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为何纷纷撤离中国转向东南亚?

文摘   2024-09-12 15:11   上海  
东芝、索尼、三星、菲利普、阿迪和耐克等公司已经将他们的工厂迁移到了越南、泰国和东南亚地区。


不少日本知名企业的工厂相继关闭撤离,2018年,日本数码巨头奥林巴斯关闭了深圳工厂,日本欧姆龙又关闭了苏州工厂;2019年,彩电巨头夏普撤离,到越南建厂;日本佳能关闭了其位于珠海的工厂,结束了在中国32年的历史,并解雇了最后的1300名员工;2023年9月,JVCKENWOOD上海工厂撤资关闭;柯尼卡美能达无锡工厂将于2025年上半年正式按下生产线的暂停键。
与此同时,LinkedIn和雅虎也在佳能撤出中国前两个月相继退出中国。现在,连富士康也表现出了撤出中国的迹象。
近年来不少的外企纷纷撤离中国,转向东南亚其它其他国家建新工厂,这些外企为何纷纷撤离中国呢?


外企撤离是因为它们发现在中国市场上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市场竞争导致销量和价格难以控制,加之高昂的成本,让外资企业不得不做出这一艰难的决定。
首先从市场因素来看,主要受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成本提高。

直到2012年,中国仍在享受“人口红利”,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此外,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这些条件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力的成本也在逐渐升高,“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薪资水平上升,意味着工厂的收入下降,而且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人口减少,招工难也成了一个问题。而东南亚廉价的劳动市场就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第二、优惠力度减弱。


在90年代初期,中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了大量税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同时对环境污染和资源开发等问题也相对宽容。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上述优势逐步丧失,外资的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税收优惠已不再存在。
自2008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针对外资的所有税收优惠,包括之前的“两免征、三减半”政策以及对外资的出口退税。相较之下,越南政府在2016年将企业所得税从22%降至20%,并对进出口关税和流转税提供一定优惠。对特定行业和地区,企业还能享受5%-10%的企业所得税减免。

第三、中国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远超以往,不再采取牺牲环境来吸引外资的策略,相关政策在2008年后几乎翻倍。以前政府秉着先发展经济后治理污染的原则,对有污染环境的企业工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管控力度不大,“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被重视起来,而很多外资就是为了不想污染本国环境才搬到中国办厂,现在随着中国政府对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外资工厂达不到要求自然办不下去。


第四、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对外资企业构成了巨大市场竞争。

特别是在价格方面,本土品牌拥有外资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观察近年来退出我国的外资企业,大部分都伴随着本土企业的兴起。如韩国三星的退出,伴随着小米、华为、OPPO、VIVO等国产手机的蓬勃发展;东芝、尼康、佳能的退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产手机摄像功能的提升;LinkedIn的退出,脉脉的崛起;Amazon的退出,京东的崛起;无印良品工厂的撤离,名创优品的快速扩张。这些现象也从侧面加剧了外资企业的撤离。
如果一个国家不是主要的产品市场,外资企业为何要将工厂搬迁至此?当然不是出于与当地人民的“心连心”,而是因为土地成本低、环保政策宽松、劳动力成本低廉、税收减免优惠等。总之,外资企业搬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


第五、贸易摩擦。

中美长期存在贸易摩擦,这几年越演越烈,美国给中国收的关越来越高,意味着中国生产的商品到美国要征收高达40%到50%的税,这样一来商品的成本提高了,对于出口企业来说长期这样下去肯定负担不起高关税,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也是出于此原因,避免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高关税。


近年来外资企业纷纷撤离我国,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希望与中国制造业脱钩。他们担心“中国制造”将升级为“中国智造”。
然而,外资企业撤离后,我国制造业真的就无法崛起吗?答案或许并非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在科技航空航天领域和电子科技产业等方面,我国已经迅速崛起。尤其是我国制造业早已进行产品更新换代。
想动摇中国的制造工厂地位,并没有那么容易。基本上关厂撤离的都是自身经营不当,被市场和对手淘汰的企业。所以,也不用过度担心和渲染,数据会说明一切。无论是东南亚国家,还是印度,想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位置还是差点的。
中国正迅速崛起,无论遭遇多么强硬的遏制策略,都无法阻挡其发展和壮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相信将有更多外国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因为中国需要世界,世界同样也需要中国。


Photos and History
看见历史,铭记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