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廊坊日报” 关注我们
让协同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带来三地经济的快速提升、高质量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地协同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切实让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十年来,从医疗到养老、从教育到社保、从就业到旅游,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协同发展,出发点在民生,落脚点也在民生。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不断放大同城效应。三地人才资格异地互认、社会保险顺畅转移接续、京津冀取消异地就医备案、15省35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一屋通办”……我们欣喜地看到,协同发展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教育、卫生、旅游等诸多方面打破壁垒逐步融合,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一份份协同发展“成绩单”,让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协同红利”。
地相接、水相连、人相亲,站在十年协同发展的历史性节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更深层次迈进,必将惠及越来越多的地区、行业和百姓,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幸福质感。
◆画好教育协同发展“同心圆”
10月15日,在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活动室内,社团合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与北京总校“同形、同构、同质”办学,让三河市的学生享受到北京的教育资源。
图为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学生 在操场上奔跑。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是我市近年来积极对接、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的缩影。如今,京津冀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让越来越多优质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廊坊百姓。
我市与北京、天津相继建立“大北廊”“通武廊”两个教育联盟,推进北三县与通州区教育一体化发展,引进京津优质教育资源,截至目前,共有197所学校与京津优质教育资源在校际交流、校长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不同形式合作。
在“大北廊”教育联盟建设过程中,我市与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实施“一、十、百、千、万”教育工程,即打造“大北廊”教育合作与发展论坛、搭建十个学校间协同发展共同体、合作培养培训百名教育领军人才、五年内推出1000节优质示范课、组织万名学生互动交流。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第二个合作周期。2023年,我市签署《大北廊教育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确定8对“结对”学校。
在“通武廊”教育联盟建设过程中,我市与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签署《教育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7年确定共建10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个中等职业学校联盟和1个幼儿园联盟。2023年,三地进一步完善《三区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协议》,确立63所学校建立12个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1个中等职业学校联盟、1个幼儿园联盟和1个特殊教育联盟。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第二个合作周期。
在推进高校建设上,目前,我市已启动应急管理大学(筹建)相关工作,拟分两个批次完成供地,将于今年年底前达到向学校供地条件。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征地拆迁准备工作。
十年来,我市与京津共开展各类教育交流活动600多场,培养培训教师1.2万余名,参与学校160多所,受益学生达30余万人次。
◆医疗卫生协同发展 释放“健康红利”
十年来,廊坊深入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多举措便利群众就医、多途径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红利”。
目前,全市50家医疗卫生机构分别与78家京津优质医疗机构通过设立分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办医、科室共建、专科协作、技术合作等形式开展合作。24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16家医疗机构通过京津冀“临床检验结果互认”。
我市深入实施环京中医药协同发展“三环五融通”廊坊起点工程,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签订框架协议,联合推进京廊40余家医疗机构、百所基层国医堂、千名中医技术骨干和万名专业人才培育等9大类100余个合作项目,打造健康京畿·环京中医药协同发展示范城市。截至目前,8个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基地已陆续开展坐诊、带教、进修等业务,4个中医重点专科和3个中西医示范专科与北京高水平医院开展实质性业务合作,6家中医机构与北京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合作协议。
河北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等多家北京医院的对接合作不断深化。河北燕达医院与北京朝阳医院合作共建9年,双方践行“同质化”合作共建模式。河北燕达医院年门急诊量较与北京三甲医院合作初期增长6倍,出院量增长近7倍,手术量增长391%。
截至目前,我市276家住院定点医疗机构在本地医保业务权限基础上全部开通住院、普通门诊、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19家门诊保障药店全部纳入异地就医购药直接结算服务范围。2023年4月1日起,京津冀参保人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和门诊慢特病就医、购药等,无需办理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
◆深化服务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我市不断提升京津冀社保转移接续服务水平,推行三地参保职工办理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十年来,累计转移接续3.4万人。推动京津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在三地流动过程中的职称晋升、岗位聘用、人才引进、培养选拔、服务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十年来,我市累计柔性引进高、中级京津人才2846名,并建成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在廊坊市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中心24小时自助服务厅,市民用北京政务服务便民自助终端办理业务。记者 贾珺 摄
在政务服务上,我市与通州区实现453项高频便民事项异地“自助办”和294项涉企服务事项异地“全程网办”,与武清区实现300项便民服务事项和233项高频涉企服务事项“区域通办”。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厂县)政务服务中心一体化办事大厅启动运行。引入北京环卫、北京热力、北京建工、北控水务等“京标服务”参与北三县市政运营管理。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签订政务服务自贸通办试点协议,3500项北京政务服务事项在自贸区(廊坊片区)实现跨区域无差别办理,建成全省首个“政务晓屋”,15省35市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一屋通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