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著名诗人逝世!享年92岁

时事   2024-10-12 19:15   河南  
据媒体报道,诗人痖弦10月11日在温哥华逝世,享年92岁。参与了《他们在岛屿写作:如歌的行板-痖弦》纪录片制作的工作人员表示,痖弦前阵子遭遇了肺部感染。

痖弦,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1932年生,曾主编《创世纪》《诗学》等杂志。著有《痖弦诗集》《中国新诗研究》等。在他的很多诗作里,都写满了对家乡的怀念。

在《痖弦回忆录》中,他说家乡对自己一生的影响非常大。他认为自己的文学有两个源泉: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故乡,而这两者本身就是混起来的意象。“我觉得幸福的人是有充分的对母亲的记忆——母亲陪着他成长,从童年少年到青年,这是幸福的。有对故乡美好、完整的回忆,也是非常幸福的。我很庆幸,我保留了对母亲、故乡清晰的记忆,让我在八十多岁还能一闭眼睛就‘回到’故乡,听到鸟叫声,闻到麦田的清香。”

生平介绍

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县(今南阳市卧龙区)杨庄营村东庄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入本地杨庄营小学,九岁入南阳私立南都中学,十六岁入豫衡联合中学,后移居台湾。

主要成就

新民族诗型

在痖弦写作生涯的早期,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诗型”的观点(1956),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的声音的《秋歌》可看作对这一观点的实践。

诗的真理

他的诗作,追寻青年时代的梦想,呼应内心深处的一种召唤,并尝试在时间的河流里逆泳而上。早年他崇拜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早期影响痖弦最大的是30年代诗人何其芳。何其芳曾是他年轻时候的诗神,《预言》里的重要作品他能背诵。对于他后来长久停笔写诗的空白,他解释说是因为他对于很多可写的东西仅止于可写的境界,思想钝了,笔锈了,时代更迭,风潮止息。他自甘于另一种形式的、心灵的淡泊,承认并安于生活即是诗的真理。

评价

痖弦本名王庆麟,出生于河南南阳。在他的很多诗作里,都写满了对家乡的怀念:你离家这么多年了/怎么还戴着那顶破斗笠/不,那是故乡的屋顶/……1949年他随军队赴台,历任台湾“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幼狮文化公司期刊总编辑、台湾《联合报》副刊主编等,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发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诗抄》《深渊》《盐》等诗集。

上世纪50年代初,19岁的痖弦开始发表诗作,1965年停笔。诗歌写作生涯只有十几年,留下的诗作也不到90首。其几部诗集其实都可以看做是《深渊》的“异本”和延伸。但这些数量不多的作品,其原创性和高度想象力,在新诗界影响深远,这在现代汉诗史上,可以说是个异数。

“我今天是来寻根的。”走进北京大学校园,登上中坤国际诗歌奖颁奖台的痖弦这样说出第一句话:“我认为《创世纪》是拿得出去的台湾经验,我们把从北大烧起来的中国新诗的火燃到了台湾。

痖弦说:“我的文学事业是与《创世纪》一同成长的。我和洛夫、张默三人合办创世纪诗社,诗社一办就是50余年,至今仍在出刊,明年就整整60年了。白先勇曾形容《创世纪》是九命猫。”痖弦笑着回忆说,在那段时间里,大家热情很高,每个人都不拿稿费,是“没有薪饷的部队”。“如今的年轻人喜欢‘飙车’,我们那时是‘飙诗’,每天在宿舍里头对头、脚对脚地写诗,很多诗都在那时候写成。我曾经创下一天最多写6首诗的纪录。”
北大教授洪子诚评价说,在50年代台湾诗坛,痖弦虽然属于创世纪诗派,却不为某一思潮、套路所拘束。痖弦的诗呈现多样的风貌。有抒情、有白描、有反讽、有淳朴的歌谣,有浓郁的乡愁,有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也有存在主义式的自剖。他的文字浑然天成,自成一格。关切底层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价的感伤、怜悯。以现实政治和日常生活为写作重心,但融入时间的维度而增加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
诗评家张汉良早期对痖弦创作的评语现在看来仍然也有效:痖弦的诗具有其戏剧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乡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为生的诠释,也有其死之为死之哲学。甜是他的语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谐的统一体。他透过美而独特的意象,把诗转化为一支温柔且具震撼力的恋歌。
————————————

来      源:南阳网、央视新闻

编      辑:翟钰洁

校      对:王根生
值班主任:钟玉芹
审      核:施一楠

永辉超市突发公告,将连带起诉王健林!

求助?爆料!

关注大河报视频号

私信我们





大河报
大河报,河南日报社主管,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移动视频化改革后全新升级为大河报·豫视频,从一纸风行到融合视频、直播、图文等内容的全媒体矩阵,为看见真实、深度、温暖和美好,而努力发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