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这5项四川林草科技成果等你了解~

政务   2024-11-15 14:17   四川  

近年来,我省广大林草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投身林业草原改革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全省林草“三个三”工作总体思路和“两业并举、双轮驱动”总体战略,牢记使命责任,聚力科技攻关,勇于创新创造,为推动四川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四川林草”微信公众号为大家介绍部分四川林草科技成果,一起来围观!



浆用竹种创制与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

“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与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应用”成果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由西南科技大学牵头,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攻关完成。

该成果针对四川纸浆竹林低产低效竹林改造、亩均产浆量低、竹资源利用率低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开展制浆造纸优质原料与竹浆纸生产技术等研究,在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浆用竹新种质创制与定向育种,以及新品种丰产栽培和竹浆纸高效生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成果创新性突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在浆用竹种质资源综合评价方面,探明了全国的野生浆用竹种质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建立了中国最大的浆用竹种质资源库;构建了以竹材产量和品质相关重要性状为核心的综合评价技术体系;率先解密了重要浆用梁山慈竹基因组,揭示了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子调控网络,使我省浆用竹生物技术育种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浆用竹新种质创制与定向育种方面,创建了浆用梁山慈竹稳定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构建了浆用竹新种质定向诱变技术,突破了高纤维素、低木质素新种质难以获得的技术瓶颈,填补了国内外高纤维素低木质素浆用竹新种质新品种的空白。在浆用竹新品种丰产栽培和竹浆纸高效生产方面,发明了新品种快速繁育方法,突破了木本竹类植物难以高效繁育的技术难题;建立了配套高效栽培技术,有效提高竹林生产力和竹材品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制浆造纸优质原料对外依存度高的难题;研发了系列环保竹浆生产技术,提升了我国竹浆纸产业在国内外同行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实力。

成果完成品种及技术推广改造竹林174.5万亩,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243.25亿元,新增利润33.35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西南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

“西南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成果获202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由四川农业大学主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西南民族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

该成果针对西南区主栽饲草基因资源发掘利用不够、高产优质品种匮乏、草种依赖进口、栽培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历时十余年,在西南区饲草基因资源发掘与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鸭茅基因组研究等居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解密全球首个饲草(狼尾草)泛基因组和中国首个饲草(鸭茅)基因组,为饲草种源自主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新收集保存饲草种质资源3847份,选育高产优质饲草新品种13个,实现西南低海拔丘陵区、中高海拔山区和高寒牧区用种全覆盖,为西南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及生态建设提供了种源保障。创建了基因型与表型相结合的饲草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构建良种繁育、饲草丰产、青贮加工全产业链配套技术体系。成果累计推广1507.3万亩,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川西草原鼠害精准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

“川西草原鼠害精准监测与防控关键技术”成果获202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由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主持,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业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7家单位共同完成。

该成果聚焦草原鼠害灾变机制不清、监测手段不准、环境友好型产品匮乏、综合防控体系滞后等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历时17年,开展系统研究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并实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草原鼠害的防控水平,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明确川西草原啮齿动物组成分布及地理区划,揭示高寒草地“草-鼠-土”联动互作机制,首次提出了基于主要鼠种生态阈值的防控策略,为草原鼠害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首创川西草原主要鼠种宜生区精准识别方法,发明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的草原鼠害动态监测方法,构建草原鼠害监测预警直联直报系统;创制绿色环保草原鼠害防控系列产品、装置及标准,有效解决了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匮乏的问题,主持制订草原鼠害防控技术国家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首次提出草原鼠荒地分类分级标准及治理模式,集成构建智能监测、防控指标、生物防治、生态调控、治理模式“五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成果累计推广综合防控9920.4万亩次,治理鼠荒地34.3万亩,替代化学农药9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26.4亿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风景林康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风景林康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成果获202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由四川农业大学主持,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

该成果针对风景林康养理论缺乏、功效不明、产品研发不足、空间营建技术滞后等关键问题,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历时16年科技攻关,在风景林康养理论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成果创新性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风景林康养空间营建关键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

成果率先提出并辨析风景林康养的概念,构建风景林空间康养功效评估标准,填补了风景林康养理论空白;率先融合观赏特征、环境改善功能、康养功效等优选标准培育风景林植物资源,培育5个康养竹新品种,均通过国际竹类新品种登录,创制红桦、丛生竹、玉簪、小报春等康养植物繁育技术18项,推动康养林植物群落结构更新与优化;研发了6类康养活动、4类康养设施和3类林下生态产品系列,为风景林生态价值转化提供了多元化康养产品;率先提出康养空间视听交互配置技术、康养步道景观配置技术和康养空间树种配置技术,创建基于人体感知的风景林康养空间营建关键技术体系,填补了该领域技术上的空白。

项目成果在西南地区各类风景林和森林康养基地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完成规划设计及建设项目82项,指导新增康养型风景林13.4万公顷,优化核心景区康养空间5.1万平方米,新建康养步道93千米,形成“设计—建设—运营—推广”风景林康养融合发展全过程、全产业链条。近四年,通过销售优质风景林种苗和林下生态产品、拓展康养旅游项目累计新增销售额39.28亿元,促进了风景林生态价值的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杜仲资源培育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


“杜仲资源培育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创新”成果由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东北林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6家单位共同完成。

成果针对杜仲丰产栽培技术不配套、加工利用关键技术缺乏等制约杜仲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了分类利用杜仲资源的培育技术研究,杜仲叶中活性成分提取工艺、杜仲籽油加工工艺等方面研究,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制定地方标准2项,集成“密度调控+专用肥”技术,“平茬+机械损伤+外源生长调节剂”调控技术、“亚临界-超临界耦合提取技术”等。

项目成果先后在四川成都、广元、巴中、乐山和陕西汉中等地广泛应用,新增经济效益3.05亿元,新增生态效益3.52亿元,为四川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天府森林粮库”建设。



来源:科技处 

作者:罗宇霞


编辑:王   佳

二审:罗   晗
三审:邓远菊

四川林草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官方新媒体,发布林草政务信息,邀您共建美丽四川、共享生态文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