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汪东东 杨少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区环境和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区营造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治理模式,旨在通过居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共同改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社区营造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居民参与度低、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难以落地生根。本文以深圳共建花园为例,探讨社区营造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落地生根,以期提供借鉴和参考。
社区营造是指社区居民在政府、社会组织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自主参与、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实现社区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升和社区和谐稳定的过程,强调居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旨在通过居民的共同努力,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营造的实践意义 改善社区环境,社区营造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社区环境;提升居民参与度,社区营造注重居民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资源整合,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参与,通过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造花园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于2019年启动“共建花园”计划,倡导充分利用边角空地,以社区公共绿色空间为载体,调动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积极因素,打造共建花园。这一实践探索旨在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将城市边角绿地和闲置地打造成美丽的花园,提升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同时促进社区营造和社区治理。
项目实施过程 深圳共建花园项目采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设模式。政府部门负责引导和推动,社区居委会、学校、企事业单位等负责组织动员,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在共商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居民对社区环境的需求和期望,确定共建花园的选址和主题。在共建阶段,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邀请专业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社区居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花园的建设工作,包括土地平整、植物种植、景观布置等。在共治阶段,社区居委会、学校等组织成立花园管理团队,负责花园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共享阶段,花园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居民休闲娱乐、交流互动的重要场所。居民可以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等各个环节中,实现了居民的全程参与和共同管理。
项目特点 共建花园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间,将原本荒废或闲置的空间打造市民身边的花园。公众在共建花园的设计、建造、运营等环节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参与调研、提出意见、贡献设计理念、参与施工、承担花园养护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创意、智慧融入花园建设。通过多方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了项目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深圳共建花园项目包括住区型、城中村型、校园型、单位型、公园型、街边型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项目还积极引入专业团队和设计师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指导,确保项目的专业性和创新性。结合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了模块化、可复制的建设模式,提高了项目可推广性。
截至目前,深圳有480个共建公园案例,这离不开前期政府的主导和推动。项目持续健康运行,还要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向社会组织、居民主导的转变,形成社会参与度更广、参与深度更深的共建花园深圳模式。
▲与学校师生共同建造花园
深圳共建花园项目的成功经验对推动社区营造的落地生根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加强多方合作与资源整合、注重创新设计与建设模式以及加强持续运营与维护工作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社区营造的落地生根和可持续发展。
注重对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 深圳共建花园项目采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模式,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这种管理模式强调政府、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注重居民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让居民真正参与花园的建设和运营。社区营造可从深圳共建花园的实践探索中汲取经验,结合不同社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规划和设计,采用模块化、可复制的建设模式进行建设和管理,提高项目的可推广性和创新性。
注重社区公共空间培育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社区建设的基石,对推动社区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社区,特别是老旧居民区,公共活动空间匮乏,难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与邻里交往的需求,削弱了社区的归属感。一些社区公共活动中心却遭遇冷场,原因在于未能精准对接公众需求,在规划选址、功能界定等方面存在偏差,在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缺乏居民的全程参与,导致居民参与热情不高,空间利用率低下。而共建公园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赋予居民在社区空间规划中的更大话语权,通过广泛吸纳居民意见,确保社区营造的方向更加贴近居民实际需求,促进社区空间的有效利用和活力焕发。
加强政府对社会组织赋权增能 社区营造是社区治理的新路径,社会组织又是推动社区营造有效的行动主体。应发挥政府“元治理”的角色,凭借其政策与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对社会组织培育赋能。
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下即可订阅: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id=748545669396
点击在看
分享此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