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书里的温柔告别:“翩然地去”
“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这是琼瑶遗书的开篇。
她用平静的语气,诉说了自己对死亡的态度:不插管、不受折磨、不当卧床老人。她甚至希望,每年春天,她的骨灰能与花树相伴,盛开在阳明山的臻善园。
但这样的平静,却掩盖不了她内心深处的遗憾。她曾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有一天,他们能想通,我愿张开双手,拥抱他们在怀中,我们一起哭。”
她的语气温柔而坚定,说的是平鑫涛的三个子女。可惜,这份相通与和解,终究没有等到。
离世后,琼瑶的遗照被公开,她的堂叔和湖南老家的村民为她举办了悼念仪式。冒雨送别、花海簇拥,乡亲们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思念。
而另一边,她的继子女却连一篇悼文都没有发。
两个世界的对比,令人唏嘘。
2.“我们一起哭”:她与继子女的恩怨情仇
琼瑶与平鑫涛的爱情,曾是轰动一时的童话,但也埋下了隐患。平鑫涛的三个子女一直对继母心存芥蒂,尤其在丈夫病重时,双方关于“善终权”的争执,将矛盾推向了顶点。
当年,平鑫涛曾亲笔写信,交代病危时不要插管维持生命。这是他和琼瑶共同的决定。
可当真的到了病危那一天,琼瑶却被子女的一句“请拿出医生的病危通知书”怼得哑口无言。这不仅是对平鑫涛遗愿的否定,更是对琼瑶权威的挑战。
她妥协了。她怕外界指责她冷血,也怕被称为“恶毒继母”。但这份妥协,换来的却是彻底的决裂。
琼瑶晚年在网上聊天时,曾坦言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和继子女成了陌路人。她将这份遗憾,归因于丈夫对孩子们的溺爱过度,甚至用“愧疚的爱成了伤害”来形容。
这段破碎的关系,像极了她小说中的复杂人际关系。只不过,当事人不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她自己。
3.冒雨送别:故乡百姓的深情告别
琼瑶的祖籍在湖南衡阳。
虽然她大半生都居住在台湾,但她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从未改变。三十多年前,她回乡探亲,为家乡捐资修建了小学,又低调资助修路。
甚至连小学的名字,她都不允许冠以“琼瑶”二字,只愿一切默默无闻。
她的堂叔,在得知琼瑶离世后,悲痛万分。
他带领村民举办了一场悼念仪式,故居的墙上贴着“永别了,琼瑶阿姨!”几个大字。村民们冒雨排队,手拿鲜花,送别这位深爱故乡的文坛巨星。
当天的场景,肃穆又感人。遗照是琼瑶年轻时的一张黑白照片,堂堂正正,温暖动人。围绕在遗照周围的,是一片花海。
曾经那个逃亡在外的女孩,如今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故乡。
而这一切,却让人想起另一个画面:平鑫涛子女的冷漠。他们没有悼念,没有发声,与故乡百姓的真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或许,这正是琼瑶一生中最戏剧化的矛盾体现。
4.翩然离去:她自己活成了传奇
琼瑶的文学成就无需多言。她的小说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一帘幽梦》等,至今仍是经典。
她开创了华语爱情文学的新篇章,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无数个浪漫的故事。
但她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从师生恋到婚外恋,从文学巨匠到被骂“毁掉一代人爱情观”,她用行动证明了什么叫“不为自己辩解,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琼瑶选择花葬,骨灰将与花树为伴。她用“体面”的方式,完成了她人生的最后一段。
而她的遗憾、她的遗书、她的作品,将继续在无数人心中留下印记。
或许,这正是琼瑶的魅力所在:她让我们看到,人生有遗憾,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优雅离去。
5.寄语
琼瑶的故事,像极了一部琼瑶剧:跨越世俗的爱情、剪不断的家庭矛盾、到死也未能解决的遗憾。
琼瑶生前极力想要的和解,最终未能实现。而娱乐圈里,多少恩怨纠葛,也未必能等到一个“释然”的结局。
琼瑶用一生书写了无数个浪漫故事,也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人生这部大戏。她的遗憾,或许会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和解与爱。
和解,或许比我们想象中更难。
就像她曾说的:“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包括死亡。”
愿她安息,也愿我们都能在遗憾中学会释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