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专访:从应届生成长为IC公司高管,职业初期如何准备长期发展?

文摘   2024-11-15 17:30   上海  




     集成电路2025届校园招聘即将进入尾声,很多同学也是在校园招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

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从学生身份转变为工程师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整,那么在行业内已经发展很好的企业高层、前辈是如何从当初的小白成长到今天,在当下的集成电路行业环境应届生应该如何发展自己呢?研分网有幸请到了伏达半导体的两位高管,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经验之谈~

采访对象:
陈总,浙江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本、硕、博。前ADI模拟设计主管,伏达1号员工,目前任伏达半导体模拟设计副总裁。
潘总,本、硕就读于武汉大学,美国公立大学博士学位,前西部数据资深工程师,目前担任伏达半导体销售副总裁。
编辑、撰文|研分网:高汕
采访研分网:胡小飞、高汕

陈总分享


输入标题


      

     在当下的集成电路行业校招中,绝大多数的同学会选择做IC设计方向,在研分网最新的统计中,校招投递IC设计的同学占到了投递总量的70%左右。

     在准备进入IC设计方向的同学,哪些同学适合做IC设计,做IC设计又该如何发展呢,或许从陈总的个人成长和个人经验中可以学到一二。

Q:陈总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吗?

陈总:我是浙大硕士毕业后加入亚德诺半导体,从事的是模拟研发。当时在国内好工作不多,大家都是要去外企的,芯片设计类外企主要两个就是TI德州仪器和ADI亚德诺半导体。当时毕业的学生也不多,找工作也不太好找,薪资对比现在真是差挺多的。后来在ADI工作了五年,从一个学生到公司设计工程师,第三年的时候,被提升为芯片设计主管。
Q:您三年就做到了主管,这个成长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可以分享一下您是如何发展的吗?

陈总:当时先是做到资深工程师,正好有一些机会,团队在扩展。

一方面是当时人也比较缺,我毕业前就去公司实习了,实习的时候就开始狂加班,晚上好像没有就没有十点钟回去过,周末基本上也在。当时因为我是在杭州这个学校,到上海也是跟另外一个同学挤在一个很小的临时租的小房间里面,每天也没其他事,反正就是就使劲加班。我们虽然是外企,但是它针对的国内的市场,针对的是国内的客户,当时做的也是华为,所以就是他的时间要求非常紧,当时ADI跟TI也是在竞争,时间是非常紧的,天天加班。所以我在加入公司真正成为员工之前,其实就相当于说已经做了一个项目。然后跟着公司主管做一个项目tape out,再之后大概是半年多,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做一个项目的spin,当时是跟另外一个同学一起做,是我第一次当项目负责人。整个项目都要自己做,压力很大,另外的同学也是新生会遇到很多问题,当时就觉得管理方面就是受到很大的挑战,因为跟同学一起做,他做出来的质量,都需要我去负责,那这个压力是蛮大的。项目做完之后,又lead了一个相对比较难的项目,项目完成之后,基本上就提为项目主管了。

Q:现在很多同学都会说,工作的前几年基本上就能决定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是什么样子,您觉得是吗?

陈总:我觉得一方面是看你自己,这个东西都是相互的,如果你表现的积极,表现得非常的有学习能力,那么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可能就会给到你。如果说因为公司没有给我很重的任务,我就工作不那么积极,有可能下次这个机会来的时候,也不会给到你,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

Q:您在外企发展的很好,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离开原来的企业,加入了伏达半导体呢?

陈总:我是2010年加入到ADI,到15年初离开,整整五年的时间。这五年时间的话,有五项发明专利,也学习积累了国际上顶尖的公司的一流水平的工程经验,并且具备了自主的研发产品的能力。当时离开也是有几方面原因。一个是推,一个是拉。因为很明显感觉到中美关系不是那么好,开始出现了一些苗头。公司对大家的权限变得越来越严格,因为美国ADI产品很多,我们可以去看看其他人怎么做的,到后面就要去申请才能看到,甚至就不让看,慢慢变得严格。当时就觉得说好像在那继续干下去,长远来看就可能不是长久之计。另一方面原因是正好伏达的创始人michael和彪哥他们正好回到国内想创业。伏达的几个创始人让我感觉经验非常丰富,当时国内正儿八经很厉害的design估计也就是05、06年开始毕业的那帮人。到了2015年的时候,也差不多是十年时间,已经是相当资深了。再往前就是可能是另外一个时代的人,CEO Michael他是零几年的时候,在国内创立TI研发中心的人,CTO彪哥也是常年在美国TI做研发主管。当时我们国内是没有这方面经验,所以就觉得如果伏达这样的一个团队都不成功,那还有什么团队能成功。所以我义无反顾,加入伏达,成为第一位员工,工号001。

图 伏达半导体公司介绍
Q:作为公司001号员工,伴随着公司成长到了今天,有没有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陈总: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就是一开始进到公司,成为第一位员工,到目前公司发展到几百号人一起成长,发现创业公司怎样从一开始很小的规模成长到越来越大的规模,处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眼界也越来越广,总而言之,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和体验是最有成就感的感受。

具体到细节上主要是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一开始三年左右的时间,当时回国创业的这帮人是带着美国硅谷的创业的思维在里面,美国硅谷的创业思维就是要创新,要做一个不同的赛道,或者开辟一个新的赛道,去开创一片蓝海,而不是说在现有的红海。所以前三年基本上就是这种思维,大家说回来之后要做一个跟其他公司完全不一样的一家公司,方向要选一个完全新的蓝海方向。我记得当时有个新的发现,就是隔空的无线充电。听起来很牛,比如你隔着比较远的距离,就能够充电,我们即使到现在这个点还没有实现,显然这个方向当时选的是过早了,但当时因为也不知道说这个方向会死,反正要做一个新的方向。当时有两个很明显的两个创业的方向。第一个方向是说我做一个全新的方向,那等到这个东西发展起来,我就是第一。

另外一种是说别人做的一个已经有的市场,我再去做,把别人给替代。显然说第二种方向成本更低、可能性更强,但是它的爆发性,或者说这个前景有可能就是就受限,所以当时在中国可能可以在这么干,但是在美国,你可能去吃人家一口,人家可能一口把你干掉,或者说用一些专利或者什么一些东西就把你干掉。所以最后是用的是新的方向,这个技术开发了三年,当时设计了大概三款芯片但是基本上就是一颗都没卖出。

但其实也是一个很好机会,我们可以用新的技术去敲开这些撬开这些大厂,可以跟他聊天聊新的技术,并且他也很感兴趣。但是商业上的推广的话,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因为作为一个小公司的话,你没办法去推动整个行业往下走。

那段时间的话,作为一个设计经理,个人还是想的比较少,一般带了几个人就去做几块芯片,但较少想一些商业性的行为,比如去抢时间或者是去这个跟别人去竞争。但说真正的去攻克这个技术的难题,去爬那个技术的尖峰是这三年时间。后来到了17年到18年初的时候,当时这个苹果公司当时iphone8就是用了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一下子隔空的远距离的无线充电就那个方向就没了,当时就宣告失败了。
Q:您后来是如何坚持在伏达持续做下来了呢?

陈总:我认为做芯片的,那反正做哪个都ok,换一个方向可能这个还能马上卖产品,反馈的更及时,或者做的更好一点。后来担任设计总监,然后到研发相对成熟的磁感应无线充,跟已经有的市场做竞争。这个时候就要去国内的市场看哪些产品有竞争力,比如一个产品有竞争力,需要什么样的维度,可能需要很快的出来,或者你有很好的服务,还是你有很好的一个渠道,这个就跟原来前三年学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还好,因为我们相对来说做芯片这一块算是一个相对比较稀缺的资源,或者说有它的稀缺性,所以当这个产品做出来之后,还是能够卖的,比如我做的一款芯片卖了七八年,现在还在卖

当时我们大概花了很久的时间去做最大的几个客户,小米、oppo、华为这些。但当时做这些大客户是很难的,因为这些大的手机厂商对供应商的资质要求非常高,基本上是需要国外比较成熟的大公司。因为当时没有现在后来的国产替代这个周期,产品是需要质量的,所以国内的这些厂商大多还是做配件,为主比如LED、ACDC,在深圳的那个配件市场会做的比较多,但是做的手机里边的公司很少,所以我们还是想的主要做手机市场,一直做到了今天。

图 伏达半导体活动 左三为陈总
Q:您的这段经历反过头来看的话,有没有哪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陈总:有些同学会想我毕业之后我一定要学某个方向,那选的那个方向到后面不行怎么办?比如说我一开始在学校的时候是做的是毕设是做的是ADC,那后来到了ADI之后做的是电源,到了这个伏达之后做了无线充电,或者这个远距离无线充电。那后来又做了一些这种磁感应的,事实上这里边的技术都不一样。

我觉得还是一个持续的开放持续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只要你认可这个方向就是认可这样的一些做的一些事情,然后能够提升你自己的一个能力。

还有就是有的时候我们去选择一个方向或者选择一份工作,重要的并不是说你要选来选去,而是应该慎重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认为人的很多机会是靠选择或者靠机遇,事实上,当你做这个选择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个选择是错还是对的。或许你不选择,就待在一家公司还干得更好也说不定。有可能这个选择本身就非常困难,但就是那句话,选择比努力重要。但做出对的选择可能更难。

Q:2024年校招市场上很多公司明显减少了招聘数量甚至做了一些优化动作,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陈总:这个情况确实是普遍存在,经济大环境的调整是每个企业都要去应对的,在2023年,2024年很多上市公司依然是巨额的亏损,然后开始大幅度的优化,减少招聘量,半导体行业相对还好一点。2020-2022年初的半导体超级周期大家都在疯狂招人,所有企业都想把最好的人招到公司里面来做的产品,大家都觉得未来肯定是有希望。但是到了22年下半年23年初,那个时候有一个标志性的事,是华为的任总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企业要进入寒冬。可能对普通的人来讲,他只是一个新闻,但对我们的产业链来讲意味着这个市场在急剧的往下掉。如何在如此不好的大环境下如何保存公司实力,提升战斗力,以现有资源达到一个盈利的目的或者能够持续成长。我们的动作确实做的比较早,在2022、2023年的时候伏达意识到业务战略和疯狂扩招人员的不匹配,也做过少数岗位的优化。伏达在整个行业的危机当中,更早的比竞争对手走出来,去年和今年业务保持高速健康的增长,在今年对社招和校招的招聘配置也更加精准和高效。

Q:您刚才也提到了伏达一开始专注的是这个隔空充电,那后来又关注到这个高频的无线充电,现在看国内这一部分也比较卷,尤其是模拟电源芯片这一块,我们伏达在这一块有哪些比较显著的优势,能够促使就像您刚才说的营业额完成翻倍。

陈总:我们的这个竞争态势,事实上是跟上游跟下游都有关系。对于模拟芯片,想要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利润,那必须在整个产业链当中,从你的上游下游当中要占据一个相对比较稀有稀缺的一个位置。

对于伏达的话,我们是有一些稀缺性在里边。首先做手机必须要你有大量的出货经验。因为自从之前三星当时有手机出现一些电池出现问题,手机的这些厂商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因为需要几千万片的量产都保持在很低的一个失效率,这对设计公司他的要求是很高的。能够做手机电源的这类公司其实是不多,一只手数得过来就几家上市公司,再加上个别的还没上市,跟我们竞争的确实较少。作为手机厂商的供应商,想进入资源池它是有进入门槛,客户又比较挑,所以我们的这些公司还是有一定的稀缺性

第二点是无线充电不仅仅是一个模拟电源,还有大量的协议在里面。它事实上是一种数模混合的芯片,要想做好还是需要长时间的耕耘,在上面有很多的像数字、模拟、软件、系统的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所以公司想要做好的话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公司经过了十年的积累之后,有这样的一个成熟的团队,成熟的经验,是会有一个很强稀缺性的。我们去拜访客户会说:伏达不愧是长时间在无线充电的老牌公司,他们做的这些功能,他的理解就是比其他公司要深刻。这是客户的评价,这评价能够说明里边是有非常深的技术、长时间的能耗在里面。不仅是技术还是一个多维度的,比如技术工种的配合,一个团队在里边形成的这样的一个竞争优势,这个竞争优势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稀缺的。我们去打国外的公司,像这个之前那种模拟的芯片,现在我们看到说跟国外TI打跟那些公司打很难打,它的这个做的确实比国内的东西要好,但是我们做这个无线充电跟这个快充的这类芯片,你可以看到我们做的芯片,比国外的这些公司做的品牌要好,成本又低,性能还好。所以就是我们是在世界的维度都是有竞争力的。

图 伏达半导体获OPPO年度优秀合作伙伴
Q:您工作也有十几年的经验,包括也长期的带团队,那么您觉得在于咱们伏达内部,尤其是对于您个人看来,是怎么看待应届生的?

陈总:我真实的一个想法是说做模拟的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他一定是一个够考100分的人。因为做的东西相对比较复杂一些,对经验,对个人的资质要求是非常高。当然我们也是团队作战,大家一起去做,然后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就是希望优秀的学生能够快速成长为项目主力担当重任。当然我们伏达也有相应的成长计划,能够让学生从入职后快速且稳健的成长,学生入职前主管会定制人才培养计划,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项目,同时公司为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HR还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e-learning课程以及定期的融入计划等。因为我们希望大家在做产品的时候,是做60分的产品,而是一个100分的产品。从这个公司的运营效率上来看也是这样,做对的事情,或者把事情就做对是效率最高的体现。而不是说你反复的去试错去尝试它,这需要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做芯片也是这样,你不能去试错,因为试错的成本非常高,我们可以看到你只要错一次,这个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就会推迟四到五个月,然后你的投入有可能就会增加一倍。那这个投入跟这种时间事实上对你的产品力是一种极大的损害。要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就需要说就有这样的一批团队,非常优秀的这些学生能够去做这样的事情。另外我们非常注重应届生对于技术的激励,持续的去在一个方面去积累。人跟人的这个区别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你如果是能够加倍的努力去勤能补拙,你在一个房间上面干他几万个小时,其实也能够发展的很好的,但是如果这个你既没有这样的一个这种天赋,又没有后天努力,那两个都没有,是没法做到这个比较好的设计工程师。

图 伏达半导体新员工综合素质拓展
陈总作为在模拟IC设计耕耘多年的技术专家,我们能看到他在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起伏,但其对于技术“100分”的追求,以及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帮助伏达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从一开始的“不适应管理他人”到现在的技术副总裁,也是陈总“不断学习和拓展”最好的体现。

潘总分享


输入标题


      很多同学在职业初期考虑的更多的是岗位的发展前景,但职业前景好的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如何在白月光与六便士之间抉择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一起来学习潘总对个人发展的经验分享。

Q:潘总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学习工作背景吗?

潘总:大家好, 我简要介绍下之前的经历, 我是03年进入武汉大学读书,03到09年都在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以后,申请去美国读博士。在大学读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当时去美国读的是微波和天线专业。13年就从美国学校毕业了。

毕业之后就去硅谷工作,从13到20年在硅谷上班。我是18年加入伏达半导体的,当时在硅谷那边主要负责拓展美国的市场。2020年的时候,因为肩负了更大的责任,就回来了国内,现在常驻上海,负责整个销售团队。

Q:那其实您是在电子这个领域一直读到了博士,那您是由于什么样的契机和什么考虑转到了市场的岗位?

潘总:非常好的问题, 很多人都比较好奇为什么要转。

我当时博士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是在西部数据的硅谷总部做研发我们当时做HDD硬盘里面磁头仿真和设计工作,做了大概有四年。因为你知道移动硬盘领域,它的技术是比较先进且比较成熟的,每年对于技术的迭代基本上都做到巅峰极致,里面我们追求的一个迭代或者更新的话,就是存储密度往上面涨大概1-2%。另外在HDD存储领域基本上就两家大公司,就是西部数据和希捷, 两家公司规模都很大, 两分天下。

当时做了有四年,感觉在美国大公司工作是比较平衡的一种状态,从工作两年,你就基本上能看到长期发展的一个状态,公司的晋升制度、成长阶梯基本上都可以看得到,职业发展的预测度比较清晰, 当然另一方面就是在公司的天花板也看得到。那我工作了4年后就在想,想寻求一些更兴奋更可塑的一些机会,然后我就去了另一家公司。

我们当时就是给苹果做无线充电的线圈产品, 这家公司属于大公司在硅谷投资设立的一个子公司, 专门服务苹果的无线充电项目. 我加入这家公司就是硅谷的第一个员工,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建硅谷团队,从零到一去服务苹果,带领当地团队把这个业务做起来。我觉得当时确实是,令我比较兴奋的事情,从那份工作开始就逐渐的从研发职能转成一个混合型的职能,它不仅仅是technical development,然后也包括project management包括account management,主要通过初期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 到项目的批量生产和交付,最后再到营收管理和盈利优化。

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更有趣更丰富吧,所以工作逐渐的转向销售职能. 现在在伏达半导体带领整个销售和技术支持团队,我们去跑客户, 推产品, 谈项目, 拿订单, 做服务,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回顾过去, 当时我在一个技术趋于成熟的领域,做了一段时间后, 果断希望来换一换岗位和拓宽视野, 一步步完成了从研发岗到销售岗的一个转变。

Q:现在国内很多的应届生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都倾向于去做研发,也有很多转行的、跨专业去做的,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潘总:对于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 去做研发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一个选择。我们虽然是销售团队,其实我们所有的销售人员或者所有的FAE全都是由研发工程师转过来的。销售团队的同事们都是电子工程或者微电子的背景,然后第一份工作基本上都是工程师,有的是SE, AE, 有的是FAE. 大家在研发岗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类似于我当时的一个处境,大家开始想和思考, 或许想去尝试更宽广或更多元的一个职能,所以就开始转销售或FAE或市场。

Q:这种转变销售都是很多是由技术转过来的,是我们芯片行业常见的一个现象吗?说是咱们公司内部比较倾向于用这些人来做销售的职能?

潘总:我的观察不一定准确,就有限的数据点来看, 周围做电源类的半导体还是做射频类的半导体,销售职能还有marketing职能基本上都是工程师转过来,或者招的人也都是EE专业的。其实我们销售的产品的专业性是比较强的,我们在销售的时候不仅仅只是传递一个价格,我们更多的是做技术的推广,还是通过技术亮点和差异化去说服客户。

当然,学理工科的同学有一部分是立志于去做研发,有一部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些职业道路选择的变化,或者是有新的认知,那在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分叉的思考与对比,你是想立志于去做研发,做更多新产品、新技术、新专利这样子,或者是你想去通过技术去说服客户,通过技术去拓展市场这么另一条路径。

Q:您觉得就是哪些同学他更适合做技术,哪些同学适合去将来的过程中慢慢的可以往市场上靠一靠?

潘总:这个没有一个定论。有的人会简单的说,E人可以去做做销售,i人去做研发。简单的这么一刀切不合适, 不完全是这样。因为在咱们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一个场景,也是每个人在去发展自己,去丰富自己的过程中,做各种思考和尝试。比如说你突然有一天觉得做研发觉得做的比较累,做的比较辛苦或者比较无聊,你想去尝试一下销售也是ok的, 不过你或许会发现销售的工作更累。也有销售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研发还是更单纯一点,也有回去的。都有这种情况。

Q:但其实这个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同学去选择芯片设计可能单纯的是因为芯片设计的薪资更高一些,那么您觉得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是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并且干起来舒服的,还是选择待遇发展更好的呢?

潘总:您说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现实。当然,我的回答肯定也是不专业,最好的情况两者可以结合,选择非常适合个人的工作,你又能拿到不错的待遇。

我看到了一个情况,我们当时出国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选择理科的专业,相对比较好出国。比如说生物化学物理,是比较容易申请到奖学金申请到出国。但是出去以后你在实验室干了几年,要毕业的时候也不好找工作。因为非常偏理科的,他的岗位是比较少的。这个时候大家会面临一个选择,我要在理科这个岗位上继续去做研究,要做博士后,或者做研究科学家,还是说我要去尝试去转一些方向去找一份好的工作,很多人会转码转成码工,就去做coding、去互联网公司. 一部分同学留在自己的专业里面去深耕,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为了生活为了身份等等,会转到互联网行业去。回到你的问题,半导体因为现在就比较热,在国内所以比如说咱们说要去报考学校,那你选半导体肯定是没问题的,我们在报考专业以前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因为你不跳进去,你是很难了解它、理解他,没有很直观的感受你到底喜不喜欢,可能就是一个逐渐的微调的过程,或者在做一些当地的优化。我觉得只要在理工科这个范围范畴之内就还可以。

Q:现在同学们觉得我短期内的选择可能就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未来的发展方向,但从您个人经历来看,随着自己的发展和自己的想法的变化,包括自己选择的职业和方向,都会有一些稍微的差别,那么在这个不断的调整的过程中,您觉得在半导体这个行业,哪怕随着工作的变动来说,您觉得这个成长性最核心的东西是哪一部分?

潘总: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果我们是NCG,就是刚刚毕业的同学来看,我想他们在大三大四的时候就逐渐的想去了解一下,未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个工作是什么样子?他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什么样子?但是未必完全看得很清楚。大家有的人会说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会取决于可能会决定你未来的一个发展。我觉得的话第一份工作也很重要,那这个重要性更多的表现是它一个学习的过程,或者是让你认识自己,让你认识你跟工作的契合度的。你通过第一份工作,比如说你去了一个研发岗,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也会去自己坐下来思考你到底未来十年20年30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你想走哪条路?

你进了这个公司之后,你大概能接触到师兄, 同事, 接触到manager接触到更多的一些专家,你能看得到他们目前的所在的状态是不是你想要的一个状态?你如果走技术这条路,你就会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首席、再往上是fellow,科学家这样的一个路线。那这条路线你见了,跟这些人都大概都谈了见了聊了,然后你会自己去观察和思考, 这条路是不是你想要的,或者这条路在这个公司的路径发展是不是你想要的?说你想去更多其他的公司去看一看?当然在公司里面, 你也会遇到其他的岗位,比如说有运营的,有测试的,有项目管理的,有销售的,都可以接触得到。就给你一个机会,这边是不是你会有兴趣去拓展一下?第一份工作我觉得还是给你很多尝试的,或者是见识的一些机会。但是也不是说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一个想法,你自己最终想成为一个什么人,你想在这个社会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东西可能会驱动你不断的去思考,或者是不断的去变化,或者不断的去打破边界。

Q:说到不断地变化,那么从您当年在美国硅谷工作的时候加入伏达,然后又回到国内,当时是伏达的哪方面吸引了您,然后去加入到这样一个当时看来比较初期的一个团队?

潘总:哈哈。你这个问题是直击灵魂。我从18年夏天加入伏达,当时我之前的一份工作是一个类似于创业项目,由大公司出资建团队做苹果的项目,那个项目我们大概做了两年多,基本上从零到一开始从设计到制样到小批量再到通过验证后量产,非常amazing的一段经历. 我们的产品用在了苹果先后两代的手机上面。后来,我们这个项目被一家上市公司看上, 出面收购了我们。那时, 我就又开始在准备再去尝试更有趣的创业机会。我们当时是做无线充电相关的产品,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认识了伏达半导体,并且与伏达也有合作一起开发无线充电预研产品. 那当时在寻找新的创业公司时, 觉得进入半导体这个领域,对自己的能力和眼界是一个提升和拓展。

当时我们做无线充电这个领域,伏达已经是数一数二的芯片设计公司, 当时看到伏达在这个创业公司里面是很有机会去颠覆那些大公司,去替代那些大公司的,所以就非常不犹豫的加入了伏达。从18年到20年是在伏达的硅谷办公室工作, 负责拓展美国市场,也看到了无线充电产品大家的接受度是越来越高,我们的客户项目也是越来越多。

Q:现在很多说国内的芯片各个领域都是红海,我们也听到过一些外边的大家有人聊,其实芯片做的好不好和卖的好不好是两回事,那么在您看来,这个公司的产品销售和产品力之间是不是就是非常强相关的,还是说两个有一个差不多,另一个做的很好也可以。

潘总:这两种情况都有。你比如说你这个产品力很强,你面对的客户需求或者市场需求不是那么大的时候,也会有一些阻碍。比如说AR领域, 某些针对AR应用的芯片,可能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产品力可能非常强,但目前对于AR的市场需求可能还没起来,这中间会有一个不匹配, 市场和用户都需要孵化和接受。

另一种可能性你的产品力可能不一定是最强,但是你面对的就是一个蓬勃爆发的市场,比如说我们有看到苹果周边的一些配件,这个市场被苹果新手机的某些新功能会带起来, 有机会出现爆款的产品. 在这时候, 即使产品力稍微弱一点点,但你在那边可以非常好的去销售。所以我觉得更多的是整个的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有多大, 然后在这市场规模里面咱们的产品能拿到多少份额。如果市场的饼足够大,我们的产品也有足够有竞争力,那你在这个饼上面拿一块大饼那就是最好的。如果这个饼足够大,但是产品力稍微弱一点,那你这个份额可能就会不是那么有优势,那你就需要去提升你们的比例。

Q:那您觉得我们伏达在市场层面和产品力层面是怎么平衡的?或者说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设计?

潘总:先说咱们现在所处的无线充电的市场吧。无线充电主要是用在手机这个领域里面,手机,手表,耳机基本上这三大应用,现在多了一块就是汽车。现在我们看到。手机它的它存量市场是足够大的。那手机里面无线充电,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用的越来越多,目前是高端手机应用,但是目前我们看到中端手机逐渐也开始上无线充电了,整个市场规模就是在逐渐变大,这个”饼”是越来越大了,再加上我们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的提升,那我们的出货量也是越来越多了.

我们今年相比去年的话,是翻了一倍。这里面就是很大一部分就是手机的无线充电的使用量变大了。

汽车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是汽车上面现在的无线充电的适配率已经达到了35%,就基本上每三台汽车你你都看到一辆里面是有无线充电的。这是纯的一个增量市场,他给我们来说也是个巨大的机遇。在汽车这边我必须要提的一个数据,在汽车无线充电市场我们的份额将近了95%,基本上是独占了市场现在。

Q:这个95%非常高了,占到95%是和我们公司的哪些决策和哪些优势是关联性比较大的?

潘总:我们在手机客户无线充电项目的进入非常早,这些年我们逐渐进入各家手机厂的供应链.。现在小米、OPPO、华为,联想, 三星都在使用我们的无线充电接收芯片, 这也为我们进入车用无线充电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 小米SU7使用伏达半导体车载无线快充技术

Q:现在的很多应届生在选公司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上市公司的话会直接看年报财报,非上市公司的话会看一些市场的研报,关注公司的出货量、市占率、利润。那您觉得这些数据是否能直接反映这家公司的一个研发的技术实力和未来前景?

潘总:这些硬指标肯定是有意义的, 这些数据就像咱们的体检报告一样, 是公司整个运营的效率,研发的效率, 产品力的一个表现。所以我觉得毕业生去拿这些指标去选一个更好的平台或者他更看重某一个指标,可以提供一个挺好的参考。

Q:有些学生更多的还是想把我的技术实力往上走,想去一些这个技术研发实力做的东西很高端的企业,比如说像有一些做AR做VR,甚至做GPU的这些企业。其他的一些可能做中低端的,但市占率非常高,利润率也非常高,有些学生看不上这些企业,那您觉得您怎么去看待这种现状呢?

潘总:对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如果是第一份工作,有的学生是想去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去认识一些行业里的大牛专家,倾向于去加入”黑科技”公司就技术实力非常强,即便是他暂时没有什么市场,但也没关系,先做技术再找应用也可行得通.

在第一份工作可能工作个几年之后,你可能到了技术专家的水平,这时候如果在考虑换工作的时候,你可能要仔细分析和思考,目标公司的产品或者技术有没有更大的一个市场。这个时候可能要综合去考虑,它的市场效应,它的市场前景,这一部分可能要考量进去,不一定要去一个非常小的黑科技的公司,你可能去一个技术实力强,市场前景好的公司,可能你个人能提供的综合价值也会更大一点。

Q:您认为伏达是属于哪一类型的公司?

潘总:因为半导体这个领域非常宽泛,它里面有射频信号,甚至说有GPU有计算,我们其实是属于子领域叫电源,电源领域里面。又有不同的细分。那无线充电是属于里面技术难度比较高的。因为它里面又有模拟,又有数字,然后又有算法,甚至还有天线的设计.。它是一个系统级的工作。

我们在采访结束后,HR老师才告诉我们潘总是“i人”,在我们看来这种“属性”是不适合做市场工作的。但潘总追求的是“更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是在不断动态的调整中成就了个人的发展。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调整和思考,而非一成不变的决定。我们在入职之后应该随时准备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和成长。将工作视为学习的机会,帮助个人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决定未来的发展规划。并且在职业发展中需要保持灵活性,随时做出调整和变化,根据个人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出适应。
写在最后
陈总和潘总结合自身的发展经历,分享了关于应届生职业选择、个人成长的经验和看法,核心还是要有持续的学习、动态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也希望能够为每一位阅读完本文的同学,在思考职业发展的时候起到帮助。综合来看伏达是一家技术研发实力强劲,产品在模拟领域尤其是模拟电源领域,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前景是非常强的企业。再加上伏达的出货率和市占率又很高,那我觉得一个应届生选择第一份工作的话,伏达是真的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和平台。

IC集友圈
研分网旗下半导体垂直领域信息分享自媒体,主要分享求职就业机会、行业新闻、资料课程,以及组织行业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广大ICer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