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杭州家长,扎堆送孩子去上海读国际高中

教育   2024-11-26 14:28   上海  

大家好,我是莎莫,谷雨星球的创始人

「国际高中在降温」几乎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体感,就连一些以升学率著称的名校,秋季报考人数较往年比也有不同程度地减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跨地域招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上海教育辐射力也像这座特大都市一样产生了虹吸效应——

国际高中每届在读人数约摸在7500人左右,非上海本地生源已经占了三分之一左右,预计会持续走高;辐射城市也从周边新一线城市杭州苏州等地辐射到了金华南通等等。

在这之中,最早将目光投向上海的杭州家庭占比最高。

自称为「双城小孩」的孩子告诉我:「我认识走体制外的朋友们,大多都来上海读书了,光是我在的学校,每个周末都能包辆大巴车往返杭州和上海。」

就像所有虹吸效应的结果一样,越来越多人离开杭州北上南下后,恰如一位过来人家长@兔爹用了一个词形容:

「杭州国际高中正在塌陷」。

就我的观察来看,这种趋势仍在蔓延,学段越来越低龄:以往是来上海读高中,现在想上初中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

这背后真的是一种理性的抉择吗?还是高度商业导向的市场,制造了一种「来上海就更好」的幻觉呢?

国际学校择校圈烂透了,我们来聊聊杭州国际教育的4大现状,也用漫画形式直观呈现了出来,一次性看透。

现象一

 开着美颜看上海



毋庸置疑,浙江的体制内教育质量在全国也是出了名的。而一头足够强,另一头就自然会弱。

大多数杭州家长的观念仍然是把出国当作考不上985和211大学的退路,听说要走体制外路线,第一反应是「不是成绩不好才出国吗?」第二反应就是:「不是富二代才出国吗?」

这种想法在上海当然也有,但是在国际教育主流人群里几乎难寻踪迹,对于体制外的理解会相对更深一层。而以这类观念驱动的杭州国际教育市场,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其一,对于体制内信任远高于体制外。这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思维更同频,另一方面则下时候几乎只看与升学成绩,老牌学校自然安全感更足。

其二,对杭州现有国际教育的不满意。在杭城内卷的氛围下,哪怕家长选了国际教育,也仍然逃不掉大环境下的焦虑:语文数学跟公立比,英文比国外比,艺术体育也要拉满格,对学校的期待非常之高。

确实不少学校内部是有各式各样的挑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上海也是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只不过,杭州家长因为有了来上海读书的选择,留给学校去沉淀的时间几乎没有了。

■本周末我们来到杭州跟过来人家长聊聊,名额已经爆满了,欢迎杭州家长入群打破信息差。


其三,对上海国际教育的盲目崇拜。「与其在杭州读国际学校,还不如去上海」是我遇到不少杭州家长的心态。上海国际教育发展早,课程稳定,升学成绩好看,很容易动心。这样的情况不止杭州,宁波、金华、义乌、江苏南通等也都面临着同样的情况,纷纷成为了上海生源仓。

然而在这种膜拜心理下,很多人却忘了一件很关键的事:

并非所有建在上海的学校,就是好学校。

我认识的一些杭州家长来到上海也非常后悔:原本以为追求更好的国际教育,却发现曾经的学校已经是天花板了,终于对上海开始祛魅了。

现象二


择校信息不靠媒体靠机构



我们时常觉得,杭州国际教育市场的主流观念非常像上海十年前,但是很不同的是,当年上海就已经涌现出一批不错的深度国际教育自媒体和平台,相当于「第三只眼」。

这十年里变得最快的就是信息传播方式,从中心化变得去中心化。

也就是相较于以往的平台,现在的传播逻辑更为私密和隐形,个人的作用更为凸显,传播从专家式的传播变成了口耳相传。在这样的情况下,焦虑的不是没有信息,而是信息太多难以判断真假。

在杭州,打破升学信息差,靠的不是自媒体和平台,而是围绕着去上海上学涌现出的一大批机构。比如上海的国际高中去杭州招生,首选一定是与机构协同作战,机构取代了平台成为了招生的战场。

这自然有其便利性,但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或许是机构/自媒体共同存在着。

以内容为核心的自媒体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其相对独立性/客观性/全面性,提供的是观察,而不是简单的论断。


举个例子,当家长从不同机构听到的信息差异很大,有人说「千万不要选IB」,有人说「某二梯队学校一定要去」,该听谁的?

当机构给你一张表,上面只有几梯队划分/升学成绩走向/地理位置/学费等基础信息,还有打分,学校之间的差异理念文化内核一概不提,到底谁才是适合孩子的呢?你如何判断这分数是可靠的呢?

当有人给学校打了分,你怎么判断分数是不是可信?当有人说孩子资质不够,考上一梯队高中,只能去这所学校,你是否要听呢?

像我就认识一些孩子,被一些机构断定不可能进入xx校,读不了IB后,很是不服,全家一起努力,说看完了我们每篇文章,建立起自己的择校观,找到靠谱的好机构客观评估,最后纷纷进入了梦想的高中,读自己。

他们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迭代观念,不让渡自己的选择权,成为择校的主体。

现象3


泡在培训班的孩子们
人头


有过来人家长打过一个这样的比喻,杭州家庭来上海读书必须「迈过一座座山,打掉一个个妖」,就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才能取得真经。

就拿报考这件事来说,一些人会以孩子还没有准备好为由,将孩子们无节制困在培训班里进行脱产备考,「要申上某某学校,你必须补哪些科目,上满多少节课,上到哪个级别」。

有杭州家长说,光备考上海国际高中就花了几十万,其实按照一周四节课的频次,一个月要上万,十万块都只是中位数。

这个无限拉长培训时长的过程,自然增加了营业值,无形中也让家庭内化了一种胆怯心理:「在做好充分准备之前,我不去考任何一所学校。」

这种未动先否的动作,导致孩子哪哪不行,哪哪都要补,甚至铁了心要让孩子脱产备考,脱了一层皮。

一些家长抱有「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只有一次机会,一定要让孩子准备到最好的样子或潜意识里觉得考得多了,失败多了会让孩子有挫败感。

这之间最大的信息差就是:学校几乎都是可以重复去报考的,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联系学校,最重要的是迈出这一步。

考量国际高中是一个很多维度的事情,成绩很重要,面试也更加重要,匹配更为关键:毕竟只有去了合适的地方,才能实现大学更好的结果。

所以报考并不只是单纯的考试,而是认识学校和选校的手段,不是目的,有机会带孩子去学校看看,了解学校的过程。

现象4


用「应试思维」走国际路线



目前,从杭州来到上海的家庭最多去了衔接最容易的A Level学校,因为这类课程体系更适合转轨学生,数量也最多。

有孩子在某名高中就读的杭州家长告诉我:每周末他们同校的杭州孩子来往于杭州和上海,人数多到需要包一辆大巴车。

那些从杭州来到上海的小孩,也呈现出了两种非常不一样的状态。

一些在脱离父母掌控后,像「刚从笼子里放出来的」,开始通宵玩游戏,家长管也管不住;还有一类则是非常认真刻苦,在不熄灯的自习室里刷题刷到凌晨,周末也不回杭州,而是在校外租房子或住酒店去补课和自信。

很多国际高中都告诉我,杭州孩子是他们非常喜欢的群体,自律,基础扎实,肯干,有目标。不少从杭州来到上海的孩子也进入了名校,消息传回杭州,也让更多人动心了。

但在这些光环之外,也有一部分孩子成为了「炮灰」。一方面,是择校时候对上海的学校过度盲目崇拜,同时过度信任某些机构的推荐,导致不断转学。

甚至有些不满意杭州国际教育的家长来到上海后却发现,还不如自己原本的学校,陷入后悔。

另一方面,则是「应试思维」的渗透过深。即使进入了国际高中,也仍然花最多时间在培训班里,只不过换了个城市,成为又一批上海补课市场的忠实客户

经济学上讲「虹吸效应」,在让某个地方有更高回报的同时,却也可能造成「塌陷」困境,放在国际教育上也是同理。如何走好这条路,打过这些怪,不做「杭儿风」,是摆在杭州家长面前真实的考验。

——谷雨星球本期福利——

我们读者中有特别多杭州家长
本周六一起线下见个面聊聊天
名额已经满了
添加小助手
进入谷雨星球杭州群
可以等位/活动精华/抱团养娃
独家领取上海国际高中地图

本周直播

我们是谁?

信息大爆炸下,我们相信深度思考的力量,像栽种庄稼一样做好教育,做内卷时代下的长期主义者,用真实的内容缓解家长焦虑,并用有价值的项目助力青少年成长,让升学、成长之路越走越亮。
我们写过的杭州故事:
魔都头部名校有多卷?第一个月我崩了,第二个月我悟了
亲历4所魔都头部名校,我终于对网红学校祛魅了
耶鲁唯一录取的浙江女孩,跳出爬藤公式外的新可能

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
请关注并星标谷雨星球
回归国际教育的基本常识
一起让升学成长越走越亮

谷雨星球
有洞察也有温度的原创国际教育社区,打破信息差,让升学成长路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