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骏:本名刘贵永,辽宁籍凤城人,中国现代彩墨画龙创始人、国家一级工艺技师、中国香港文联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特聘教授、黑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
2024年甲辰龙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展前夕,辽宁籍知名画家刘一骏应朋友之邀,到景德镇参加活动,他被展会的浓郁氛围吸引,萌生了“留下来”的念头。
留在景德镇,通过陶瓷这一载体,为传播龙文化贡献一臂之力。
▲
与十几年前初来景德镇时见到陶瓷的兴奋劲儿不同,这一次是使命驱使。
六七岁开始,刘一骏就开始学画龙,始终没有间断过,至今,他系统性画龙二十多年,传播龙文化十多年,他深有感触,“我画龙时,龙亦化我”。
辽宁凤城到江西景德镇,两千多公里的距离,在龙文化传播的道路上,只是一小步,他要做的,远不止这千里间的来来回回。
▲
龙,传说中的神异之兽,集多种动物的特征为一体,飞天遁地,兴雨布云,无所不能,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我们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
从著名的红山文化时期C型玉猪龙,到8000年前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堆龙,专家对探索中华龙文化的发展认知越来越丰富,这属于考古范畴。
在精神领域,龙早已为世人指出一条明路。
▲
《易经》乾卦中写到“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
通过龙这一物象,强调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导人们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这反映的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人生的修行。
500年前,心学宗师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人人皆可圣贤”。后人顶礼膜拜,而龙又何尝不是道的化身。
龙,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照片,更没有实物参考,因此,画龙难,难在不可捉摸。因此,绘画创作龙形象时,他站在前人的肩上创作,宋代陈容便是鼎鼎大名的龙画大师,也奠定了中国龙形象的稳固基石。
▲
无论是陶器、瓷器、青铜器,还是各式龙纹图饰,都是刘一骏学习研究的对象。
作为中国彩墨画龙第一人,刘一骏备受外界关注。从四十不惑,创作出大量龙元素的《说法》《问道》《听经》《解惑》等作品,将龙与道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具有道家思想的顿悟。
如今五十知天命,他已遁入到另一个阶段,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断“向上”,与龙的精神合二为一,意欲通过艺术作品传递龙的精神,通过龙形象更加自如地进入千家万户。
▲
陶瓷便是绝佳的载体。室无瓷不雅,家无瓷不贵。与纸本水墨龙不同,陶瓷凭借其本身的特殊性,为龙形象的展现和龙的精神的传递,提供了不一样的气场。
“一幅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引起观者思考,给人启迪,或激动、平静,或震撼,这才是打动人的地方。一幅作品能走进人心里不容易,龙是很好的载体。”
画有形之龙,传达无形之道,这条道是刘一骏正在探索的。
▲
在刘一骏创作的龙文化陶瓷作品中,龙的身躯,他始终遵循古人摸索出的“三停九似”理论,将物理和画理紧密结合在一起,让观者看了便知这是龙,在这方面,他从不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向古人致敬。
但画龙要用现代的笔墨语言去表达,他在龙角和龙爪上找到自己的符号,更凸显力度;最有特色的是龙的眼睛,古有“画龙点睛”这一说,凸显点睛之神韵,刘一骏会将龙眼画得稍大,留白更多,其中用C型去点睛,在细节之处,展现个人对龙的理解。
▲
▲
更有神韵的是,他注重对背景进行渲染描绘,雾霭氤氲,高山在上,潜龙俯卧其下,将“潜龙勿用”之势具象化,这是他的特色,更是他对龙道的理解。
让艺术作品与观者产生连接,这是一幅艺术品的灵魂所在。外在的好看可能还停留在技巧层面,但真正打动人的是作品的灵魂。
几十年画龙,已不再是单纯绘画龙这一形象本身,正如他所言“我画龙时,龙亦化我”,这种渡化直抵内心最深处。
主笔:《见瓷如面》栏目
编辑:徐培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