长时间等等等等,练习这些。

然后在长乐宫建成的时候,举行典礼。这个叔孙通布置了酒宴,廷中列车骑步卒,设旗帜,殿下安排郎中夹陛,武将在西边坐,文臣在东边(这武将和文臣给分开了),殿上的侍从都匍匐着俯首,群臣依照尊卑次序来敬酒。这个时候,就非常规范、有秩序,一点儿也不乱了。

「竟朝置酒」,就是上朝期间(在这个活动举行期间,这不是长乐宫建成的一个典礼嘛,在这个典礼期间),虽然酒摆放着,大家也在饮酒,但是没有任何人像之前那么喧嚣混乱,没有任何人失礼,因为都培训过了。

于是,汉高祖刘邦就感慨:「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当天子)是多么尊贵啊!之前已经乱作一锅粥了,差点打起来,出人命了,那是上次。但是这一次,经过礼的学习和培训,皇帝的尊贵也凸显出来了,大臣按照尊卑次序敬酒,整个非常地祥和(这一片景象非常地祥和,一点儿也不混乱)。于是,汉高祖一高兴,就重赏了叔孙通,并且将他从鲁地(从曲阜这儿)招来的这些弟子,都安排做了郎(都封了小官了)。

挺好,这说明了「礼」的重要性了。要是没有「礼」呀,哪儿都会混乱一团的,没有秩序可言,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可能经常地起冲突。这个故事挺好的,讲了「礼」的重要性,我们对于礼呢,也就有初步地了解了。

接下来往后看,倒数第三句话:所谓《礼记》,就是关于「礼经」的「记」(该画重点的大家也可以画),即对「经」的诠释讲解,就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简单地讲,《礼记》就是关于礼的资料的汇总。

然后,再看下一页:《礼记》的作者与编者。

传世的《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之分。《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的;那么《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的礼学家戴圣编纂的。两个人都姓戴,顶戴的戴——顶戴,这个戴也代表了这种礼的精神,冥冥中自有定数

那么戴圣是谁呢?戴圣是戴德的从兄子(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一个家族的)。《小戴礼记》,也被称之为《礼记》,一共有四十九篇(我们现在学的就是《小戴礼记》,也就是西汉的礼学家戴圣编纂的。他编纂的,不是他原创的,他可能这儿摘一些,那儿摘一些……资料汇总了一下,整理出来大概有四十九篇),是一部以儒家的礼之论为主的论文的汇编。
  然后下面,《礼记》的作者与编者,这一部分的第二段:

《礼记》非出于一人之手(它不是一个人写的,如果是一个人写的,我们反而不太信他了,因为凭什么要听你的呀?凭什么你这么有权威呀?它不是出于一人之手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本子,是由后人汇辑编纂成书的。

就是一直在充实,一直在完善……可能最初,是汉代的礼学家编了一个草稿;那么后期呢,一直有后人在进行修改、整理和完善。所以,《礼记》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学的时候我们会感觉非常美好,很正能量的。

那么再看下一页,这个是第4页(页码在左上角),第四页的倒数第二段里,中间这儿有句话也挺重要的,大家可以画下来:《礼》者,礼经也;《礼记》者,诸儒记礼之说也

「礼者,礼经也」,《礼记》,就是关于礼的一部经;《礼记》,其实就是所有的儒生啊,大儒啊,儒学大德啊……他们对于礼的学说的汇总。我们现在要学《礼记》了,要懂《礼记》是什么——关于礼的资料的汇总

然后再往后看:《礼记》的意义与价值(第10页),然后再往后看11页(页码在右上角,前言的11页),我们看那个小字部分(楷体部分):《礼记》之最大价值,在于能供给以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者流——尤其是荀子一派学术思想史之极丰富之资料

然后再下一段:要之欲知儒家根本思想及其蜕变之迹,则除《论语》、《孟子》、《荀子》之外,最要者实为两部《礼记》。就是我们要想知道儒家的根本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蜕变的这个轨迹(痕迹),除了学《论语》、《孟子》、《荀子》之外,一定要学《礼记》,一定要学《礼记》!

然后后面这一段:透过《礼记》,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小至修身,大至治国的种种思想(学《礼记》,我们可以看到关于修身的思想,还有关于治国的一些思想,绝对是不白学的)。然后以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为例,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最有名的理想社会——大同与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也可以标记一个五角星或者一个三角形,这段话也是比较重要的。

到这一页,11页的最后一段:

《礼运》,就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理想国的图景:最上乘的大同社会,大道盛行,人性本善,亲亲爱人,各安其所,君主垂拱而天下治。这个君主,一个是奉行无为;再一个,「垂拱」是奉行礼的精神,就是君王带头奉行礼的这种温、良、恭、俭、让的精神,那么天下一定能治理好。

后面也有一些要点,其实前言也是挺精彩的,大家感兴趣的呢,也可以再继续看一下前言。

然后,翻到正文:「曲礼上第一」。到正文了,中华书局的这个版本,讲得还是挺细的,还有「题解」。

为什么叫「曲礼」啊?我们在讲朱熹的《小学》的时候讲过,「曲礼」就是一些繁琐的细小的礼节。

那么这个「曲」字呢,也有人认为是「周遍」的意思,周遍就什么都包括。你看这个「曲」,它由「一个口」,口里「一个横」,又「两个竖」,由这么几笔构成。一个口,就是什么都包括了;然后一横,就是内容有;然后两个竖,就是还要很详细。就是你看这个「曲」字,就是说它包括一切,内外都有,内容繁多,非常丰富(里外都有,很全面)。

就单单这个「曲」字,给我们一种很全面的感觉,所以《曲礼》讲的就是比较全面的方方面面的礼节。但是我们在学《礼记》的时候呢,不会文章的每个字、每句话或者每段话都学,为什么呢?因为毕竟时代在变化,有一些内容不太适合我们当今了,我们就省略了。所以这一次对于《礼记》的学习,我们是摘要来学习,捡着精华来学习。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

然后看,「曲礼曰:毋不敬」。这个「毋」,经常被读作(wù),在备课的时候,我也特意百度了一下,标准音还是(wú)。「毋不敬」,就是千万不要不敬,任何时候,对于一切人事物都要充满敬意。

俨若思」,平常态度要庄重,就好像你在思考什么深刻的问题一样。态度一定要庄重,你这个人不能看上去很轻佻放逸,因为轻佻放逸的感觉是不可信的,而儒家把「可信」看成为人第一大要事——「人无信不立」,要是没有人信任我们,我们不可信,我们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了。「信」是作为人的一个根本基石,要想可信呢,你看上去至少是端正的、老实的、诚恳的、正直的,甚至深沉的,所以「俨若思」。

安定辞」,如果你讲话的话,希望讲出来的话有安定人心的效果。要么不讲话,讲话呢,就讲一些有意义的话;听了你的话呢,别人的这个心都能够安和、平定,这样就不错。

「安民哉」,说如果我们这个人,对一切人事物充满敬意,平常看上去挺庄重的,是那么回事儿。然后,讲话也能够安和平定人心,那么走到哪里大家都感觉舒服。「安民哉」,就是你走到哪里大家都舒服,人际关系就差不了。

之后再看一下第二页,这是礼记正文的第二页了。第二页的这个注释里面,注释的第二条「毋不敬」这里,说不要不恭敬。然后,郑注:「礼主于敬」。「敬」是「礼」的核心,我们要想奉行好礼,内在一定要有敬意。如果内在没有敬意,你那个礼就是装样子,就是个皮,它是没有内脏的,没有生命力的。所以「礼主于敬」,礼是发自于真心的敬意的(这句话挺好,所以「礼主于敬」可以画下来)。

还有《孝经·广要道章》里的这句话,「礼者,敬而已矣」。再次强调:「礼」呀,核心就是个「恭敬」的「敬」啊,没有敬是奉行不好礼的,学也学不来。

所以,真正的礼的精神一定是由内而外的,发自真心的,真诚的,这才是真正的礼。这样的礼,才有打动人心的效果,才不会白白地奉行。

然后再看下一段,这也是名言警句: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敖不可长」,这个「敖」通骄傲的傲,傲不可长。然后,「欲不可从(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儒家奉行「中庸之道」,凡事要有度,你要想奉行好中庸之道,必须保证一切都在我们的觉观当中。也就是说,「觉照力」必须非常地敏锐,不然你傲了,你也不知道你傲了;你正沉溺于欲望,你也没意识到;你志得意满,你也没意识到;你都乐极快生悲了,你也没感觉到。如果缺乏觉照力,就做不到中庸,所以一定要有觉照,一直要有觉照。

「傲不可长」,人什么情况下会有骄傲的情绪呢?可能在某个点上胜出别人了,在某个点上比别人高那么一些,他就开始有点儿骄傲的倾向。但是你如果觉观到自己内心有骄傲的倾向,有那种沾沾自喜和小傲慢了,就要控制住它,不要让它失于度,要在一定的范围内。

那么「欲」——「人之大欲存焉」。作为人,谁都有七情六欲,那么正常来讲,欲是可以在理性的约束之下的,少数人是欲望冲破了理性的。那么我们修行者呢,保持觉观,允许身体有合理的一定的欲,但是不要过度,不要纵欲,因为纵欲对于身心都有毁伤。儒家它不是完全禁欲的,它是倡导有合理的欲,但是不能纵。

然后,又说「志不可满」,这里讲的是,不要享受在志得意满的情绪中忘乎所以。什么事儿达成了,你不要乐得忘乎所以,这样很危险。

「乐不可极」,因为乐极则生悲。

我们在学习儒家思想的时候,发现跟道家有很多相通的甚至完全相同的内容:道家也会讲,「阴极则阳,阳极则阴」;儒家也讲「乐不可极,乐极则生悲」。那你要想乐不至极的话,还是要保持觉照的(保持觉观的),所以要敏锐,心要静,心静了才能看得到自己念头的变化。

今天《礼记》,只是开了个小头,我们大概地学了序言,然后正文学了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我们也大概地能知道,《礼记》非常重要,以后我们细细地慢慢地学。

今天就先到这里,谢谢大家!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