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来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信条。
我多次阐述“高中生,要当作成年人来培养”,其本质含义也无非上述两点。
一方面,作为接近成年人的高中生,他不仅对自己的前程负有完全责任,还应该负有对父母、对家庭的初步责任。
另一方面,作为接近成年人的高中生,其三观初步形成,思维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对包括自己事务的家庭事务、集体事务,具有判断能力、参与意见与决策的权利。
近年来,作为一项教育措施,几乎每家高中都会在高三举办“成人典礼”。这很好!
可是,在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内心深处,却没有真正把过了成人礼的学生看做成年人看待。
既没有相应的期望,自然也就没有对于成年人的尊重。一如既往地把他们看做小孩子。
多年前的一次学生入党讨论会上,一位老师介绍拟入党学生情况时,一再“这孩子……、这孩子……”地介绍。
我觉得有些别扭,就私下建议她:
如果您作为老师,觉得称呼自己学生“同志”有点儿委屈,可称其“**同学”,不要再用“孩子”这样的字眼儿。
严格讲,学生年满18岁,都进入入党程序了,就应该被称为“同志”。
我坚信,这些学生内心深处也是渴望被自己的老师、入党介绍人称为**同志的。岂止是这些准备入党的学生,随便哪一个中学生,都是有此心理需求的。
中学生,应该用对待中学生的态度和策略带他们,而不应该一味地把他们当做小孩子。
这样,更加有利于把他们顺利培养成人、成才。
否则,按照相反的路径,无底线地呵护,令他们心理上迟迟不能“断奶”,怕是一直要靠撒娇耍嗲生活一辈子。
把下一代始终当成孩子去呵护、去操心和为之担忧,似乎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
就连央视,也不时地会有四五十岁的大人从七八十岁的父母手里领贺岁红包的“温馨画面”出现。
但这种传统在今天这个时代,不知因何在很多时候被误解、被滥用了。
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居然不会扫地,更不会用墩布。
“除了在学校象征性地值日,从来没有干过体力活”。
一个高中毕业生,居然不认识整根的大葱,因为他“只吃过切碎了的葱花”(我猜他们老家一定不是山东)。
上了十年学的高中学生,连书包都不是自己整理——
“我的化学作业不知被我妈妈(或者家里保姆)给收到哪个夹子里了”。我一直怀疑,这样的学生会不会产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看新闻知道,有人感慨于大学生仍用奶瓶喝水,还听到大学生也要召开家长会的奇闻。说有的大学,利用新生入学时各家各户纷纷送孩子入学的时机,召集大一新生家长开家长会。
不知道大学会给家长讲些啥子,如果只是作为学校的一种宣传推介机会,我表示可以理解。
记得1981年暑期我第一次去济南上大学,是自己坐汽车到高密,然后自己排队买火车票、坐火车去的。那年我十六岁半。
父亲只是把我送到诸城汽车站,送上公共汽车。那时家里穷,父亲也没有赶在开车之前去给我买几个橘子。所以,我没能像朱自清先生那样写一篇《背影》那样的文章出来。
大学4年里,我的父母从没到过济南,因为那时候大学里不开家长会。
我想,并不是大学考虑到农民家长缺钱不能支付路费,而是他们认为大学生应该有自主意识,不需要事事由家长做主了。
所以,我在从教之初,就一直觉得应该按照即将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标准要求我的学生(也许因为我教的是高中学生)。
我从不给他判他自己可以确定对错的作业,而是要求他们自己按我提供的标准判、改。我最多只是检查他们改得是否到位。
遇到学术性错误,我从不给任何学生“留面子”,也不会拐弯抹角地提醒他的问题,而是当众大声指出。
我认为,一个学生,连在课堂上面对学术问题、面对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都死要面子,将来不知要活受多少倍的罪。
多年前的学生不怕我,他们觉得我耿直好说话,可以跟我争吵。也许那时我年轻,跟学生间距离近的缘故。
现在有学生说怕我,那种无厘头地怕,甚至有的家长也无厘头地告状,“听说‘孩子们’都怕这个老头子”,这个问题很不好办。
也许是因为时代变了而我却没有按照他们的期望变得柔和一些?
或许是现在的高中生心理退化到幼儿园小朋友水平,而我本人却“莫知觉也”。
说到年龄,让我们再来看看革命前辈们:
邓小平,16岁留学法国,一个小个子少年,身背几十斤行李,海上飘摇37小时,远赴陌生世界。他的父母咋想的?
后来跟刘伯承一起统帅十万大军,再后来,带领全国人民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中共一大代表13人的平均年龄28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
19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时期,陈赓24岁、粟裕20岁、卢德铭22岁、罗瑞卿21岁、谭政21岁、林彪20岁、许光达19岁……
这群人,比今天的高中生大不了几岁,他们是何等的热血沸腾,坚定刚毅,用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努力地去改天换地。
与革命前辈们比起来,今天中学生“孩子们”的现状,不知算是时代的进步,还是人的退化?
教育,不是哄着、骗着把知识灌输到学生脑袋里去,而是要引导他们意识到自己肩负的某种责任,自觉主动地、克服诸多困难地去获取知识。
并通过这个过程训练提升能力,培养坚定的意志,以及为自己、为亲人、为家族、为国家未来操心的意识,为他人、为公众谋幸福,为人类进步做出自己贡献的品质。
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不要再由着咱们的思维惯性,把中学生当做小孩子了。
要让他们适当承担学业以外的某些家庭工作,要对他们“委以重任”,家庭重大议题要让他们发表意见,要依赖他们……
不要对他们说“除了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更不要对他们说“你小孩子,懂啥?”
如此,他们的生活内容才丰富,他们精神世界才充实,他们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具有完整性,他们人格方能健全。
“成人典礼”,不是让少年人穿上西装,发他一本《宪法》,允许他们跳要跳成年人跳的交谊舞即告实现的。
需要平日里持续注意、从细节入手的培养,需要成年人对他持续的尊重和作为社会公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