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大师的《松鹰图》,鹰击长空!

文化   2024-12-06 20:05   山东  

‍‍316幅中国传世名画

赠:《永乐宫壁画精粹集》画册一本
赠:中国十大名画《清明上河图》《九龙图》
赠:《汉宫春晓图》一米长大拉页
▲点击图片抢购


 书画 | 艺术 | 收藏 | 雅玩 |  教程 | 论坛 | 养生  

潘天寿(1897—1971),字大颐,自署阿寿  、寿者。现代画家、教育家。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1958年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潘天寿在此作的构图中使用了他所惯用的“造险”与“破险”技法。鹰与巨石占据了画面上部与中央的大部分位置,给人造成头重脚轻、上满下空的危险局面,此为“造险”。但紧接着画家在画面的左下方,侧生出一丛生长茂密的草植,以无限生机的暗示来平衡画面的重压,从而达到“破险”的功效。画家将题款巧妙地安排在了石面上,硬朗的笔触仿佛刀砍斧凿般雕琢于石壁之上,颇具金石气息。在画面之中,画家严格地规划、分配画面,形成了引人入胜的块面与结构。

幅画中有三只鹰,二只淡墨,另一只浓墨山鹰正欲展翅高翔。浓墨山鹰尤为老辣,羽毛墨分五色,空白留得非常讲究,虚实处理极好,可谓栩栩如生。三只鹰采用大片泼墨表现羽毛,酣畅饱和,又以刚劲有力的笔线勾勒出目、喙、爪。二只一起布排在山岩上,与另一只栖息在松枝上的遥相呼应,注意了大关系的疏密变化。鹰头的趋向常常决定整个气势,此幅鹰的头前留白比较多,三只鹰的目光所视趋于一处,无形中使画面有了一个聚合点而不至松散。


此巨幅《英雄独立》为罕见精品,灵鹫、大石、山花组成画面,为典型的潘氏图式。所画巨鹰傲立于岩石之上,巨鹰以大笔浓墨绘成,通过笔尖笔根墨的浓淡变化表现出羽毛的层次,巨鹰嘴尖、头顶、爪子以中锋墨线勾勒,威武非凡。淡墨写石,赋以千钧之重,用笔凝重,力透纸背。对于岩石的结构关系,通过凹凸转折,皱裂纹路表现的一清二楚。真可谓“潘公石”也,加以山花映衬,主从分明,掩映得体,决不堆砌遮蔽而导致山石形态不完。通关全幅,构图之巧妙,不求平稳,常以造险救险、奇中求正为特色。用笔之简洁,气势之恢弘给人无限的精神力量,黑与白的对比勃发着精神的张力,表露出坚毅的意志,流露出雄大奇伟的风格,让人感到无限震撼。




黄幻吾(1906-1985),名罕,字幻吾,号罕僧,晚年称罕翁,广东新会人。高剑父、高奇峰的弟子,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建国后任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黄幻吾是我国屈指可数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能完美结合中西绘画的一代大师。精研国画,善绘山水、人物、花卉、鱼虫、鸟兽,尤以山水、花鸟功夫独到,刻划真切动人、栩栩如生。获高剑父、高奇峰教益,画艺日趋成熟。新中国成立后,黄幻吾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所作向有构思美、形象美、色彩美、意境美之“四美”之名。





高奇峰(1889-1933),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民国初年由广东省政府资助,与兄剑父同至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后剑父随孙中山奔走国事,审美书馆馆务由奇峰担任。与高剑父、陈树人被称为“二高一陈”、“岭南三杰”、为岭南派创始之人之一。出版有《三高遗作合集》等。高氏擅画花鸟走兽,亦能山水、人物,用笔能粗能细,能工能写。其工者用笔细致入微,写者则水墨淋漓,笔力豪放。尤擅画雄狮猛禽。



本幅写老鹰侧踞苍松,倾身趋前,双目凝注,眼神凌厉,姿态威猛,似欲跃起扑击。翎毛遍体层叠披盖,色润泽光亮,极具质感。如此形神俱备,兼具个人风格。



高奇峰画鹰以写实为基础,技法上长于在熟宣上作气氛的烘染,用墨和粉色作形质的描绘,既吸取西欧水彩画的光影特色,又追求师法自然的神意,使作出之画赋色和谐,清新明快。






齐白石,毋庸置疑是二十世纪极负盛名的国画名家,同时也是中国艺术传播中的重要人物。齐白石生于湖南湘潭农民家庭,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三百石印富翁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从做雕花木匠开始艺术的探索历程,后从师王琦湘学习诗、书、画、印登堂入室。中年五出五归,游历大江南北,最终定居于北京,以卖画、制印为业。六十岁时,受陈师曾启发,衰年变法,面貌大新,遂形成自己独特之风格,确立了自己在画坛上的显赫地位。




此件《松鹰图》松干自上而下贯穿画中,有坚挺之气;老鹰昂首立于树干之上,清风傲骨之像顿生;旁添松针数缕,了增情趣。树干刻画粗率、洒逸,与表现松针的细腻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此作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身体和羽翼则用没骨法写之,再配以用尖毫画出的细劲挺秀的松针,整幅于孤寂中透出一种霸气。作品中,一只立于松枝上的苍鹰,傲然独立,主羽和尾羽以浓墨焦墨阔笔点出,层次分明,雄健的羽翅收拢,有力的鹰爪紧抓树干。以焦墨勾勒鹰喙和点睛,苍鹰目光如炬,炯炯有神。鹰身侧立,头微微扭转,精神饱满,雄视苍茫大地,寓动于静,突出了形象的力量感。画面上绘一松一柏。松树在前,以淡墨描画,枝干直立又向右斜,再从顶端斜插而下,松针以浓墨写出,可见笔力;柏树在后,墨色较浓,姿态更加虬曲。




松干自上而下贯穿画中,有坚挺之气;老鹰昂首立于树干之上,清风傲骨之像顿生;旁添松针数缕,了增情趣。树干刻画粗率、洒逸,与表现松针的细腻形成对比;墨色浓淡干湿运用自如,富于变化。此作以劲健之墨线勾出鹰喙及爪、眼睛,喙尖锐而弯曲,带有利钩的趾爪苍劲有力,身体和羽翼则用没骨法写之,再配以用尖毫画出的细劲挺秀的松针,整幅于孤寂中透出一种霸气



谢稚柳先生在近现代中国画坛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千翁曾有题画诗云:“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他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中,能与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是这位“柳弟”。在诗、书、画、考证、鉴定、研究等领域中成就卓越。他天资聪敏,幼承庭训,受业名师,习经史诗文,醉心丹青,热衷古画观摩,融会古法,自成风貌。先生的画作设色明雅,用笔隽秀,清丽静穆,曲尽其妙。


此图尺寸纵长,豪气万丈,浓郁苍翠的苍干松针占据了画面的大半部分,画上白鹰白鹰高踞于松干之上,伸翅探首,神态生动、羽片丝毛细密光洁,目光炯炯,表现了一种孤傲不群的神情。



这幅《松鹰图》便是其以宋人笔意参以晚岁落墨写松,兼并工细洒脱的一幅杰作。全画以一白鹰站立于虬松枝头,白鹰身姿雄健,羽翼饱满,眼神中透露着猛禽的凶猛凌厉,常常令观者被其锐利的眼神所震慑。鹰爪牢牢的抓着松树的枝干。先生对于白鹰的描绘可谓神形兼备,妙到毫颠,不得不叹服画家高超的绘画技法。对于虬松的描画同样是不遗余力的,无论是松干,松枝,松针,甚至是松树皮上的鱼鳞皴,松树的结疤都是一丝不苟的。纵览全画,画面气息古朴,格调雅致。






华喦(1682-1756),字秋岳,原名德嵩。福建汀州上杭县人,因汀州有新罗山,遂自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东园生等。流寓杭州,与当时著名文士厉鹗等交往,遂大大提高了他的文艺修养,画艺亦大进,山水、人物俱能,尤精于花鸟。公元1740年(乾隆5年)他又迁居到了当时经济较为繁荣的扬州,以卖画为生,直至1752年(乾隆17年)垂老时又到杭州旧居“能弢馆”,少年后去世,享寿74岁。



整个画面仅以一枝折曲的松枝作对角构图,一只平睨画外观者的鹰高踞其上,鹰的身体以水墨写出,或浓或淡,工整细致,鹰翅欲合还张、鹰尾似剪还翕,似作势欲飞,又似斜飞方至,将其处于欲动还静的形态、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幅右下则以一枝松针与其呼应,松针极细,疏可备数,而指向各方,似有风习习而来,极静中蕴蓄极动。整幅画面中,欲动还静的鹰与欲静还动的松针形成鲜明的动静对照,一简一繁,充满灵动之势,不加渲染,神韵独绝,极为赏心悦目。“敛翅烟霞外,居高双眼疾”的题款,作一粗竖行,则正好平衡鹰与松针的动静之势,以使画面更为协调。




朱耷(约1626—约1705年),即八大山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清初画坛“四僧”之一。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法名传綮,字刃庵。通常称他为八大山人,但这个名字用的时间很短。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他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八大山人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八大山人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在徐悲鸿的全部作品中,就数量论,以飞禽走兽为主要题材的动物画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从艺术性论,这些作品不但别出心裁地反映了自然界的真趣,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形象中,往往寄托着深刻的人格化的意想。这和他主张着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与所思所想的创作思路是一致的。徐悲鸿的动物画继承了传统动物画的精神,着重表现动物的特殊性格和活跃的神气,画马就要表现出奔驰千里的气概,画狮子就要表现出威镇百兽的魄力,画鹰鹫就着重刻划它们桀骜不驯的性格




本幅图画上方写一展翅雄鹰,下方则画虬曲苍松,整作笔墨精湛,造型准确。鹰眼目光如炬,侧目之势,益显志翮凌云的英姿,刚健有神,捷锐威猛。鹰的羽毛呈片状,紧密光滑,用没骨法写之;下颌、胸、腹等呈毛状,运用墨色浓淡干湿,力透纸背;飞羽长而硬,能长时飞行;浓墨及焦墨并用,以显其坚挺。




本幅作品将西画透视和解剖学的叙事语言以及中国画的笔墨线条结合在一起,蓬松的羽毛,栩栩如生的动态感,象征着徐悲鸿创作中西合璧的又一高峰。




 李苦禅(1898—1983),原名英,号励公。山东省高唐人。1919年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并在中文系旁听。1922年转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1925年毕业,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和保定第二师范。1930—1934年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6年任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国画系教授。曾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李苦禅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秋节风味》等。有《李苦禅画辑》出版。




画面上五只威猛的大鹰栖息在高耸的崖石之上,周围挺立的苍松郁郁葱葱。从共性上看,苍鹰的喙如同五柄利斧,用淡淡的花青晕染之后似乎闪现着冷冷寒光。鹰的利爪宛如钢钩紧扣崖石。五只雄鹰浑身浓黑,如同钢铁铸造成的雕像,翅膀上留出的几点空白为这些“雕像”增添了许多灵动与自然。从个性上看,对于每个鹰的塑造,虽然在用笔与造型手段上基本相同,但丝毫没有雷同之感,尽管鹰的姿态各有不同,但都有着不怒自威的凛凛神气。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显示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更展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味。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书画臻藏视频号

写书法、画国画、看视频、更精彩

长按扫码关注视频号


书画臻藏
写书法、画国画,看视频,更快捷,直接点击视频号:书画臻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