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题签提盒
吴兴祚(1632-1697),字伯成,号留村,绍兴人。祖上以汉人入旗籍,是清初江山定鼎的功臣和名将。顺治六年(1649),年方18岁的吴兴祚以贡生任江西萍乡知县,开始了其一生辉煌的仕宦历程。顺治十二年(1655),迁山西大宁知县。顺治十八年(1661),升山东沂州知州。康熙二年(1663),转无锡知县。康熙十四年(1675),升福建按察使。康熙十七年(1678),升福建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擢两广总督,加尚书衔,从一品。吴兴祚留下众多著作,包括《宋元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徙山西大同卫,后随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郡县但能如公辈,何须尽起羽林儿”。在清朝收复台湾、平定三藩的硝烟中,吴兴祚都以重要的高级军事将领身份参与决策和亲临指挥,军功赫赫,体现了吴兴祚作为军事家的智谋和气魄。在任知县、知府、巡抚、总督的数十年中,所治地方,鸡犬相闻,经济繁荣,体现了吴兴祚作为政治家的非凡智慧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誉望超群彦,风流煽四邻”
吴兴祚不仅是个叱咤风云、沉着应变的军事将领,亦是个仕途通达、政绩卓著的政治官员。一生戎马,“战苦云生纛,摧坚血染袍”。在吴兴祚离世后,秦瀛极扬吴兴祚是个“大人物”。秦瀛评其祖秦松龄为吴兴祚所撰《行状》云:“中间重写厦门之功,其前则详叙无锡之政。”即言吴兴祚政事军功两兼其美。《广东通志》卷四二《名宦志·省总》称吴兴祚“智名勇功,忠君爱国,不愧古名臣”。
吴兴祚作《草书古诗卷》局部
明末清初,著名的如史可法幕府、龚鼎孳幕府、周亮工幕府可以协助幕府主成就大业,在吴兴祚幕府中,聚集了大批明遗民、候阙官吏以及蹒跚于科举征途的落第才子。其中,以浙江、江苏幕客为多,亦有福建、安徽、江西等地的风雅文人。这些幕客长期生活于两广总督幕府,经常奔波于江南、闽南与岭南的山 程水驿中。在很大程度上,吴兴祚幕府对整个清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致使此后清代广东官府的幕僚几乎全部为浙江人所垄断,以至于乾隆以后,出现了垄断全国各政府衙门的“绍兴师爷”直到晚清、民国。19世纪后期有位监察官员对广东政府拥有极大权力的幕僚“都来自浙江”而深感震惊。广东陈大成《贺新凉·上两粤制府留村先生》即言吴总督幕府常常“座满王珣郗超辈”。可见吴兴祚幕府一时才俊毕集、引人注目之盛况。
吴兴祚作《草书古诗卷》局部
据《肇庆府志》,吴兴祚于两广总督任上,往往“蹑履花田,泛舟珠海,与骚人墨客吟咏唱和”。
吴兴祚知识广博,风流儒雅,尤为重要的是,他是把生活当作艺术的具有极高品位的文臣武将。吴兴祚幕府的影响主要不在学术,而在文学。严迪昌认为清初词坛空前兴盛,即与康熙初期吴兴祚倡导文学、奖掖人才、推波助澜的文学兴趣密切相关。龚鼎孳《赠锡山令吴伯成重建来悦楼》颂扬吴兴祚政绩曰:“吏事烟霞上,文心鲍谢间”。吴兴祚积极参与地方文人的诗酒雅集,创作了大量和韵之作,使得吴兴祚无锡知县幕府俨然成为江南的文坛中心,许多唱和活动都是围绕他而展开。因此,吴兴祚赢得“仙令”的美誉。“仙”意味着逍遥高雅、超凡脱俗。当吴兴祚超擢福建按察使后,他便将其无锡幕僚团队带到闽南。当升任两广总督后,吴兴祚又带领其幕府团队奔赴岭南,启动了闽南、岭南文坛的发展。
吴兴祚主修《无锡县志》书影
“吴兴祚梁溪任上,以致后来为闽抚、为粤督,幕下多词人,是沟通吴越及岭南词风的一个媒介人物”。
无锡知县之任,奠定了吴兴祚政坛与文坛的双重地位,不仅是词坛,在整个清初文坛上,吴兴祚幕府都举足轻重:清初浙西词派诞生的摇篮,清代诗风的重要奠 基者,清初昆曲的直接鼓扬者。更为重要的是,其家庭私塾所编辑的蒙童教科书——《古文观止》作为古文选本经典影响了整个清代散文的发展,至今方兴未艾。
“吴公治冠东诸侯”,吴兴祚能将政事与文学颇为完美地融合为一。“古风浑不让,雅量许谁伦”。吴兴祚为政余闲,扬扢风雅,倡导文化,提携文学才俊,“喜与文士游。一时名士,多共唱酬,颇能沾溉寒士。故人望归之”。吴绮《梁溪倡和诗集序》:“公(吴兴祚)独致云霄,手挥雷电,以仗钺而兼工草檄,当横槊而犹忆赋诗。”
吴兴祚作序 清康熙十一年宝翰楼刊本《杜诗论文》页影
士林书院藏
吴兴祚身为雄镇一方的封疆大吏,仗钺草檄,横槊赋诗,多次在诗词中自比刘备曹操,“文藻追曹刘”,希望能够建立曹刘般的丰功伟业。余怀《念奴娇·祝吴伯成》:“拄颊高吟,人道是、晋代河阳潘岳。”对于吴兴祚幕府文学的巨大成就,邓之诚甚感困惑不解,在其《清诗纪事初编》(卷六)中感叹曰:
“亦不识簿书丛脞中,(吴兴祚)安有此闲情逸致?”
身为政府高官,日理万机,怎么会有如此高昂情致致力于文学,并取得如此令人敬佩的成就。邓之诚茫然而叹,谓吴兴祚是个不世出的“兼人之才”。常熟严熊则认为吴兴祚是清初最成功的“林泉吏隐”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吴兴祚作《草书古诗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