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不知不觉间,本次的刑法案例研习公益课也完美落下了帷幕,心中感触良多。有最初收到学员录取通知时的兴奋与激动,有初次接触刑法案例研习报告时的迷茫与无措,还有第一次被评为“十佳作业”时的开心与满足,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似乎又回到了大一时刚开始学习刑法的快乐时光。那时候的我一边新奇于法学的丰厚理论,一边充满着对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而刑法成了我初探法学时最温柔的那一位“引路人”。如今,临近我大学生涯的尾声,我又庆幸自己能够通过这次刑法案例研习课程与我的老朋友再叙叙旧。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这句话是我大学生涯中一直以来支撑着我走过来的一句话。尽管这次课程时间不长,但是带给我的蜕变是巨大的。我开始重拾那些尘封已久的记忆,同时在各位优秀的老师们、同辈们的引领下探索刑法领域不同的视角。
如今的我们已经踏上了新的旅程,但也已经将这一个月的收获装进了自己的行囊。
一、缘起·初探
“同学您好,经过负责老师的初步筛选,你已符合刑法案例研习暑期课正式学员标准……”回看当时收到的录取通知邮件,心中依然激动与兴奋。因为我也不会想到在某一个平凡的下午,偶然间看到“刑事法判解”中的公告并选择了加入此课程。现在想起来还是庆幸自己没有将暑假的休闲时光荒废掉,而是选择了刑法案例研习暑期课来精进自己的刑法知识。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这个课程,起因是最初在朋友圈看到了我的一位十分优秀的学长(卢霁学长)在“刑事法判解”上发表了一篇十佳作业。当时就对“鉴定式案例研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办法接触到此类课程。后来,终于等到了第四季刑法案例研习公益课,我第一时间进行了报名,也十分幸运地加入到了此次课程中。
很感谢主办方(教育部刑法课程虚拟教研室)和承办单位(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刑事法判解》编辑部)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公益课程的平台,能够为广大法学学子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刑法案例研习方法”的机会。我也十分感激能够借着这个机会同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彼此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与友谊。
“人生就是经历一程又一程的山水,然后如此看尽天下绝景。”2024年的夏天是一段难忘的回忆,不仅是因为为了升学所参加的奔波与劳累,同时因为有着这一段与“刑法案例研习公益课”的邂逅为我的暑假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相遇·相知
“幸得良师益友相伴,诸君来日可期”。在本次课程中,我不仅有幸听到了诸多优秀老师的精彩讲解,也在每一次的讨论会上结识了诸多宝贵的友谊。无疑,这是我们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这里特别感谢我们小组的领学老师——潘文博老师。在潘老师身上,我发现了他与其他诸位讲课老师的一点不同,那就是和蔼。我还记得当时第一次看到潘老师的时候,他的脸上就洋溢着微笑,然后就和我们打着招呼。在与他的相处过程中,我完全不觉得潘老师是一位严肃板正的老师,他更像是我们的一位朋友。他会在我们交上作业之后,认真地阅读和评判我们的作业,同时点出我们作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给出详尽的解决办法。
现在还记得,当时写完第一次作业之后开的讨论会,我的作业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其主要还是因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以及欠缺对鉴定式案例研习方法的学习。所以在讨论会结束之后,我就找到了潘老师询问了自己的疑问。潘老师也很及时、准确地回复了我的问题。由此,我逐步开始对此种案例研习的方法开始有了了解,这也多亏了潘老师的提点。经过潘老师无微不至地指导和帮助,我很高兴我的第二次课程作业能够被评选为“十佳作业”。
除此之外,我也结交了许许多多的朋友,我也很高兴能够通过这次公益课的时光认识来自各个高校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我们会在课程结束之后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讨论,也会共同分享各自学校的情况和诸多趣事。我也会珍惜与他们的友谊,并在法学学习的道路上向各位优秀的同辈们学习。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刑法学习或者是法学学习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最终得以“一日看尽长安花”。
三、成长·蜕变
本次课程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是在于每周一次的一万字至两万字的案例研习报告。虽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拿到案例的时候还是觉得无从下手。单从字数来说,这样的案例分析报告实在能算的上是一篇小型论文了。在第一次作业时,我花了整整六天研究整个案例研习方法,同时对案例中的每个情节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方面,我之前并未接触过“鉴定式案例分析框架”此类的分析方法,所以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慢慢摸索、照猫画虎地对照着历届的“十佳作业”进行仿写。但是很快我发现,尽管是面对着陈列好的框架,我还是难以下笔。
另一方面,由于刑法学课程结束得实在太早,目前处于准大四的我对其中一些细节的知识点实际上是存在大量的缺漏和空白的。例如,在本科期间,我一直学习的是“四要件”和“两阶层”的犯罪构成分析路径,但是在本次课程期间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却以德国的三阶层犯罪构成为蓝本。这样思路的突然转变也给我完成案例研习增添了不小的阻力。所以,我的第一份作业也是如我所料的一塌糊涂,抛开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之外,对于各种学说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
幸运的是,在我试图解决此种问题时我遇上了千载难逢的“良师益友”。作为第五小组的指导老师,潘文博老师十分耐心地给予了我最详尽的指导和建议,并仔细地分析了我们作业中所存在的错误。同时,潘老师还会鼓励我们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实现观点彼此之间的碰撞,以到达学习的真正目的。除此之外,潘老师也会为我们推荐许多相关的教义学类的书籍,这也让我受益良多。
此外,我们小组内的同学们之间也会互相帮助,彼此解决和回答各自存在的问题和疑惑。我也十分喜欢这样的学术交流的氛围,同时也为自己认识了如此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们而高兴。
四、感谢·再见
在本次课程中,通过聆听老师们对于每个案例的讲解以及相应的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从中感悟了很多,也学习到了很多。每一位老师的讲解都能够准确无误地解答我内心的诸多疑惑,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了自己今后要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向各位优秀的老师和同辈们看齐。
在这个过程中有过汗水与艰辛,也有过没有再勇敢一点展示自己的悔恨,但更多的是开心和收获。希望下一次的我,能够更加积极、认真地完成每次作业,能够静下心去阅读刑法学经典,能够在面对展示自己的时候更加勇敢。“把背再挺直一点,再往前站一点。”希望我未来能够有机会再续与“刑法案例研习公益课”的缘分,成就更加全面、完美的自我。
最后的最后,感谢本次暑期案例研习课程为我们提供指导的各位老师们,感谢承办此次公益课的各个单位和机构,感谢所有在这个过程中相遇的各位!祝愿暑期刑法案例研习公益课越办越好!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我们下期见!
▼ 推 荐 阅 读 ▼
R E C O M M E N D
来稿请至:xingshifapanjie@126.com
欢迎各种面向刑事司法实务的文章向公众号投稿,我们将择优刊登于《刑事法判解》的纸质刊物,为作者提供网络传播和纸质发表的双重渠道,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有效的实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