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能学习一种科学,除非你知道这一切是在干什么”
几周前看了一部电影——《Tetrics》,讲述了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从发明后到推行至全世界的个中曲折。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男主Henk rogers 在任天堂看到game boy的原型机后,询问了编写的语言和屏幕像素。然后直接打开笔记本电脑,现场快速改出了一个可以在原型机上测试的Tetrics,再加上他对于游戏远景声情并茂的描绘,瞬间征服了对方的工程师。试问谁能拒绝这样一个沟通者呢,这比任何的文字或者图片都要有力。
巧的是,过了一段时间,我自己的工作内容也面临这样的调整。由文字和图片描述的需求文档逐渐不能满足要求,而是需要直接通过代码把原型做出来。鉴于自己的编程水平实在是太菜了,启动的时候真的非常困难,要从git怎么协同和c#怎么处理基本几何判断开始,但慢慢做起来就能理解到其中的好处,一方面代码迫使我们必须把内在的设计逻辑想清楚,另一方面又减少了跟研发的交流壁垒,同时还大大缩短了从构想到可测试雏形的时间。
没办法,家里又给chat-gpt续费了plus,对于非专业的有编程需求的普通人来说,用它来辅助写一些基础代码,实在是很好用。虽然知道有一天人工智能会让我们都变成无用之人,但我还是愿意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先用最趁手的工具,解决最紧急的问题。
我想起来以前进浙大的时候,分的大类是“科技与创意设计”,说实话,几年读下来,真正科技的成分太少了,还是以传统的设计思维为主。等学校发起教学改革的时候,我们也快毕业了,没赶上趟。以前跟同学聊天,他说当他发现可以用编程的方式做设计的时候,整个人的格局都打开了,然后全身心投入到了digital design中,我想我现在多少可以体会到那种心情。但是鉴于自己高中和本科的时候,数理化其实每一门都学的非常吃力,如今也只能踉踉跄跄,边走边看,边做边学。
浙大设定“科技与创意设计”大类的时候,其实是挺有前瞻性的,科技与设计,缺一不可,但真正能做到相辅相成,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学生在学校到底应该学些什么”这个问题,在Ai成长起来以后,变得更加难以界定。但有一点我是热切盼望着,就是以熟练度为首要目标的题海战术被彻底丢进历史的垃圾桶。我无法想象每天刷题应试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世界,同时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