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蔡京书法精品赏析:对学书者极具启发价值

文摘   2024-11-26 15:00   河北  

墓志是坟墓内或坟墓上的碑文,分"志"和"铭",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平或悼念性的文字。埋葬死者时,刻在石上,埋于坟前。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可以是自己生前写的(偶尔),也可以是别人写的(大多)。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

墓志铭在写作上的要求是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墓志铭因受墓碑空间的限制,篇幅不能冗长,再说简洁明了的文字,也便于读者阅读与记忆.因此,不论用什么文章样式来撰写墓志铭,均要求作者有很强的概括力。汉朝大将韩信的墓联为:"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寥寥十个字,高度概括出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6年第6期《墓志铭写作摭谈》)


在宋代历史上,蔡京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名字在史册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为一位政治人物,蔡京因其权谋多变和政治立场的摇摆不定而饱受诟病。在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蔡京曾是其积极的追随者;然而,当变法遭遇挫折,保守派的司马光上台后,蔡京迅速转变立场,与司马光联手打压变法派,其政治上的善变和机巧,被时人讥为“翻手为云覆手雨”,形象地描绘了他变幻莫测的政治手腕。
民间对蔡京的不满情绪,甚至在民谣中得到了体现:“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这句歌谣反映了当时民众对蔡京及其同党童贯的极度厌恶,认为只有将他们除去,社会才能恢复安宁。
然而,尽管蔡京在政治上备受争议,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才华却是不容忽视的。蔡京的散文流畅自然,书法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他的笔法刚劲有力,字形开张有度,点画饱满而深沉,既不失古朴之风,又兼具时代之感,堪称书法艺术的典范。
蔡京的书法作品,无论是笔力、结构还是章法,都显示出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他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大气,仿佛能够让人忘却他政治上的污点,专注于欣赏这份来自古代的艺术瑰宝。


蔡京所题的《鹡鸰颂卷》跋文,是一幅珍贵的纸本行书作品,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院。这幅作品不仅是蔡京个人书法艺术的展示,更是对唐代著名书法家、唐玄宗李隆基的书法艺术的一次致敬。唐玄宗的书法,无论是行书还是隶书,都显示出极高的造诣和深厚的功底,其真迹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和仰慕。
蔡京的跋文,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为《鹡鸰颂卷》增添了别样的光彩。这幅书法作品,堪称蔡京书法艺术的完美展现,其笔力雄健,气势豪迈,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同时,蔡京的字迹端庄秀丽,雅俗共赏,无论是书法专业人士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历史上,米芾曾赞誉蔡京的书法为"天下第一",虽然这种说法难免有夸大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蔡京书法的卓越成就。蔡京的书法,既严谨规范,又自由奔放,既畅快率性,又不失传统法度。在每一个字的书写中,蔡京都能在端庄中寻求变化,使整体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生动的美感。
细观蔡京的这幅跋文,我们可以发现其书法艺术的精妙之处。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到的艺术见解。在笔法上,蔡京既有唐宋书法的严谨与规范,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突破。在结构上,他的字迹既端庄大气,又富于变化,展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蔡京的行书题跋《雪江归棹图卷》是一幅令人赞叹的书法作品,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这幅作品不仅展现了蔡京深厚的书法功底,更是其艺术才华的又一次精彩呈现。
《雪江归棹图卷》的题跋,以其流畅的线条、生动的气韵和精湛的技艺,让人仿佛置身于那雪后江天一色的宁静景致之中。蔡京的行书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笔触轻盈而不失力度,布局倾斜而保持稳重,整体和谐而自然,如同江面上轻轻荡漾的波纹,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欣赏和学习蔡京的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书法艺术的特点和魅力,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书法技艺。


墓志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持续发展的产物,有固定的形制和专门的文体,主要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墓志滥觞于秦汉之际,发展于魏晋,完善于北魏,兴盛于唐,延续至明清,经历了由砖造墓志到石刻墓志,由碑形墓志到方形墓志的发展历程。

墓志始于秦汉,发现最早的有秦劳役墓瓦志和东汉刑徒砖志。秦汉之时,墓志少见亦全无系统。三国时期,魏王曹操提倡俭朴、薄葬,禁止树碑为个人立传,一般的士大夫阶层遂将死者的生平及歌颂文辞镌刻于一较小的石面上,此石置棺内随葬,后经出土,称为墓志。有的文辞用韵语结尾的称"铭",也称"墓志铭"。墓志的书法往往能体现当时的书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墓志,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时,无论是持家、德行、学向、技艺、政绩、功业等的大小,浓缩为一份个人的历史档案,以补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国史的不足。也是墓志断代的确证。

墓志铭包括志与铭两个部分。关于它的起源,纵说纷繁,但墓志铭真正成为一种文体应该始于南朝,正如清朝汪汲在其《事物原会·墓志铭》书中就这样认为,比较可信。



明代徐师曾在《文本明辨序说》中说:“按志者,记也;铭者,名也。”志是用散文记叙死者姓名、字号、籍贯、官级、功德事迹的。铭是用韵文概括志的全文,并对死者致以悼念、安慰、褒扬之情,是委婉抒情的。但也有只用碑记(文)或碑铭的。

铭本是记载、镂刻之意,它开始是刻(或铸)在铜鼎上;以后也刻在石碑、金属板等器物上,或以称功德,或引申借鉴,逐渐演变成独立的文体。刘勰著的《文心雕龙》中有《铭箴》篇;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中有班固等人的铭文五篇;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至今传诵。

铭文精短活泼,或用骚体,或类五、七言诗歌或似佛家倡语,或同警世格言,妙语珠玑而不浮华,蕴藏哲理而不晦涩。这是墓志铭及其它座右铭在记功、记物等铭文的特色。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按状:公讳可立,字礼卿,别号节寰。(袁可立)先世居凤阳,始祖荣,国初以战功屡调坚城卫百户,即今睢阳卫也,遂徙于睢,代以德望著。”




喜欢 请点 在看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 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  The more we have















植树成森碑帖
为书友搜罗书法字帖无水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