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峰山游记

文化   2024-10-20 10:47   甘肃  



2024年第212期||总第1271期



莲峰山游记

田 丰


曾几何时,在我的记忆当中,莲峰山一直属于陇西县的界地,现隶属于渭源县。

莲峰山,别名:莲花山。又名:首阳山、马鹿山、马武山。

莲峰山属西秦岭山系蜗山支脉。俯瞰整座莲峰山,其周围有九座山峰傲立,围绕形似莲花瓣。又如观音端坐的莲花台,周围岩石烘托如祥云,九峰环峙,恰似莲花盛开。又峰峰独立,自成一格。后因清代诗人吴镇的“孤鹤泪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诗句中的“涌出碧莲花”而得名。

莲峰山又名马鹿山。相传商末周初,孤竹国的国君有两位皇子,哥哥叫伯夷,弟弟称叔齐,孤竹国国君很钟爱弟弟叔齐,欲以叔齐为继承人。在国君死后,遗命叔齐继位时,弟弟叔齐认为哥哥伯夷是长子,应该继位,遂而让位于他。伯夷却认为这不符合礼法,并且父命不可违,便主动离开孤竹国。弟弟叔齐也不肯继位,随之也躲了起来。后来两人先后投奔了当时开明的周文王西伯昌。文王死后,周武王扩军准备讨伐商纣,从而发生了著名的“叩马谏伐”故事。

武王伐纣成功,一统天下。伯夷、叔齐认为这是可耻的事,决心不食周粟,不做周臣。他们两人依然离开了周武王,沿着渭河来到了首阳山,隐居于此。兄弟俩整日不食周粟,靠采摘山上的蕨菜充饥度日。一日,有一位农妇看到伯夷、叔齐二人采摘野菜,就对他们说:你们虽不吃周朝的粮食,可你们采摘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呀!二人闻之,决定绝食等死。玉皇大帝怜惜两位皇子的气节,生了恻隐之心,便派出了两只神鹿下界,用乳汁喂养他们。二人死后葬于此山中,神鹿不分昼夜常年守护着两位皇子的墓穴。附近村民进山打猎,有幸者就会见到成双成对出没于山林中的一对神鹿。但山民见到的鹿并非人们常见的鹿。此鹿似鹿非鹿,似马非马,身体高大魁梧,健步如飞,人们便将这对神鹿起名为马鹿,此山随之称为:“马鹿山”。

在通往大殿的路一侧,有一棵数人合围不住的千年古松,距今已有1900多年。传说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曾在此山中伏兵布阵,见山间有一古松参天,遂挂鞭于树,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后人为纪念马武等二十八功臣的平羌熄烟之功,将此树称为“马武挂鞭”树,此山又称:“马武山”。



一日,朋友相聚,谈起假日的行程,遂而说到莲峰山。

10月13日周末八点半,程遥老师打来电话,问准备好了吗,他们马上到。因小区前的马路边无法长时间停车,只能是随停随走,否则要被交警罚款的。我们俩赶紧收拾好各自,锁门下楼,来到路边等。差不多八点四十多一点,他们的车已到,随之上车启程。一行两辆车9人,我们这辆车坐了5人。我们俩口子,程遥夫妻俩,由我们的铁哥驾车当向导。

铁哥是一位长期摩托车旅行者,他二十多岁就开始了骑自行车长途旅行,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有了条件后开始了摩托车旅行,不管春夏秋冬,每年都要出行几趟,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又因年龄比我们都大,办事老练,我们大家都尊称他为铁哥。

不多时天气已放晴。两日前还小雨菲菲,阴沉的天气连自己的心都是潮湿的了,感觉已到了深秋。

程遥打趣道:“这次我们出行带了一个阴阳,你看今天天气也晴了。”

程遥,我们当地一名书法爱好者,县政协委员,农工党员,省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哈哈哈,一车五人大笑起来。

但我也不知道他说的是谁。

在我交往的这帮朋友中,有阴阳之称的除了他还有一位中学数学贵老师,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业余除了写作,也常年为朋友或慕名而来朋友的朋友的孩子取名,常常戏言“砸杏核,是为了腌咸菜;磢莜麦,是为了煮甜醅;取名字,是为了挣油饼。”这次未能同行,更应该不是了。

程遥呢,偶尔也会帮朋友或老同学们的孩子取名。自称“专业取名二十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至于他有没有像王老师一样铮下几个油饼钱,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他们俩的油饼我一个也没有吃过,也没听他自己说过。他也可算是个阴阳。

至于他们俩是半个还是一个阴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都是业余的。

他不会是说他自己吧,应该不会。他性格还算稳重,脸皮比较薄,应该不会轻易自夸。

不过,现代的人么,有时也说不准。

想想,那应该就是前一辆车上坐的华哥了。

华哥,一位资深的记者,已出版了多本他近三十多年来所采访的人物所汇编的报告文学集《春秋渭水》书及杂文集《奔涌的地火》。他年龄虽比我小,但他的能力和学识,我只能仰视。所以,我们都尊称他为华哥或华兄。

为什么是华兄呢,我也没有道理可说。但他的学问比较深厚广博。感觉知识渊博的人多少都懂一点风水阴阳方面的学问吧。也没问过他们,仅仅是我感觉有时他们所说的阴阳就是指华兄了。

不会是马老师吧,感觉更应该不会了。对他来说,我是没有一点感觉,更没有一点想法觉得他与阴阳沾边。

不过也说不准。

马老师夫妇俩与华哥和feng哥四人在第一辆车上,已在前面等我们了。

马老师及夫人是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分配到一所学校教书。据马老师夫人讲,马老师所带的学生都非常喜欢他,就是毕业了,也多有联系。他在我们之间算了一位很有幽默风趣的人了,时不时冒出一句很平常的话,确能惹的大家哈哈一笑,有点东北人的语言天赋,确是正宗的西北本地人。

feng哥,是 “疯”还是“丰”,应该不是其它的feng字了,没有考证过,大家都这么叫,我也就跟着叫了。

有一回吃饭,叫他feng哥,感觉哪哪都不对,叫起来总是那么别扭。

我单字一个“丰”,以前的同事有些也会叫我丰哥的。这样说,我可是正儿八经的丰哥,现在又冒出来了个feng哥,到底谁是正宗的feng哥呢,必须正名,这可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我是四划丰,那我就叫四feng哥,他就顺其自然地为三feng了。这样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等等哥都有了。这趟出行有几个哥都没能同行,有点遗憾。不然多几辆车,队伍会更壮观了。

到底是“丰”还是“疯”,并不重要了。反正喝酒场上都是疯子,喝醉了更是疯子了。

照这么理解到底是 “疯”了。

反正,他们几个的嘴里吐不来好词来。

三位夫人就更不可能了,从来就没有听说过有女人当阴阳的。

一路说笑着思考着,赶上前一辆车,来到渭源地界。

程遥老师给他说是他的朋友周老师打电话,联系相逢的地点。说是找了位向导,带我们同游莲峰山。

周老师清瘦儒雅,有学者之风度。他与爱人都是中学教师,还都是教英语的,周老师教高中英语,妻子教初中英语。

好一对职场上的比翼双飞。

听程遥老师说周老师正在整理渭源县及首阳山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及相关文献,访遍了当地的隐士学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正在准备编辑出版《诗话首阳》一书。

又一位“不务正业”的才子。

据周老师讲,莲峰山和首阳山并不是同一座山,但同属于首阳山景区。

首阳山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又因伯夷和叔齐的传奇故事而闻名于天下。



首阳山景区现已形成一定的旅游规模。山门左侧已建成一座大型的文化长廊,文化长廊悬挂有历代文人墨客的匾额。长廊里立有两块巨大的石碑,一块上面雕刻着《伯夷叔齐列传》、另一块正面雕刻着清陇西进士马荣朝所写的《莲峰五说碑》,背面是杨恩撰文的《首阳山辩》。附近建设有儿童水上游乐场,蒙古包住宿及体验区、大型停车场、宾馆,还有一个房车专用场地,旅游服务中心等大型服务设施及游玩项目。

广场前有一座大型的“叩马谏伐”雕塑。讲述的是伯夷和叔齐阻止武王兴师东进,讨伐商纣的故事。

相传西伯侯姬昌薨死后,武王兴师东进,欲讨伐商纣。路遇伯夷、叔齐二人,一人站立路中央拦住武王的大军,一人勒住武王的战马,极力诤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仕乎?”武王闻之大怒,欲杀之。军师姜子牙急忙劝阻道:他们两位是孤竹国君之子,是互让君位的贤士,不可杀。武王最终接受了姜太公的劝阻,放走了伯夷、叔齐二人。

山门为五门六柱的牌坊,正门居中,檐出如翼,斗栱雄大,气势雄伟。门匾额上有集左宗棠的字“首阳山”蓝底金粉的三个大字和“左宗棠”三个小字,两枚红字印章。正门两侧各有两个高低依次错落的偏门,偏门同样雕梁画栋,护卫着正门,其中中间四根立柱正反面各有两付对联。

正面长联:“首列群山,石门夜月接遥天,莲峰一色;阳熙百世,赍志采薇存古迹,渭水同源。” 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副会长,对联文化院名誉院长叶子彤所撰文。

两侧短联:“节高万仞,九品莲台拱清圣;客汇八方,千重林海访仙家。”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廖海洋撰文

牌坊背面长联:“莲峰高耸,义节千秋,推兄让弟传佳话;渭水长流,贤声万古,去国存仁耀德辉。”为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对联文化院院长,天津楹联学会会长陈伟明撰文。

背面另一联:“登临百感生,念天地悠悠,长留浩气;步履千秋渺,愿往来衮衮,一沐清风。”为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甘肃楹联》主编徐维强撰文。

站在山门外的广场上,天气已放晴,一缕阳光从牌坊门后的山间直射过来,将广场中央的“叩马谏伐”大型雕塑映照的闪闪发光。因两日前飘过一阵绵绵秋雨,洗涤后的空气格外清新。放眼望去萦绕在群山之间的晨岚已慢慢褪去,逐渐揭开了首阳山神秘的面纱,视野更加开阔。天空中若隐若现地飘荡着空灵悠远如幽兰般淡雅的钟声,温柔地唤醒了沉睡的山谷,将人们从喧嚣的尘世中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神秘的境界,随着钟声的悠扬延续,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的仙境。



从广场上远眺,群峰峭峻,五台玉立,巧梳云鬓。即有桂林山的妩媚俊秀,又有北方山势的豪迈厚重。景区内的几座山峰相互环峙拱卫着山门,又好似一个巨人张开双臂迎接着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宾客,真乃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场对面的一座山的山形很像天水的麦积山,只是没有了石窟。否则,又增添了一个旅游胜景。

进入山门是一条二三百米长四米左右宽的由巨大的方砖铺就的青石大道。据周老师介绍,这条大道以伯夷叔齐的传说为文化核心,路中间是用铜条编成的以君子之风的文字和图案的方砖相间铺成,称为东方德源的“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作为主干道由山门通往莲心广场。共分九段,分别以“君子怀德、君子之德风、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坦荡荡、君子中庸、君子有礼、君子不器和君子之耻”为主题,配以花鸟鱼虫、梅兰竹菊以及古人抱节读书抚琴对弈等图案的方砖。道路两旁古藤花草杂树,未经整修雕饰,很有原汁原味的原始森林的感觉,整条道路群山环绕,遮天蔽日,古风蔚然,不由得让人感觉是为君子当行此道。

行至这条笔直的“君子之道”多半处,右侧有条石阶小道可通往山腰间的一座六角亭,两层亭顶雕梁画栋、斗拱飞檐,亭内的六根立柱一侧连接石阶小道,另五侧有石栏相连的美人靠,可供游人休息闲谈,夏季可乘凉远望。

“君子之道”尽头右侧便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名为“莲心广场”,也是各景点的中心交汇地,广场中央有用水泥砖砌成的“东方德源”四个大字。广场正前方竖立着一座高约近三米的伯夷叔齐大型坐像雕塑,坐像基座上书写着“伯夷叔齐”四个篆书大字。广场右侧支了几座帐篷,开辟了几块烧烤区,夏季方便年青人的野营憩息。

“伯夷叔齐”雕像左侧大道真行可通往通碑湾、四台和五台,广场内右侧有条水泥铺成的上山台阶小路。经周老师指引,顺着此条路上山,可游览一台、二台、三台等整个已开发的景点。顺阶而上,山路渐陡,曲曲折折。不过每行一段路,总有一个随山势走高的小平台方便休息或行人错让。阶道两侧乔木灌木还有其它不知名的大树挺拔参天,郁郁葱葱,各种奇花野草恣意生长,草木茂盛,林间几只鸟雀鸣叫,寂静幽旷,偶有爬行动物惊飞而过。不知不觉我与大部队有了一段距离,行至一圆形凉亭前稍歇等候。经周老师介绍可知此亭为“凌空亭”,为山脊中腰的十字要冲,亭前有两条上山小道,分别连接着一台、二台。路边有指示牌方便选择行进的方向。路牌指示前方一条小道可通往火龙洞,经介绍火龙洞内供奉有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因时间关系未能成行敬拜,留些遗憾,更不能随便跪拜。

记得二十年前,在我的事业正处于十字路口的迷茫区,整天心神不定、烦燥不堪。一日莫哥夫妻俩邀我们俩去十方山散心。转到山顶后无意间来到了道教的三清殿,见到大殿前有一道士,旁边的案桌上有签桶,随机跪拜,拿起签桶就是一阵摇晃,一支签跳将出桶,道士拿过一看便交于我手,我看签上所列四言诗句,原诗现已不记得了,大意是:你是来上山游玩的,并无诚意,罚灯油一盏。顿时我头脑一阵空白,不知所措。莫哥看我一动不动,自己掏出五元钱放到案桌上,并拉我起来,随后我便昏昏沉沉记不清是怎么回家的了。

沿右侧小道拾级而上,悬崖渐起,古松盘绕,行至半山便是不二法门,山门檐角飞翘,门中有赵朴初题写的“不二法门”匾额,木制红门两扇,两侧对联“是谁能将眼光放开看得穿大千世界;请你先把脚跟立定方可入不二法门”。站在不二法门处,前方视野宽阔,一眼可望尽整个山坳,除了沿山体开挖的这条仅能容纳一人上山的小道,一侧便是悬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立定脚跟,气定神凝地跨过“不二法门”,紧贴着崖壁的石径小道蜿蜒曲折,崖畔青苔翠绿,浓荫蔽日。偶有参天古柏老根交错,茎如龙鳞。行间有石凳石桌方便游人歇息。同行的夫人打趣道:这儿乘凉掼蛋为最佳处。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热烈讨论一番,顿时补充了上山的劲头,一路的劳顿瞬间烟消云散。



在通往山顶的一处开阔地,远眺山峦如黛,层峦叠嶂,林木繁密。湛蓝的天空下白云飘逸,直射的阳光透明清澈,温馨恬静。崇山峻岭在阳光的照射下更加巍峨壮美,缤纷的色彩使得群山尽染,万色斑斓,清新的芬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山麓中云雾缭绕,犹如一群舞动的白色精灵,金秋的景致尽收眼底。瞬间心潮澎湃,真想指点江山,可无力激昂文字。

唐杜牧有诗云:“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沿着山间小道继续上行,来到了山顶。此山顶地势平缓,难怪这里的人们称山为台,终于解除了我心中的疑问。

迎面便是一颗巨大的古松横卧在大山一侧,这便是“马武挂鞭”处,此树为“马武挂鞭树”。现此树已枯竭,树中心已成空洞,拦腰断裂,仅靠一侧树皮连接。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语:“高山之巅无美木,大树之下无美草”。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它,也方便游人观赏,已新修了马武挂鞭树观景游廊,围树游廊前额悬有一匾,上书“云台勒功”墨底金字,旁边建碑亭一间,立一碑“马武挂鞭树碑记”。附近石碑四块,其中有一块斑驳的石碑为明嘉靖三十七年惠大夫辽东太仆少卿翼浍撰写的《圆明寺灵巽记》碑,依然还能看到“圆明寺灵异记”六个字,其余所记载这一事件的小字经长年风霜雨淋的侵蚀现已无法辨认。



路的尽头前方便是一台最高处的雄伟壮观的圆明寺大雄宝殿,大殿正中高悬着赵朴初大师书写的“大雄宝殿”匾额。

据记载,圆明寺在落成之日,天上现出了一道七彩佛光,将整个寺院沐浴在一片庄严祥和的佛光之中,这也便是《圆明寺灵异记》的出处。因此山顶曾建有一座显光殿,现已损毁。

转过大雄宝殿,沿着山体另一侧悬崖峭壁上开凿的石径小道来到修成的栈道,径旁外侧辅以仿木石栏。这条栈道修建在一台的背侧,眼前光明一片,放眼可俯瞰渭源县城的另一工业区,远处村舍清晰可见。延着栈道前行,愈往下,道路愈窄,有几处仅容一人通过,贴崖碎步勉强通行。转至山阴,眼前悬崖百丈,内侧崖畔苍苔青绿,崖顶古松交错,完全将栈道遮盖,形成一段绿荫走廊。偶有在崖壁上开凿依势而峙的四角亭或五角亭,个个雕梁画栋、明柱飞檐翘角、精巧壮观、古朴庄重。

走过一段开阔栈道,便是一条循山脊而上的石径。被成林的松柏和杂草树木遮盖、隐天蔽日、鸟雀争鸣、松虫飞串。有一处栈道悬空比较险峻,置身于这处临空悬廊,苍松翠柏簇拥,耳听松涛阵阵,如置身于仙界。听周老师讲在这儿曾经发生过一件未遂事件。据说某年某日某中学的一群教师到首阳山游玩来到此地,见这儿石崖峭险、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近处郁郁葱葱、翠色四溢,远处层恋叠嶂、烟霞缥缈、群山莽莽。随之稍作逗留依栏望远。其中一青年教师因失恋想要在这儿跳崖殉情,被其他老师拉住,最终未能魂断青山淹尘埃。



转过这段石径便是一台和二台的交汇处,前方沿山而建的小路可通往二台。沿着山崖依地而开凿的石径小路循路登顶,有一寺院名“弘法寺”,大门两侧对联:“首阳山名刹弘扬佛法,莲花峰经藏智慧众生。”拾阶而上进入寺院,院内正在修建,有些杂乱,游览兴致即降。

随即看时间已到下午一点多。经周老师介绍其它几台的古迹寺庙基本已损坏,部分仅残留庙基,且道路崎岖,残垣断壁,荒草杂生,游览价值不高。且已过中午一群人又乏又饿,不如我们到碑湾去看看后尽快回去吃饭。于是沿山路下山,穿过主干道,又开始沿着石径小道爬到四台五台之间的碑湾,碑湾现建一碑亭,亭内树立着正面刻有万历四十七(1619)年由陇西进士杨恩撰文,汤懿书的《首阳山辩》。碑阳额刻云纹,额篆“首阳山辩”,碑文竖28行,每行40字。碑通高2.45米、宽1.17米、厚0.19米。碑文内容辩证天下五处首阳,唯渭源首阳为真,是伯夷叔齐埋骨之地。背面记载着明天启丁卯(1827)年巩昌知府曹司牧募资改建首阳山伯夷叔齐的经过及改修建规模。碑额篆“改真实处阳山清圣祠碑记”,首题“改建首阳山夷齐祠记”,碑文楷书竖行33,每行68字。碑亭被茂密的苍松翠柏、古树野草所围绕,以群山为屏障,松针遍地,杂草丛生,山峰俊秀,尽显原始森林之气势,蓬莱之仙境,乃一方游览避暑之胜地。

原路返回行至快下山的路尽头右侧疑似有一条被杂草树木覆盖的进山小路,据周老师讲沿这条原始小道可到“坟湾”,为夷齐墓所在地,因长年失修,已无法进入。



下山行至主干道一侧新建一处大型的仿古建筑“德源”大殿,两侧是“首阳山碑廊”。碑廊里刻有历代圣人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的诗词歌赋。如《采薇歌》、《论语》摘句:“伯夷、叔齐,不含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屈原的《橘颂》、《韩非子》、李白《杂曲歌辞 少年子》、韩愈《伯夷颂》、白居易《续古诗十首》、司马光《夷齐》、文天祥《和夷齐西山歌》、《南安军》、徐琼《清节祠》等等关于夷齐二圣及首阳山的诗词歌赋。程遥兄对每块碑刻一一进行了拍照,对碑文内容逐字释文,并发布在公众号“艺海风”上,方便爱好者欣赏。

游览完毕,我们便驱车来到莲峰镇,在镇区最豪华的酒店,周老师全家盛情招待了我们一行。西北人聚在一起,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欢,我们也是借花献佛互敬双方。因还要拜访周老师新家,我们便将剩余饭菜打包乘车前往。



周老师新家距镇区二三公里的独栋小院,已盖成二层小楼。进入主厅,程遥老师将他书写送给周老师新家的中堂打开。中堂为程老师的隶书作品,中堂内容是清代陇西诸生汪藩的诗作《夏日游莲峰》。汪藩,清代陇西汪家衙(今渭源莲峰镇)人。对联为程遥老师专为新居所撰“此处为首阳胜地,斯民有夷齐遗风。”整幅作品清秀俊丽、苍劲古朴、遒文壮节,使得新居墨香四溢、古韵迎风,大家都称赞不已。周老师夫妇俩更是高兴的不知所措,端起酒杯向程遥老师连连敬酒,我们也“沾光””不少,多喝了几杯周老师的敬酒。接着周老师首先自打一圈,不多时两瓶酒喝完,我已微醉,幸亏刹车及时,也是大家照顾,知道我不胜酒力,也幸得夫人代酒,否则就要当场兑现。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现在是酒量见长能喝它一二两酒,还得感谢疫情期间打的那三针科兴疫苗。我原是沾酒就醉,见了酒场就发怵的人。后来夫人也替我打了一关,敬了周老师六拳,不然让周老师见笑我们这一群人。同行者五哥与铁哥开车不能喝酒,世平因身体不适也不能喝酒。华哥是红的白的啤的通吃,只是时常凭着他那记者的三寸不烂之舌只喝红酒很少沾白酒,偶尔喝高兴了,三种酒轮着喝,从未见醉过。程遥兄是拳好量大脾气好,来者不拒,到了公斤方可见醉。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有文化有学识有能力的人,古往今来特别是书法家酒量都好,不然他们的字怎么会写的那么好,不然他们怎么都比我能喝呢?“李白斗酒诗百篇”,看来我的诗词写不好也是这个原因。练了三四十年的酒量,一直没能练上去。看来我还得再打三针科兴疫苗,我的酒量一定会提升的越快越高,我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田丰,陇西人,现居杭州。)



    



艺海风


题      签:魏新河

执行编辑:程   遥    微信号:gslxcys  

投稿邮箱:11cys@163.com



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内容,均系作者原创,且经作者授权,其它任何媒体转载,必须注明出处,否则依法追责。特此声明。


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长期征集文学、书法、绘画、摄影原创作品,欢迎惠赐稿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艺海风
文学、书画、摄影原创作品交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