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媒观察丨内外兼修和美乡村更宜居——西峡推进“千万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时事   2024-11-06 08:02   河南  

悠悠鹳河如带,巍巍伏牛如画。深秋时节,西峡迎来一年中最美时刻:蓝天白云下,美丽村庄道路平坦,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处处鸟语花香;猕猴桃、香菇、山茱萸相继成熟上市,八方客商云集;彩林、险山、奇石进入最佳观赏季,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年来,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坚持绿色为本、产业为基,发挥特色优势,全县272个村累计已建成特色产业专业村266个,“三零”创建达标村283个,乡村规划完成村270个,创建四美乡村245个,蹚出了一条乡村共富共美共治的山区“千万工程”新路子。




11月5日,西峡县回车镇垱子岭村,干净整齐的村庄与公路、河流、山川等相映成景,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因地制宜
绘就乡村“诗意画卷”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走进回车镇陡沟村刘庄组,绘在石头上的松鼠、孔雀、熊猫栩栩如生,原来在村里最不起眼的石头,经过布局排列、精心设计,变成了村里最美的风景。
陡沟村临近鹳河,有着丰富的石头资源,两年前,村“两委”决定立足这一优势,在刘庄组打造石头特色村。群众纷纷参与其中,铺设石头路,打造微景点,建起小游园,用鹅卵石扮靓乡村新生活,“石韵”刘庄闻名遐迩。
走进五里桥镇稻田村的帐篷部落露营基地,一座座帐篷星罗棋布,青山绿水,到处充满诗情画意,可垂钓、可野餐、可娱乐、可休养,吸引着县城市民蜂拥而至。

位于寨根乡方庄村的山茱萸基地里,千亩山茱萸慢慢染上鲜艳的红色,静待最后的成熟。基地总面积2000亩,已建成17年,年产山茱萸300吨,是全国首家通过GAP认证的山茱萸药材基地……
陡沟村的变化、稻田村的农旅融合、方庄村的山茱萸是西峡县坚持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生动实践。
该县立足独特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规划设计“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即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区、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区和208国道沿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五大片区建设专班,在优化项目、资金、人才、土地、信息等发展环境的同时,推动各片区内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同提档升级,形成“先导引领、四区并进,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有机协同效应。
其中,以中部三产融合示范先导区为引领,培育仲景宛药、仲景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的企业538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在四个产业片区内,镇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及工贸小区,让农民就地、就近、全面参与产业发展,构建起了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联动机制,促进了村民共富,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超45%。
老界岭的茱萸红海、山水间的风情白庙、鹳河畔的阳光金果、伏牛山的冰雪雾凇……一个个闪光的词条已成为西峡乡村的最美点缀。

转型升级
构筑乡村“诗意未来”


眼下,正是头茬香菇的出菇季。在双龙镇香菇交易市场,千余名闽商长年定居在这里,把西峡香菇销往全国各地。一头连市场一头牵基地的百菌园公司也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行走在百菌园公司,采摘、分拣、烘干、转运、入库、加工等工序正火力全开,工人们有条不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村民王庆申就是其中一员。“以前全家靠我一个人挣钱顾不住生活,后来在公司托管了5000袋袋料,平时在这里打工,既有分红、又有工资,日子眼瞅着越来越好。”王庆申激动地说。

百菌园公司通过土地租赁、灵活用工、技能培训、投资托管等多种方式,带动1000余户3000余名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1500余人脱贫。

西峡县“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不足0.7亩。而2023年数据显示,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4067元,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376元、4014元,这得益于“菌果药旅”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工业思维抓农业”是西峡乡村产业发展的集中概括。该县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菌果药旅”产业链链长制,融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合力推动特色产业扩链、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产业优化转型。

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发展。该县先后成立了河南省农科院西峡分院等20余家科研院所,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引进香菇、猕猴桃、山茱萸新品种15个,打造核心技术体系。建成双龙香菇、丁河猕猴桃、米坪中药材等专业市场7个,正在建设省部共建国家级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10余万客商。

同时,发展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产业链条延伸至乡、村、组、户,全县现拥有网店25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226家,建成猕猴桃小镇、香菇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12个,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

去年,该县邀请北京福来战略品牌咨询机构,设计“西峡贝贝龙”形象品牌,推出“让世界爱上中国菇”“中国人的阳光金果”等宣传语。推进农文旅融合提升,形成“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沉浸式体验地,推动农特文旅产业向品牌化发展。

数据显示,该县香菇每年出口10亿美元以上,为全国香菇出口第一大县;猕猴桃亩均效益1.2万元,果农户均增收3.8万元;山茱萸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获得“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荣誉。

“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360多亿元,全县80%以上的群众,80%以上的收入来自四大产业。

和美共富
开启乡村“诗意生活”



深秋的清晨,薄雾笼罩下的桑坪镇石灰岭村炊烟袅袅,房前的小公园里水声潺潺,村民在这里散步、晨练,一幅祥和安宁的画面。

石灰岭村因盛产石灰而得名。曾经,村里乌烟瘴气,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石灰味,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村内道路不堪重负,破损严重。如今,石灰岭早已不生产石灰,取而代之的是道路宽敞整洁,住房干净漂亮,游园鲜花盛开,村子绿树掩映,再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

石灰岭村的蝶变得益于西峡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推进。

乡村越宜居,群众越幸福。该县不断对乡村路域、村域、水域、田域进行全要素治理,对村庄绿化、美化和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提升,持续探索片区式、辐射式、差异化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

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35%,农村生活垃圾在2021年全部实现焚烧发电,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0%,改厕户占常住户95%。持续开展“六清”“六治”等行动,让废弃物变微景观,培育命名各级“美丽庭院”示范户2.7万余户。“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已成为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

乡村美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在军马河镇军马河村,村文化广场、农耕文化园、乡村舞台成为村民业余最常去的地方;在桑坪镇黄沙村每年选树家风家训好传人、好公婆、好妯娌……

西峡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90%以上的行政村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度。推进“五星”支部与标兵村镇创建,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全科网格化治理,划分五级网格17647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4688名,实现“多网合一、一网统筹”,推动“小事即时办、急事商量办、大事分级办”的前置化解机制,让乡村因和而美、以和促美,公众安全感连续两年全省第一,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荣誉。

起笔点墨,落笔成诗。西峡大地奏响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乐章。


热点视频推荐
↓↓↓



· ENJOY ·
📝 全媒体记者 / 陈琼
📝 摄影 / 张峰  张兰
🎨 编辑 / 蔡鲜
📋︎ 初审 / 王冰 杨东梅
📝 终审 / 王笑荷



温馨提醒:涉及广告昵称的留言不会被公布,请大家注意哦。

南阳日报
南阳日报社主办,第一时间推送旗下报纸(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的权威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