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科大曾超华团队和内华达大学Eakalak Khan ES&T:利用生物炭调节厌氧发酵过程微生物合成还原力将废氮升级为氨基酸

学术   2024-11-08 13:31   江苏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第一作者:唐燕飞
通讯作者:曾超华(Daniel C.W. Tsang)、Eakalak Khan
通讯单位:香港科技大学、内华达大学


图片摘要


成果简介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曾超华团队与内华达大学Eakalak Khan在环境领域著名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Waste Nitrogen Upcycling to Amino Acids during Anaerobic Fermentation on Biochar: An Active Strategy for Regulating Metabolic Reducing Power”的研究论文。文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将废弃物中的铵氮资源升级转化为氨基酸的厌氧发酵新范式。研究团队制备了高温生物炭(BC800;以废弃木质素为基质,热解温度为800℃,热解气氛为N),并通过生物炭结构表征、生物炭-生物膜菌体富集,以及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组学追踪生物炭-生物膜菌体的活动,发现高温生物炭的得电子位点对发酵菌产生氧化应激,诱导微生物还原力通量(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溢流,刺激戊糖磷酸途径和莽草酸代谢的上调,有利于芳香氨基酸的合成。同时,高温生物炭引起的氧化应激导致微生物蛋白池的更新,非芳香蛋白自溶,而具有芳香氨基酸或其前体合成能力的Escherichia coli在这一过程中成为优势菌。高温生物炭的投加和回收有助于解除氨基酸合成过程中的反馈抑制。高温生物炭表面的芳香结构通过π-π电子作用,驱动芳香氨基酸的固着以及以芳香氨基酸为核心的其他氨基酸自组装过程。与传统厌氧发酵过程及低温生物炭投加的厌氧发酵过程相比,BC800的投加使铵氮转化为氨基酸氮的转化率分别提升了46.8%199.6%12.5倍。BC800的生物膜中芳香氨基酸的比例高达70.8%,有望成为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植物生长刺激素产品,为减少化肥生产中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做出贡献



引言

施肥策略与人类社会面临的两个主要挑战密切相关:食品安全和气候变化。畜禽粪便和化学氮肥的生产和使用预计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约5%。为应对这些挑战,利用可被植物和微生物直接利用的氨基酸(AAs)及其衍生的植物生物刺激素(PBs)成为一种有前景的策略。PBs在微量水平上对作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减少对化肥的依赖。特别是,芳香氨基酸(如色氨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是自然界中大多数植物生长素和化感物质的前体。从污水污泥等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中回收铵氮,并将其转化为氨基酸及其衍生的PBs,可以促进可持续农业,并减缓因生物活性氮排放所造成的气候变化。

氨基酸的微生物合成相较于其他化学制备方法具有多项优势。微生物合成的氨基酸是具有生物活性的L型氨基酸,而化学法不可避免地生成一部分具有生物毒性的D型氨基酸。相比与好氧发酵产氨基酸,厌氧发酵可以降低曝气成本,但目前厌氧发酵产氨基酸鲜有人关注。一项有启发的研究是,在纤维素的厌氧发酵中,还原力NADP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的溢流可引发高达60%的铵氮转化为胞外氨基酸。

调节厌氧发酵中的微生物合成还原力流是促进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关键。NADP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主要用于合成代谢,而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则用于分解代谢。研究表明,NADPH的溢出可以推动氨基酸的产生。我们假设,通过生物炭(BC)诱导的氧化应激可以上调NADPH的生成,从而增强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本研究使用在400°C600°C800℃下热解产生的生物炭(BC),分析可溶相和BC相关生物膜相中的氨基酸组成。对于性能研究,我们比较了有无BC投加的半连续厌氧发酵系统的宏基因组特征。对于机制研究,我们设计了厌氧发酵连续循环反应,以监测功能细菌在BC上的定植活动及其对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预期结果将为氨基酸生产潜力、BC在调节还原力分配中的机制及其在生物膜中固定氨基酸的作用提供新见解。基于这些发现,可以提出一种有效调节厌氧发酵中微生物合成还原力的技术策略,以实现基于BC的氨基酸的高效回收。



图文导读

1. 在半连续厌氧发酵(AF)中,20种氨基酸在可溶相(自由态和可溶肽/蛋白中的缩合态)与固定相(即生物炭-生物膜)中的分布,以及NH₄⁺-N输入转化为生物膜中氨基酸氮(BAAs-N)的转化率(A);在序批厌氧发酵中的氨基酸分布,Cycle1视为生物炭-生物膜(BB)准备阶段,Cycle1BB被分离并回用作为Cycle2Cycle 3的接种体(B);宏基因组学:Cycle 3BC-AF vs. C-AF的氨基酸代谢差异分析(C);蛋白质组学:BC-AF vs. C-AF,负责谷氨酸和17种可检测氨基酸合成酶(以10为底的对数)变化倍数(D)。


生物炭添加对氨基酸生产与固定化的改善。本研究分别使用BC400BC600BC800处理长时间半连续厌氧发酵(AF)和短期AF循环。在长时间半连续AF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热解温度生产的生物炭,分别为SBC400-AFSBC600-AFSBC800-AF,同时进行了不添加生物炭的对照实验(SC-AF)。

1A展示了生物炭对氨基酸生产的积极影响,表现为BC800 > BC600 > BC400。在20天的操作结束时,SBC-AF的总氨基酸生产显著提高(SBC800-AF: 7710 μmol L¹SBC600-AF: 7700 μmol L¹SBC400-AF: 4310 μmol L¹),而SC-AF401 μmol L¹。在氨基酸分布方面,SBC800-AF中生物膜(BB)内的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70.3%,而可溶肽/蛋白中占17.9%,游离氨基酸占11.8%。相比之下,SBC400-AFSBC600-AF中游离氨基酸、可溶肽/蛋白和BB中的分布分别为7.2-8.2%43.4-45.6%46.1-49.5%。因此,BC800BC600在提高总氨基酸生产方面表现相似,但BC800在生物膜中固定氨基酸的能力更强。此外,在BC800-AF中,芳香氨基酸在BB中的浓度高达70.8%,而SBC600-AFSBC400-AF分别为38.8%30.5%

与空白厌氧发酵(含生物炭但无接种体)和对照厌氧发酵(有接种体但无生物炭,C-AF)相比,BC对氨基酸生产和固定化的正面影响进一步得到确认(BC800-AF > BC600-AF > BC400-AF,图1B)。BC和接种体对氨基酸生产和固定化均不可或缺,其相互作用为关键。循环13中,BC800添加引起的芳香氨基酸在BB中的分布分别高达75.8%84.3%91.0%,显著高于BC60020.7%65.0%66.4%)和BC40016.3%27.4%24.6%)。此外,在半连续AF中,NH₄⁺-N转化为生物膜中氨基酸氮(BAAs-N)的转化率分别达到22.5%45.9%67.4%

宏基因组和宏蛋白组揭示生物炭调控氨基酸代谢。宏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图1C和图1D)显示,在循环3中,BC-AF反应器的香豆素途径基因(氨基酸前体)和组氨酸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C-AF。蛋白质组分析也表明,BC-AF反应器中铵的同化(通过谷氨酸)和17种可检测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增强。综上所述,BC的添加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上均显著上调了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关于芳香氨基酸的代谢,与C-AF相比,宏基因组结果表明,在BC400-AF中香豆素途径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下调,而在BC600-AFBC800-AF中则上调(图1C)。根据蛋白质组结果(图1D),BC800-AF中色氨酸和组氨酸合成酶的表达立即上调了7.05.1个数量级,主导了循环1中的氨基酸生物合成。BC600-AF表现出类似但不那么显著的趋势。此外,BC800-AFBC600-AF在循环23中提升了其他氨基酸的合成酶表达。相比之下,BC400-AF未显示出对色氨酸和组氨酸的优先合成,且随着循环的增加,大多数氨基酸合成酶的表达下降。

因此,在BC800-AF中,预计芳香氨基酸的预富集(尤其是色氨酸)和非芳香氨基酸的自组装将驱动氨基酸的固定化。值得注意的是,色氨酸和组氨酸对于电活性和信号传递蛋白的功能至关重要,其生物合成过程能耗较高。例如,在大肠杆菌中,合成一分子色氨酸和组氨酸分别需要74.338.3个高能磷酸键,分别在氨基酸生物合成中排名第一和第四。


2. BC-AFC-AF相比,ATP生成和利用的百分比变化(AB),以及NADHNADPH变化(DE);主要ATP消耗途径的丰度(C-AF)及其对数变化倍数(C),以及NADPH生成途径的变化倍数(F)(正变化以红色标记,负变化以绿色标记;MULTISPECIES: NADP依赖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丰度为零,其在BC-AF中的变化倍数是基于BC400-AFCycle 1的丰度计算的)。


生物炭调控微生物氨基酸合成所需的还原力和能量分配。氨基酸生物合成不仅需要由高能磷酸键携带的能量(ATP),还需要特定的还原剂,即NADPHNADPH通常作为合成反应的还原力,而NADH则通常参与分解过程。

生物炭增强NADPH溢流。在BC800-AF中观察到,NADP依赖的磷酸葡萄糖脱氢酶(NADP-PGD)显著上调,成为改善NADPH生成的主要途径。NADP-PGD是将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糖-5-磷酸的关键酶,为组氨酸和芳香氨基酸的生物合成提供前体。BC600-AF也在每个循环中上调了NADP-PGD,并下调了NADP-GDHNADP-GAPDH,但效果不如BC800-AF明显。NADP-PGD的上调是BC800在厌氧发酵中增强NADPH生成的主要机制。NADP-PGD与多种细胞过程相关,包括应对氧化应激和维持细胞的氧化还原平衡。此外,BC800诱导的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变化也进一步影响了代谢能量的代谢。

能量代谢对生物炭诱导的细胞氧化应激的响应ATP利用的变化反映了生物炭修正引发的能量代谢转变。ATP酶相关途径已在图S10中注释,主要贡献的途径展示在图2F中。BC800-AFBC600-AF中上调的ATP酶主要由热休克存活AAA家族ATPClpK、氧化还原调节ATPYchF和第六型分泌系统(T6SSATPTssH贡献。ClpK的上调可能与生物炭丰富的氧化还原位点有关,改变电化学势,扰动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在ClpK上调的背景下,参与蛋白质展开和降解的ATP酶被激活,从而选择性富集更耐降解的蛋白质。芳香氨基酸富集的蛋白质通常具有较强的耐降解性,因此可能在BC800BC600中富集。

氧还原调节ATPYchFT6SS ATPTssHBC800-AFBC600-AF的循环23中成为主要ATP酶。YchFBC800-AF中的上升幅度在三个循环中最高。YchF对蛋白质合成负责的核糖体和分子机器的成熟至关重要。因此,在BC800-AF中,蛋白质降解和合成的最高水平同时实现,表明蛋白质组成发生了显著重组。T6SS ATPTssH在许多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找到,用于通过分解负责分泌的蛋白质进行细菌竞争。因此,T6SS ATPTssHBC800-AF中富集最多,BC600-AF次之,而在BC400-AF中则下调。


3. (A) 芳香氨基酸生产中的限速步骤示意图:葡萄糖摄取、磷酸戊糖途径(PPP)、香豆素途径和最终的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 (B) 参与PPP的关键酶G6PD6PGD的重量变化与生物炭特性之间的线性相关性: (a) BET比表面积; (b) 表面官能团; (c) 电子接受能力EAC (d) 拉曼ID/IG比率。

生物炭对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作用机制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响应及其对还原力和能量流的调控。图3A展示了芳香氨基酸生产的主要步骤:葡萄糖跨膜运输、磷酸戊糖途径(PPP)、香豆素途径以及最终的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PPP是芳香氨基酸生物合成的主要限速步骤,负责生成NADPH及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和赤藓糖-4-磷酸(E4P)的碳骨架前体。BC800诱导的氧化还原应激使得仅能上调PPP的微生物得以存活并附着于BC800,从而维持对底物的能量获取。此外,NADPH的生成与BC800的独特氧化还原特性相关。

为阐明BC800对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变化及随后芳香氨基酸生产的影响机制,我们进行了BC800的有益特性与调控PPP的关键酶活性之间的统计分析(图3B)。PPP中的关键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GD),在循环1中被BC800迅速强烈激活,并在随后的循环23中保持最高水平。虽然BC600也促进了G6PD6PGD的活性,但其提升幅度明显低于BC800-AFG6PD6PGDBC800BC600的电子接受能力(EAC)及电子接受位点数量(拉曼特征峰比值ID/IG)显著正相关,而与表面官能团和孔结构的相关性较弱。

以往研究表明,水热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可促进PPP的上调,这在短停留时间的厌氧发酵系统中尤为重要。BC800BC600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相似且大于BC400,但BC600BC800的相似微生物定植结果无法完全解释其氨基酸和芳香氨基酸产量的差异。此外,通过诱导葡萄糖跨膜运输途径的转变,从磷酸转移酶运输系统(PTS)转向依赖于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和葡萄糖激酶的模式,也是增强芳香氨基酸生产的策略之一。这种代谢转变在基因工程纯培养物中已有报道,而本文首次探讨了生物炭驱动的厌氧混菌发酵过程中的PTS变化。

‘’

小结

通过Haber-Bosch过程产生的反应性肥料氮消耗了全球大量化石燃料,这一事实令人担忧。现在是有效回收和循环使用来自次级资源的氮,并将其升级为可替代化肥的可持续肥料的时机,从而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来自废多糖(如木质纤维素、藻类生物质)或其他大分子(如食品废料、污泥、城市固体废物)的水解底物可以作为氨基酸生物合成的碳源
我们提出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利用生物炭的优越电子亲和力,将有机废物中的还原力提取并转化为氨基酸,特别是芳香氨基酸。我们的研究表明,芳香氨基酸优先被热解产生的高温生物炭(BC800)固定,同时也可以触发其他非芳香氨基酸的组装。此外,BC800以其优越的电子亲和力高效上调NADPH的生成及后续的芳香氨基酸和组氨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设想了一种以生物炭为支撑的固体肥料形式,含有芳香氨基酸和聚肽,预计在施用到土壤时可作为芳香生物刺激剂的前体。此外,基于生物炭的氨基酸产品的固体形式便于运输和保存。它可以与土壤混合或稀释后进行环境施用。未来的研究需要探讨材料调控的微生物机制,以实现标准化的生物炭设计和生产。
‘’

作者简介

曾超华(Daniel C.W. Tsang: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系教授及中国浙江大学清洁能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包玉刚讲座教授。曾任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和理学硕士课程总监,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和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和比利时根特大学IMETE学者,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他拥有20多年的研发经验,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One Earth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排名前10%的期刊上发表了500多篇文章。曾超华教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2主题累积被引数全球第一,并多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及斯坦福大学排名前2%科学家,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及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担任Nature Portfolio npj Materials Sustainability创刊主编、香港废物管理学会主席、香港政府委任的环境咨询委员会废物管理分会主席

Eakalak Khan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土木与环境工程与建设系教授,水资源跨学科研究生项目主任。2002年至2017年,他担任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2010年至2013年,他还担任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主席。1999年至2002年,他在纽约理工大学(现纽约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他于1990年获得泰国清迈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获得夏威夷大学农业工程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土木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他已发表了200多篇高水平论文。他于2005年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CAREER奖学金。他的荣誉包括2008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奥德尼教学卓越奖,2005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工程学院“年度杰出研究员”,2017年北达科他州立大学Water B. Booth杰出教授奖,2019年度水环境联合会院士,2023年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霍华德R.休斯工程学院杰出研究员奖,2023年水环境联合会的公平杰出工程教育家奖和2024年国际水协会研究员

第一作者:唐燕飞,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曾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在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唐燕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污水污泥及易腐有机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氮营养资源回收和氮氧化物减排。她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了14SCI论文和英文专著章节,其中9篇发表于环境领域的高水平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此外,她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已获授权4项,并参编《污泥处理处置与资源化》专著。唐燕飞曾获得唐孝炎环境科学创新奖学金等荣誉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st.4c08890


投稿香港科技大学曾超华团队。投稿、合作、转载、进群,请添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环境人Environmentor是环境领最大的学术公号,拥有20W+活跃读者。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环境人Environmentor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我们每日的推文!环境人Environmentor现有综合群、期刊投稿群、基金申请群、留学申请群、各研究领域群等共20余个,欢迎大家加小编微信Environmentor2020,我们会尽快拉您进入对应的群



往期推荐


年度热点文章Top10(2023年)
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团队谢国俊课题组、重庆大学陈一课题组合作ES&T封面:亚硝酸盐依赖型厌氧甲烷氧化细菌的生态位分化机制
见证一个新领域的崛起——密苏里大学肖峰团队/北京师范大学李阳团队一篇承上启下的ES&T
ES&T社论:ES&T对材料类稿件的基本期望以及此类稿件应该如何体现其环境相关性
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院士团队孙志强副教授ES&T、WR等:非自由基高级氧化净水技术系列研究成果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封面:电化学氧化生成的Fe(IV)/Fe(V)可在近中性条件下选择性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同济大学关小红团队ES&T:一种可以轻松区分SO4•-与HO•并实时量化高级氧化技术中的SO4•-的新方法
哈工大任南琪院士团队贺诗欣课题组Nature Water:集太阳能脱盐、发电和作物灌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
哈工大(深圳)任南琪院士团队路璐、深圳先进院高翔Nat. Sustain. :工业废水中多污染物协同原位生物转化合成高值化学品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曲久辉院士团队Science Advances:揭示脱水合在离子选择性膜分离中的作用机制
可持续视野SH|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团队: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评估与优化
学术招聘
美国范德堡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项目招生 (博士硕士)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门玉洁课题组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
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Dr. Sam H. Y. HSU课题组招聘博士
美国圣母大学环境分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拟招收2名全奖博士生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瑞士Eawag联合招聘全奖博士生(环境方向)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华章教授团队招聘博士
学术资讯
耶鲁大学Julie B. Zimmerman教授出任ES&T主编
贝勒大学Bryan W. Brooks教授出任ES&T Letters主编
韩国科学院院士Wonyong Choi将出任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主编
CEJ Advances创刊 | 潘丙才教授任主编,四位华人学者任副主编
ACS对话 | ACS ES&T Engineering创刊副主编马军院士
专访: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 主编团队


扫描二维码,快速入群~

环境人Environmentor
分享环境领域内学术进展、热点资讯、招聘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