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于米粉来说,坏消息是小米15系列居然不是“第四代骁龙8”旗舰处理器的首发机型,好消息是骁龙年度旗舰处理器改名为“骁龙8 Elite”(正式称谓是“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了,而它的首发机型是小米15系列……
抖个机灵,也无伤大雅。作为小米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舰机型,小米15系列必定是要首发高通骁龙的年度正序更迭的旗舰处理器平台的,这都是多少年的惯例了,甚至可以叫“规矩”。实际上,为了让这种首发的热度显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友商们在更早的时候就以堆料近乎无懈可击的方式推出了同代天玑旗舰平台机型,但显然还是没能真正盖过或影响小米15系列的热度。市场很诚实,姑且不从纯粹的技术层面去讨论,单单是骁龙新旗舰的受众魅力,还是优势很明确。
只能说,小米与高通多年的深度合作,有开花就有结果,一切还是按照既定的方式在运行。
不过,也不是说没有“反常”的情况。实际上,小米15系列作为骁龙8至尊版的首发旗舰,居然在前期宣传上“一直很安静”,直到前几日临到发布了才开始雷霆出击,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有“营销奇招”的味道,也是有趣。此前,在10月24日程序员节这天,雷军发文称:“过去5年,小米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迎来了新的起点。”这新的起点,之于Xiaomi HyperOS 2系统,之于小米SU7 Ultra汽车,也之于小米15系列。
应该说,小米15系列在2024年金秋十月的发布,才算真正把2025年手机战场的序幕拉开了。有意思的是,前年小米13系列早早登场,但也比不上去年小米14系列的“秋来早”,而如今小米15日系却又比前作晚了几天,无形中还是有“稳节奏”的味道。的确,这些年骁龙旗舰平台的年度发布周期越来越提前,也促成了小米数字旗舰系列的越来越提前,其中的客观因素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在小米的角度来讲,被动和主动地接受和把控这一势头,本身就是考验自己技术信念与市场阅读能力的必然。
时间能沉淀一切,也能激发一切。从小米15系列的身上,我们再次看到小米会在2025年里完成从“懂用户”到“尊重用户”的跃升——恰如小米14系列在2024年里实现“新质产品力”的蜕变一样。况且,和小米14系列(包括更早的小米13系列)一样,小米15系列也继续完成着一个使命,就是告诉大众:玩小屏旗舰,还得看小米。
时间又是一个很奇妙的物质,你越觉得珍贵,它流逝得越快。转眼又是一年,整个2023年如幻似烟,与2022年不同的是,它不仅对谁而言都是一场意义非常的历练,更因为昔日强悍的对手的归来,而变得更加竞争激烈。而对于每个厂商来说,“按部就班”地展开新机布局,已经变成一件非常考验自身产业端协调能力的事。难则难矣,小米就是小米,干就完了。
国庆假期后的第一天,小米的高层就频繁在社交媒体上提到“10月会非常精彩”,而业内也表示“别着急,这次小米15系列非常有看点”。所以,今日我们的确看到了这份“很强的精彩”所言不虚。其实,众人很难想象,小米是做了多不易和多周全的准备,才紧锣密鼓地在高通骁龙技术峰会结束后不久,就推出自己搭载全新骁龙8至尊版平台的年度数字旗舰——依旧是我们熟悉的“全球首发”形式。不过,相对于去年的小米14系列,小米15系列的“首发准备期”还是充裕了些许,也让众人多等了几天。
细节见真章,老规矩,我们本篇的重点还是围绕小米15 Pro来展开。但如前文所述,今年的小米15标准版依旧充满吸引力,尤其是在面对各家都开始进军“小屏旗舰”领域的时候,这种“守王座”的主观态度会催发更大的客观竞争潜力。现在开聊!
编者按:配置的全面升级,小米对于自己的数字旗舰有着非常大的堆料决心。实际上,从第一眼的认知来看,小米15系列最让人能够感知的变化,是机身纤薄的前提下,电池容量有了巨大提升。在此基础上,从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到LEICA VARIO-SUMMILUX影像系统,再到HyperOS 2.0,一切体验才有了持续强续航的感知过程。
同时,小米15标准版的尺寸比小米14标准版进一步减小,这其中,除了电池技术的“增效不增尺寸”,出色的屏幕方案也功不可没。比如,标准版的小米数字旗舰,第一次超过5000mAh,而Pro版的机型也是史上首次超过6000mAh电池配置。
两款机型在配置细节上的区别,主要集中在潜望式长焦使用、更大的屏幕尺寸等方面。换句话说,小米15的技术诚意的确有“全面Pro级体验”的味道,不仅是横向比较胜过友商同档次机型,即便是与自家小米15 Pro比较,也有充足的引人入胜之感。
雷军又说(为什么要用又呢,了解雷总的人,都会心一笑),“这次小米15系列很强很强”,其实,每一代小米数字旗舰,都“很强很强”。这倒不是调侃,十几年走来,历代旗舰手机绝大多数都足以支撑起雷军的自信,并以此夯实出一种“永远年轻地奋斗在路上的初心”。或者说,雷军的自信,也是本篇主题那句“从来拏云志,又使人间第一流”的更深层诠释。
既然要“很强很强”,那还是要从最基础的逻辑开始聊起:性能平台。
从12月提前到11月,再从11月提前到10月,这些年高通的骁龙技术峰会就是一声声紧迫急切的号角,随市而动,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终端机型的表现,才是用户真正能感知的,这也是小米这样的品牌打造产品力的根本。
和2022年不同的是,2023年高通的旗舰就是第二代骁龙8这一款,并没有往常的“Plus”版本(所谓第二代骁龙8领先版并非此定义)。一方面,第二代骁龙8本身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完善的状态,另一方面,综合算力和性能已经处于装载机型的“长木条”位置,没必要用“Plus”版本来“修补遗憾”,更没必要由此来占用厂商的机型资源,反而摊薄竞争力。所以,“属于2024年”的第三代骁龙8平台的推出,从市场逻辑和技术逻辑来讲,给各家的技术融合时间是更加充足的,也是能够让各家获得更多专注打磨空间的。这,正是去年我们说“作为首发第三代骁龙8平台的旗舰机型,小米14系列自然也受益于此”的理由。
很多人都清楚,跟着骁龙旗舰平台的节奏,这几年是一年比一年提前进入“新的厮杀”,而现在,11月的台历还没翻开,2024年的战役已经开始了(或者说,才算“真正开始”)。去年我们在聊小米14系列的时候就调侃过:“提前提前再提前,以后会不会每次都从10月份就开始‘挑事儿’,就看高通骁龙旗舰平台的‘出阁期’几何”。一语言中,这“以后”已经连续两年应验了。
不过,从媒体观察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觉得这是一件绝对的好事——有时候厂商也在这种节奏里被迫推新,甚至会影响到它们本来成体系的前后代系衔接节奏。这不仅是市场的饱和度消化问题,也是能不能精雕细琢的问题。
现在,“属于2025年”的第四代骁龙8旗舰平台——准确说,叫骁龙8至尊版旗舰平台(骁龙8 Elite),从本身的产品力和市场布局思路上,之于高通,之于小米,亦是如此。
独属于自己的新特点?那当然就更多了。单单一个“Elite”的新名字,就足够聊一篇。
在几天前的高通峰会上,我们已经很明确地理解了高通新款旗舰芯片名为“Snapdragon Elite”的缘由。有观点认为,这表明高通的手机芯片是效仿它的笔记本芯片,以Elite开启一个全新的由基础算力向AI算力迈进的时代。而现实的答案似乎也的确如此:高通手机旗舰平台跟新的骁龙X系列PC平台在命名方式上保持一致,预示的内涵,太丰富。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手机本身的性能表现力,已经越来越不受处理器平台的“一家之言”影响。这并不是说大众越来越麻木,而是由于各位看待手机体验的角度日趋多样性和平衡性。毕竟真要单论处理器平台的算力和日常应对能力,即便是当年因为功耗诟病的第一代骁龙8(甚至包括骁龙888),在今天的平板市场也玩得游刃有余。所以,单单把话题押宝在处理器平台上,只会让消费者的换机热情逐渐下降。况且,联发科的天玑这几年也像开挂一样,势头猛得让人“连呼发哥”。
所以,小米作为高通最铁的伙伴,深知“深度调校”和“综合体验与之匹配”的重要性。老生常谈,从骁龙845移动平台开始,小米已经连续多年取得骁龙8系列旗舰移动平台全球首发的位置。高通之所以选择小米,显然是对小米研发实力的认可和信赖。同时也证明了小米的调校水平、技术底蕴,有比友商更强的驾驭能力。是真正的驯龙高手。 除此以外,小米还强调了“性能追求不以游戏帧率高低论英雄,而要保体验不发热”,好的使用体验绝不只是单纯以性能为准,只有实现低功耗、强续航、不发热、不卡顿等基础要素,手机才能变得更加好用,这才是游戏体验的正途。前年的小米13系列如此,去年的小米14系列如此,现在的小米15系列亦是如此。无论对于小米,还是对于高通,持续双赢的局面需要各自更多的努力与合作。
这次,以“拏云之志”来打造高端机型的底蕴有着很多鲜明的细节,而很多细节在文字里并不容易完整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建议各位还是去小米线下体验店多看看真机。
对于小米和雷军来说,朱敦儒在《西都作》里那句“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似乎比去年小米14系列发布时我们说的苏轼在《密州出猎》里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更加贴切。小米的“第二个十年”已经渐入佳境,它也到了一个最容易冲动和失误的但又最有激情最有想法最敢于冒险的时刻,“稳”与“动”都是它的根本,但没有了“傲气和初心”,小米就不是小米了。
我们认为,小米15系列的发布,不仅在创造了这个“提早”的记录,也是小米自我革新的产物。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压力巨大,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不得不加快代系更迭的进程来适应,整体市场态势呈现下滑,强者恒强的局面又停不下来了,在产业链上毫无话语权的小众品牌只会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小米自身对于“下一个十年”的开局并不算十分满意,三年过去了,虽然我们从2021年到2024年看小米的整体成绩还不错,但它在2025年的压力必然会更大,从手机终端到IoT的布局,从生态链的继续强化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推进,雷军和小米都需要更多下沉市场的狠招。
当然,也必须要承认,从纯数字型号命名到代系命名再到Elite类后缀,对于消费者来说(至少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记忆难易程度是逐年增加,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手机圈始于十月的这场形于张扬、衷于表达、爱于色彩的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有各的绝活。但归根结底,一切的惊世骇俗,一切的全知全能,都还是要依托于“性能”这个底层逻辑。小米从立身之初,就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它也始终在追求“性能的终极”。
性能有终极吗?技术的发展,当然可以回答这个并不成立的命题。偏偏在如此没有尽头的道路上朝着前方狂奔,小米的精神可敬。而更可敬的是,它到现在为止,也的确年年都把拉开了“性能”这个词的大幕——与高通良好的合作关系,的确是成就于此的关键。
在构架和性能指标方面,骁龙8至尊版最大的变化就是采用了高通定制的Oryon CPU,新CPU用上了史无前例的“2+6”架构设计,也就是2颗超大核,配合6颗大核。CPU核心频率也非常夸张,尤其是两颗超大核,频率直接飙到了4.32 GHz,简直可以对标桌面级的处理器。其他6颗大核也达到3.53GHz,使人感叹。对比一下之前第三代骁龙8的指标(1+5+2 核心架构,大核是3.3GHz的Cortex-X4超级内核),就能明白骁龙8至尊版的革新之处。
除了核心架构变化外,缓存配置也与此前的Kryo CPU不同。2颗超级内核每颗拥有192KB的L1缓存,共享12MB L2缓存;6颗性能核每颗拥有128KB L1缓存,共享12MB L2缓存。如此,骁龙8Elite最大总缓存达到了24MB,并支持频率达5.3GHz的LPDDR5X内存。
骁龙8 Elite与第三代骁龙8构架对比
GPU方面,骁龙8至尊版首次采用切片架构Adreno GPU,并面向现代图形负载处理调优、提供基于独立着色处理器内核,让GPU并发性能更出色且能够根据负载灵活调配。全新Adreno GPU的切片架构,其内部渲染单元由三个频率为1.1GHz的独立GPU切片组成,每个切片都可以独立运行在对应的主频。另外,GPU拥有专属的12MB图形内存,面对复杂渲染场景处理等需求,可以减少对骁龙8Elite系统LPDDR5内存的占用。高通表示,全新Adreno GPU性能提升40%,功耗降低40%,且光线追踪性能提升了35%。
在大众感受更加深刻的AI算力方面,Hexagon NPU的标量和向量加速器都增加了额外的内核:向量加速器有6个核心,标量加速器有8个核心,从性能上看,升级后的NPU与前代相比推理速度提升了45%,每瓦性能表现提升了45%。基于骁龙8至尊版运行的多模态助手,背后将支持更多模型运作,包括LMM、LLM、LVM和ASR等。如此一来,其算力达到80TOPS,运行小米第二代端侧语言大模型MiLM2-4B, 峰值推理速度可达48Tokens/s,完全可以为升级后的Xiaomi HyperOS 2.0提供更丰富的AI功能。
至于 X80 5G调制解调器-RF射频系统、FastConnect 7900无线Wi-Fi连接系统、增强型图像信号处理器(与新的 Hexagon NPU进行更深入集成等,都是锦上添花的存在)。
不过客观来说,硬件层面的指标,就摆在那里,每家也不可能对骁龙8至尊版本身做什么改变。所以,系统层面的优化和融合,就更加考验各家的水平了。由于小米15系列首发搭载Xiaomi HyperOS 2.0系统,所以也就顺势升级了Xiaomi HyperCore自研系统内核,这使骁龙8至尊版能充分完成更高性能、更流畅、更优化功耗的表现。
TIPS
Xiaomi HyperCore深入骁龙8至尊版的SoC底层,从微指令入手、解析微架构流水线的拥塞情况。全新微架构流水线在线分析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当前负载在微架构流水线上的运行时间构成,精准判断是“计算瓶颈”还是“访存瓶颈”,进而更准确的匹配硬件资源。对于计算密集型,调度更多计算资源,调高CPU频率;访存密集型就给到更多DDR、Cache资源。通过更精细化的识别、调度,进一步缩小调度延迟,提升能效。
的确,Xiaomi HyperCore作为小米澎湃OS的系统底层“根技术”,我们一开始就能预料到它一定会覆盖内核、图形、网络、安全四大方面来让骁龙8至尊版“全力释放”。
为了让骁龙8至尊版的能力在软硬双调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彻底的释放,各家的散热组件开发能力又到了一场考验的时刻。这倒不是说最新的骁龙8至尊版会有多大的功耗,但毕竟“300万分俱乐部”已经被敲开了门,再先进的工艺制程也不能违背起码的原则:性能与功耗呈正比。为此,小米15系列先用“翼形环形冷泵”方案来给大家打个样(小米14系列的“小米环形冷泵”在去年就做好了表率)。这件事很重要。
一方面,小米15的小机身,散热必须做到最强才能将骁龙8至尊版芯片的高性能完全释放。另一方面,小米15 Pro的2K分辨率超分超帧游戏体验,也需要更强的散热效率来保障。
所以,小米15系列的“翼形”环形冷泵,使用小米环形冷泵散热系统,气液分离、单向循环的结构能够大大提升散热效率,相比于传统VC提升三倍。而且,环形冷泵散热的形态,增加两个向中框延伸的双翼以及裙边结构,大幅增加冷泵与中框的接触面积,帮助热量更好的传导,达到最佳散热效果。我们认为,增加的“侧翼”和“裙边”与中框接触面积扩大是一处妙招,的确可以使升温较快的区域更快速冷却,例如主板、屏幕芯片、相机等部分。尤其是小米15 Pro,优化了散热形态以及堆叠方式,散热面积4053平方毫米,较上代增加了14%。
如此一来,小米15 Pro的游戏性能表现优异,用《崩坏 ·星穹铁道》25℃室温下的测试为例,它开启超分和插帧之后的帧率能达到59.42fps,机身最高温度仅42.1℃。
小米15 Pro的安兔兔V10成绩
小米15 Pro的GeekBench 6成绩
小米15 Pro的Steel Nomad Light光追性能成绩
小米15 Pro的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成绩
小米15 Pro的Solar Bay成绩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但凡是在“性能榨取”这件事上,小米从来都没让人失望过。只不过,因为小米15系列的“骁龙8至尊版首发身份”,我们才必须多添了这些篇幅。直接上测试数据吧。从跑分来看,小米15 Pro的安兔兔V10实测数据在270多万分(去年我们测试小米14 Pro的成绩为205万分,当时从主观和客观上都的确让人振奋),而其他项目的实测成绩,各位可以见我们的评分截屏。
和小米14系列的两款机型均搭载三颗徕卡大光圈镜头一样,小米15系列的两款机型也延续了这个全焦段5000万像素大光圈三摄的思路,小米这套影像组件谓之“LEICA VARIO-SUMMILUX影像系统”,覆盖摄影师最常用的焦段。
只不过,相对于小米14和小米14 Pro均使用浮动长焦方案(覆盖14mm-75mm焦段),小米15系列的标准版和Pro版的长焦镜头方案并不相同,造成它们应对的焦段区域也不同。使用浮动长焦方案的小米15的光学焦段从14mm-60mm(高像素模式可以达成120mm),而潜望长焦的配置让小米15 Pro的光学焦段从14mm-120mm。
雷军曾说,徕卡Vario-Summilux镜头是“移动影像领域迄今为止最完美的镜头”,而这套镜头方案能让移动设备从此“真正具备全时态、全场景下的超强瞬间精准捕捉能力”。在小米14系列上如是,在小米15系列上应如是。
我们先展开看看小米15系列的徕卡Summilux光学系统。
小米15系列的主摄,还是光影猎人900图像传感器,它在小米14系列上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1.31英寸,2.4μm融合大像素,13.5EV 原生动态范围,7P镜头,具备OIS光学防抖,对应焦段就是我们熟悉的Summilux镜头的23mm。
实际上,从小米10 Ultra的OV48C开启“双原生ISO Fusion”和“Staggered HDR能力”,到小米12S Ultra的IMX989一英寸大底,再到之前小米14系列光影猎人家族面向移动光学时代的高动态影像传感器,小米的定制传感器玩法的确给它塑造了非常明确的影像工匠形象。
更重要的是,小米15 Pro拥有Summilux光学系统中最大的f/1.44光圈(小米15为f/1.62),拍物,能够突出主题,拍人,更能营造“主角感”的氛围。而在手机镜头中装下如此大的光圈,难度极大,小米15 Pro主摄采用精度更高的装配方式,将综合组装精度控制在3um。
聊镜头就要聊镀膜,这才是真正追求光学的玩法,自小米11 Ultra时代起,小米就开始非常重视镀膜的处理了。同所有徕卡光学镜头一样,小米15系列这次也搭载改进多层ALD超低反纳米镀膜,并使用改进原色IR滤光片(Pro版独享),让光谱更完整。
长焦镜头,则是小米15和小米15 Pro最主要区别所在。
小米15使用的是JN5传感器,相对小米14系列的JN1而言,工艺制程升级到28nm, 支持更丰富的特性,如100%相位对焦和更高的动态范围。这颗镜头原生等效焦距60mm, 还可以使用高像素模式实现120mm长焦人像的拍摄。前面提到,小米15的长焦镜头保留了广受好评的浮动对焦镜组设计,将长焦内部的镜组拆分为上下两组,对焦时在镜组内部“浮动 ”, 因此可以在有限的行程内实现10cm到无穷远的超大对焦范围, 同时,拍摄微距时散景形态为圆形光斑,非常美观。正是它的存在,让小米15这款小尺寸机型的长焦镜头也够拍摄出色的长焦人像。
小米15 Pro的潜望长焦方案,则是对小米14 Pro的一种重大变化,我们认为这也是小米强调“Pro版有了Ultra版体验”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这颗潜望长焦镜头就是小米14 Ultra那颗索尼IMX858传感器,5X潜望式光学变焦,带来极致的远望效果和强烈的画面压缩感。它还利用5000万像素的特性,通过 Remosaic实现10倍无损变焦,将焦距扩展到240mm,胜过iPhone 16 Pro Max。
搞清楚这个原因,我们也实在不好苛责小米15的小巧机身为什么没有使用潜望长焦方案了,看得出小米已经很努力地让小米15 Pro“跃升”,难能可贵。不过,也许明年的小米16可以……
至于广角端,14mm广角端的徕卡超广角是JN1图像传感器,115°超广视角、f/2.2大光圈,是之前小米14系列上那颗镜头。
这套影像组件,还让小米15 Pro最高支持8K视频录制,支持全焦段4K 视频录制;得益于徕卡光学超高解析力,它能够带来超高的清晰度,给摄影师后期创作留出充足的空间。同时,还用拥有强悍的四麦克风阵列,分别在顶部、底部和手机背部配置了四颗高信噪比、高动态麦克风,极大地提升了视频拍摄时的收声质量。当然,这些配置对于小米数字旗舰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就没必要展开聊了。
总之,Summilux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光学性能,更在于其承载的徕卡品牌的历史和文化。每一款Summilux镜头都是徕卡匠人对于光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的体现,是他们对于完美的追求和对于技术的探索的见证。从这个角度理解,如今继续搭载Sunmilux的小米15系列,传承者一种光学艺术的精神。还是那句话,小米数字旗舰在影像拍摄能力方面的大踏步前行,由此可以想象之后的Ultra版会是怎样的“碾压式存在”。
有了顶级的SoC平台,不光是玩游戏,更要让优秀的影像能力得以再上一层楼的算力发挥。毕竟,爱拍摄的人应该比只沉浸在游戏中的人要多。现在,我们又一次在小米数字旗舰上见证了徕卡光学的新能力与魅力。
记得小米的产品经理说过:“以前大家更多的是在Ultra上看到光学的突破,但真正想做小型化光学的极致突破,小尺寸的旗舰是我们必须要攻克的难关”,所以为了做到这点,小米15系列与小米14系列一样,在影像配置方面突破了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技术”。
实际上,在AI盛行的时代,“光学的真实”还有意义吗?小米说,当然有。因为,小米与合作伙伴徕卡永远站在真实的这一边。
一方面,我们知道,有限的体积给手机的成像效果设置了上限,那么如何从计算摄影突围,就成为手机影像无法绕开的课题。计算摄影已经发展了接近10年,但也正是因为常年的迭代,让算法变得结构冗杂,造成计算速度慢、算法难以叠加的局面。这次,小米升级了Xiaomi AISP 2.0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之前在小米14 Ultra和小米Civi 4 Pro等机型上的Xiaomi AISP实用价值极大),所以小米15系列也支持小米14 Ultra的一系列功能,如UltraRAW、UltraHDR、UltraZoom等。
比如,UltraZoom 支持在拍摄20倍以上的数码变焦时启用,并在相机APP上给予我们指示。在按下快门后,原始的光学信息会交付给后台大模型进行画面分析和重新生成的处理,几秒后便可以得到一张清晰、自然的画面。
这一升级为我们的抓拍带来极强的保障:在成片过程中,多个串行算法链路更为简化,多算法能够同时生效并直接向成片交付,大大增加了复杂环境的成片率。也因为吞吐量的大幅度提升,小米也在小米数字系列的标准版机型上,第一次下放了街拍模式。我们知道,生活中大部分动人的瞬间都发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光影、情绪转瞬即逝,小米15这台标准版机型能够“真实地捕捉这些瞬间”,做到真正的“快门自由”,Xiaomi AISP 2.0大模型计算摄影平台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Xiaom HyperAI的能力渗透到摄影的流程之中,比如超级小爱作为系统层Agent 能够帮助我们一句话拍摄、修图,甚至是剪辑。具体来说,小米15系列的影像既然升级了AI端侧大模型,那么拍照的易用性和可玩性亦大大增加,它让“超级小爱”覆盖摄影、摄像、后期全流程,语音唤起小爱,我们就可以真正用语言来告知自己希望拍摄的内容。如“超级小爱帮拍”,从预设中自动寻找和匹配模式或参数;如“超级小爱帮修”,唤起小爱,告知拍摄内容自动调整色温、白平衡、色彩曲线;如“超级小爱帮剪”,唤起小爱,告知电影风格自动截取片段、生成时间线等。
另外,作为现在最流行的“动态照片”玩法,小米15系列也支持拍摄并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我们可以通过点击系统相机右上角快捷ICON打开/关闭动态照片功能。拍摄时,系统会智能选择最佳的一帧作为封面,我们还可以在相册里重新选择封面帧,或进行截取长短等编辑操作。
自从小米12重新塑造了“安卓小尺寸旗舰”的定义开始,随后的小米12S把这个定义做了丰富和加强,所以当时业内就在猜测,小米接下来会持续打磨和演进这种“小尺寸旗舰”的技术底蕴,并为止倾注全力。果然,在接下来的小米13系列和小米14系列上,我们都看到了“性能与配置看齐Pro版,体验与手感极具‘灵动版’”的“小米式小屏超级标准版”的存在。
正如我们的老朋友小米王化提到的那样,在经历了三代小尺寸旗舰之后,小米已经完成了从“做”到“好”再到“精”的进化。这个进化的结果,在小米15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在细节上“可一手握持的舒适”如何表现,小米15继续了小米14和小米13的思路,采用了一个广受好评的方案:直边!直边!直边!此外,直屏形态必然保留,这已经被市场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其实,之前小米13才开始自小米4之后再次回归直屏+直边方案,反馈非常好。
其次,既然是“小尺寸旗舰”,那么着眼点当然还是一个“小”字。所以,也和小米14或小米13一样,我们今天也先从小米15标准版的“小尺寸屏幕”开聊。这些年,关于“小尺寸旗舰”的尝试,各大品牌一直没有懈怠。毕竟,越来越大的屏幕和越来越大的机体,在广义的消费群体里始终存在诸多不便,对于“块头小一些但性能不能妥协”的“小尺寸旗舰”,很多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也有源自客观的刚需。所以,屏幕如何选择,是首要的事。
相对于最初小米12(12S)的那块6.28英寸AMOLED和小米13那块6.36英寸E6材质OLED直屏,小米14变化非常大,简单来总结一句就是:保持前代充分利用“美妙的1mm级别的四等边边框,合理采用1.5K分辨率,照顾功耗和体验的平衡”。凭此,小米14收获了很多好评。所以,从大方向上,小米15的6.36英寸1.5K分辨率M9屏幕不仅继续使用高素质小尺寸屏幕来实现自身的定位要求,同时也继续把“美妙的1mm”进行到底。
纵向比较一下,小米14的“四等边1mm边框的美妙”所具备的超窄的边框,上、左、右三边仅为1.61mm,下巴只有1.81mm,当时我们说“比iPhone 14 Pro的2.15mm窄不少”,而如今小米15做到什么地步了呢?
答案是“1.38mm的极窄四等边”,顾名思义,屏幕4个边的边框宽度都是1.38mm。如此,当我们点亮屏幕的一瞬间,细腻的光感充满屏幕,观感极为震撼。刚刚提到,纵向比较前代小米14的屏幕,小米15赢了,而此刻横向比较的话,小米15这个屏幕边框的宽度,也胜过前几天才发布的友商竞品1.45mm的指标。
从技术实现来看,小米15的屏幕延续上代小米14的 FIAA屏幕走线技术,将面板Fanout走线集成在显示区域,几乎达到了屏幕显示区域的极致。这种排线技术今年才在iPhone 16系列上首次应用,对缩窄屏幕边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米15这次实现将包括“屏幕下巴”再缩窄,做到真正的四等边,是因为创新使用LIPO 立体封装工艺。以往,屏幕下边框法进一步缩窄面对的问题在于排线区域是柔软的COP结构,屏幕组装到中框上时,这个区域必须“悬浮”着,所以面板玻璃的黑边必须再向内延伸一段距离用来粘胶。而LIPO立体封装工艺则用低压注塑技术将屏幕排线区域包裹起来,好似琥珀保护昆虫,使得屏幕排线COP区域能够直接与中框贴合。至此,小米才真正突破“下巴”缩窄的极限,做到四边相等的极窄边。
为了保护好这块屏幕,小米15采用了小米龙晶玻璃1.0(这也是小米数字旗舰标准版机型首次使用),相对于小米14标准版采用的康宁Gorilla Glass Victus 2玻璃,在各项防护指标上还是有很大不同。小米龙晶玻璃“拥有10 倍抗跌落的能力”的坚固,在之前一年多时间中,经过了小米14 Pro等用户的考验。这一材质借鉴了陶瓷的微观结构,通过在基材中生长微小结晶的方式,阻断裂纹的扩散。因其微观晶体的直径超小,因而可以保证超高的透明度。
既然屏幕都防护好了,小巧的整机构件,也要有好的防护。小米15拥有龙铠架构,它甚至还是在前代机皇小米14 Ultra的基础上做了升级,将四边中框都延伸至机身背部,用罕见的大弧边设计从一块铝锭CNC 切削而成,坚固、减重、美观,还有好手感,可谓是“一举四得”。
相对于小米15而言,小米15 Pro继续2K分辨率微曲面方案,也完全在意料之中。毕竟,两款机型的辨识度,一个是看尺寸,一个是看屏幕是否有曲面,小米还是知道把握区隔的。另外,后期上市的小米15 Ultra应该也会是Pro版的这块屏幕,和小米14系列的策略一样,我们估计。
说到小米14系列,我们想起一句话“等深四曲屏幕,未被超越的极致观感”。去年,小米14 Pro搭载业内首款“等深四曲”屏幕,引领了手机外观的新风向,这种屏幕形态兼顾了直屏少误触、好观感,和曲屏的好手感。小米说过,不是所有四曲屏都能叫“等深四曲”,因为玻璃盖板四边相等的下沉量、屏幕四角一起弯折、极窄的边框,缺一不可。所以,小米15 Pro的“等深四曲”依旧有它独到的美学竞争力。
同时,在这段时间各家发布的旗舰机型中,拥有真2K屏幕的机型不多(基于功耗、细分人群需求等考虑,很多品牌把2K屏的配置都准备留到后续Ultra版本中)。这次小米15 Pro能够使用和驾驭2K 屏幕的核心原因,就在于全新M9发光材料独有的“双微腔发光层”。简单来说,这个结构是利用双层共鸣腔提升了光谱的集中程度,发出的光色彩更纯净、能量更集中,从而达到相同功耗更高亮度。换个角度理解,在相同亮度实现更低功耗的效果,还不影响屏幕可视角度。
如此一来,包括小米15 Pro在内的小米15系列屏幕规格全面超越小米14系列使用的C8屏幕。经过实测,小米15 Pro的2K屏幕功耗甚至低于小米14的C8 1.5K屏幕。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15 Pro的龙晶玻璃升级到2.0版本,与小米15的龙晶玻璃1.0版本相比,优化配方,降低碱金属含量,使得玻璃骨架更加致密更坚固、更耐摔。从指标上看,机械强度提升20%-30%、砂纸跌落提升25%-30%。如果对比iPhone 16系列的超瓷晶玻璃,抗跌落能力更提升50%。
前面提到,小米15系列的两块屏幕虽然尺寸和分辨率不同,但核心技术指标是一致的。这次,“超级阳光屏”的提法是小米15系列的屏幕核心竞争力。在高亮环境下,其手动最高亮度能达到800nit,激发亮度在1000nit-3200nit之间,且激发阈值自然无感,在APL 25%的显示状态下既可以达到3200nit的高亮,比如抖音短视频、电子书(暗色模式)等场景都能够达到这一标准。而行业内,激发高亮的条件普遍是1% APL,并要求阳光下播放HDR内容,基本无实用价值。
以往聊到“峰值亮度”时, 一些产品的通常都在做“比大小”的文字游戏,但实际上苛刻的亮度激发条件使得手机屏幕无法达到宣传的亮度。而小米希望为我们打造真实的屏幕体验,这应该就是这块M9发光材料屏幕之于小米15系列的最大价值。
同时,小米15系列利用前后双光感360°感应环境光(这是小米的“传统技艺”),精准识别光线变化,杜绝屏幕忽明忽暗,以确保我们在不同光线下“调整屏幕亮度”的舒适性。
当然,得益于较低的屏幕功耗,小米15系列在安卓阵列里率先支持全屏AOD显示,在锁屏状态下屏幕维持1Hz刷新率、低亮度常亮,在锁屏状态下也能随时查看消息和提醒。当然,这次Xiaomi HyperOS 2.0也还新增多种经典中式和西式电影风格锁屏可供选择,做到“亮屏、锁屏都漂亮”。
在操控方面,灵敏触控的触控报点率高达300Hz, 瞬时采样率高达2560 Hz。实际上,小米15系列虽然不算是专门侧重游戏的机型,但依旧针对游戏场景优化,更针对生活中全场景做AI级防误触。得益于对芯片的调用,它可以智能检测左右手握持、甚至是握持的手势,自动避让误触区域。
小米15系列的屏幕不仅针对游戏场景优化,更针对生活中全场景做AI级防误触,智能检测左右手握持甚至是握持的手势,自动避让误触区域。还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智能判断当前有没有戴手套贴钢化膜,可排除密集水滴的干扰,识别出真正的手指点触位置。我们实测,小米15 Pro在湿手、泡沫、油污场景下的触控准确率,均优于iPhone。
另外,基于小米旗舰一贯的生产力工具属性,小米15 Pro参考CIE170-2015最新色彩规范,屏幕色准达到专业显示器级别,看齐 Apple Pro Display XDR。我们知道,小米旗下众多旗舰产品屏幕均基于CIE170-2015校准、多屏色彩高度一致,实现跨生态同色(更是小米“全家桶”机型的优势之一)。这让专业影像从业者能获取更精准的创作样本,非常适合摄影类玩家当作“生产力工具”。对了,小米15 Pro还新增HDR场景的多屏同色校准。
在护眼方面,小米15可以默认开启全程DC调光,减少屏幕频闪对眼睛的伤害。软件优化方面,采用“节律护眼2.0”,通过读取设备记录睡眠规律,实现护眼功能和我们作息匹配。新增的“健康用眼提醒”, 利用前摄AON功能监测我们用眼状态,提供距离过近提醒、环境光过暗提醒、用眼过久提醒。
关于小米15系列的外观设计,过去一段时间很有话题,大众在社交媒体的讨论也比较多。比如,在10月 6日的时候,社交媒体有用户分享出一张小米15系列“渲染图”,被小米中国区市场部副总经理、Redmi 品牌总经理王腾强调是“假的”。今日,小米15系列真容已现,也不用藏着,好不好看,大家说了算。反正我们是觉得“有传承,有细节,有新奇感,也有高级感”,一句话:“符合小米年度旗舰的调性”。
的确,审美是一件很主观的事,有下限但没有上限。小米在美学设计方面基本上都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准,这一点我们还是比较放心的。
这次,小米说要将“极致手感”贯彻到底,无论是小尺寸的标准版还是大尺寸的Pro版, 力求做到同尺寸机型中手感最好。
首先,和前几代作品一样,身材小巧的小米15留足了握持空间,相机模组DECO位置最下端距离机身缘有足足100mm,宽于成年人手掌的宽度,为持机手指留足空间,在保证整体灵便的同时,不会让我们大多数人的小拇指悬空。同时,小米15为了将手感做到极致,在整机重量191g的基础上,用精密的重量控制和堆叠技术将重量均匀分布在机身中,重心几乎居中,拒绝“头重脚轻”,使得握持时有均衡、致密的感受。
而大尺寸的小米15 Pro也极可能做到同尺寸机型中手感最好。一方面,小米15 Pro的设计语言与标准版相同,简洁干练的设计、富有生命力的弧线、内敛高级的光影融合很好。尤其是它的曲线是“连续”的,背部四曲收弧、屏幕等深四曲,用立边衔接,握感清爽的同时与手掌曲线完美融合。对了,小米这次将小米15 Pro在机身顶部的扬声器进行隐藏设计,所谓“无孔,更加精致”。
在DECO的设计思路上,小米15 Pro的采用陶瓷材质,让陶瓷的光泽与哑光机身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这个巧思丰富了机身背部的细节,使得整体更加精致。同时,更精巧的堆叠工艺使得镜组比上代凸起降低0.6mm,尺寸缩小2.5mm,这也是目前各家旗舰在DECO区域(包括整个影像模组由内至外的进化设计)都在进行的改进,小米自然不会落后。整体来看,“火山口”设计与背板浑然天成,美观的同时更优化了手感。
其次,配色方面小米采用了经典大地色系,强调低调但有张力的表现。
我们注意到,和前作一样,这次小米15标准版共计有4个常规配色版本,并多了一个特别的亮银版。其中深得女性喜欢的“丁香紫”是小米14标准版独有,由此也能看出小米对市场的判断力,并从侧面证明过去三四代机型标准版的“小手机”的确能精确赢得目标用户。由于四款配色全部采用玻璃材质丝绒喷砂工艺,触感丝滑细腻,所以我们说“这可能是史上最漂亮的小米数字系列标准版”是有源头的。
而小米15 Pro则是3个常规配色版本,都属于“低调和力量共存的表达”,并同样额外加上特别的亮银版。
TIPS:
小米15标准版的四款配色。黑色使用磨砂工艺,大大改善沾染指纹的问题,同时哑光机身与镜头玻璃的高光形成鲜明对比,细节丰富;白色非常受欢迎,纯白机身搭配细腻的磨砂散发着珍珠般的质感;“浅草绿”好像能让人闻到春雨后的草香、看到刚刚露出枝头的新芽,清新的绿色蕴含着无限力量;“丁香紫”是更加清新的颜色,在光线下会呈现出不断变幻的蓝、紫色光彩,仿佛散发着幽幽的香气。
至于小米15 Pro版,有三款配色版本。白色属于经典大地色系,低调但有张力;“岩石灰”,属于中等深度的灰色,如同岩石表面带着自然的冷调,表现出石质的坚硬与稳重;“云杉绿”代表一种绿色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愉悦。
小米又说,要“又一次将经典设计语言带到下一个篇章”,而精致的细节变化则是“业界最窄四等边,满满沉浸感,辅以龙晶玻璃,加持次世代新形态”。由于采用了前面章节提到的最先进的FIAA屏幕走线技术,小米15系列可以将面板Fanout走线集成在显示区内部,从而创造极窄的下边框,且整个设计冗余充足,不局促。
重点来了。前面提到,小米15系列全系都有一款特别的“亮银版”可选。它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和科技。一方面,强调像水波一样高低起伏的自然形态,让我们仿佛能看见水流的动势;另一方面,用极具科技感的银色仿照金属质感,极具科幻的魅力。
小米15钻石限定版,以“钻在手心”为设计理念。手机中框镶嵌一枚环保培育钻石,57 个切面光彩夺目,与高亮金属中框相映生辉;背部采用科纳皮材质,鳄鱼皮纹理,提供冰川白、大象灰、橙色三种版本可选,随手机赠送同色鳄鱼纹科纳皮卡片夹、护照夹。
这款配色工艺难度非常大,行业罕见的三维纵深波浪,而不是视错觉:由一整块玻璃经过热压工艺,形成3D纵深波浪的纹理。为了同样高亮的银色效果,中框选用铝合金,重量仅为普通不锈钢的1/3。由此,才能在中框上采用PVD工艺,实现镜面级光泽。而且,机身使用了多种基材,小米采用LAB坐标管控才得以达到每种材质都拥有一致的“银镜效果”,成本难度不低。
定制版提供黑白双色高亮中框和高饱和、多巴胺、莫兰迪三种色系共 20 款定制色彩选项,可自由组合出 40 种色彩搭配。
小米15还有两款限定版本:小米15定制版和小米15钻石限定版
现在的手机,聊电池组件是必须的篇章。小米15系列全系搭配90W有线快充和50W无线快充(全系支持50W澎湃无线秒充是必须的,在这方面小米不会省事,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时代,车上标配的无线充电模块可不能被闲置,小米造车,自然要做好这些细节),两个指标都符合现在旗舰的理性实用要求。所以,无忧续航的高标准,重点不在这里,而是在电池容量。
这次小米15系列全系电池大幅度升级,标准版的小米15达到了5400mAh,完成了对过去Pro版机型的超越,甚至完成了对Ultra版机型的超越(小米14 Ultra为5300mAh小米金沙江电池),而小米15 Pro则更是拥有6100mAh电池,几乎是目前旗舰机型电池容量的天花板。
这样的结果,得益于小米金沙江电池先进的硅负极技术,能量密度高达850Wh/L,横向比较的确行业领先。我们知道,小米金沙江电池一直坚持高能量密度的技术路线,小米15系列电池的含硅量高达6%,且为了加大电池容量,小米给金沙江电池正负极均采用“厚极片”技术,为了保证较高的充电效率,使用压花能量槽来实现活性材料的高效流通。
如此一来,像小米15这种小尺寸旗舰的电池容量超过以往大尺寸机型的容量成为了现实。同时,也使得小米15 Pro在电池体积几乎相同的情况下,电池容量相对小米14 Pro提升了1220mAh,还让机身重量轻了10g, 做到了真正的轻薄长续航。
小米15的电池的体积与小米14相比几乎完全没有变化,但容量却直接增大了790mAh,5400mAh的容量甚至超过了小米14 Pro
电量大的同时,小米在电池充放电管理上也做到体验更好,比如搭载小米澎湃P3充电芯片&小米澎湃G1电池健康管理芯片,双芯为小米15的充电安全和电池健康保驾护航。
在续航模型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小米15 Pro开启“全局电池保护”选项,电池电量为80%的情况下,续航仍然优于满电的小米14 Pro。而在长寿命方面,小米15系列的电池经历1600次完整循环后,可用容量仍然≥80%。按这个计算方法,我们如果每天充电一次,那么小米15 Pro的电池使用四年,剩余电池还是约等于全新的小米14 Pro。
什么叫升级,这就叫真正的升级。
细节致胜,小米精于此道。值得着墨的地方有几处,我们一一来说。
一处是关于“解锁”的。我们知道,手机的解锁时间以“毫秒”计算,看似是一瞬间,但实际我们每天解锁手机的次数高达数百次,优化解锁体验将大大提升用机体验。小米15系列(尤其是标准版机型)升级超声波指纹,能让我们更快速的录入指纹、解锁速度提升高达50%、提升湿手、脏污情况下的解锁准确率、告别夜晚解锁时屏幕晃眼的问题。这次小米还优化了指纹解锁的位置,让我们在握持手机时大拇指最自然的姿态即可完成指纹解锁。
另一处是“小米星辰通信系统”。小米15系列搭载小米星辰通信系统,以更强大的天线硬件、全能 AI 通信算法,实现软硬深度协同,刷新通信体验。这是小米首次整合全部通信能力为一个整体,挑战全场景行业最强信号,支持最前沿的网络协议,满足未来十年的移动通信需求。
“电影感锁屏“每一次点亮都是惊喜
按小米的表述,信号连接如同“星辰”,星星点点但遍布夜空,链接万物。在硬件方面,小米15 Pro做到了行业最强的4低频+6中高频天线组。为了支持N41和N78的6天线,小米专门向高通骁龙8至尊版定制了前面章节提到的X80 Modem,6根中高频天线在最常用的频段上提供了断档领先的接收能力,天线性能在实验室测试中达到了行业第一的水平。
连接协议方面,小米15系列支持5G-Advanced蜂窝标准,峰值下行速率突破5Gbps;支持最新的W-Fi协议Wi-Fi 7 R2, 抗干扰的能力大幅增强,原生支持5GHz+2.4GHz 并发,峰值速率高达3.57Gbps。
为此,小米15 Pro还搭载澎湃T1/T1S信号增强芯片,能够使天线之间“互帮互助”,通过“多天线耦合”技术借用旁边的天线,实现口径复用有效提升蜂窝、Wi-Fi、GPS的信号。而小米15身材虽小,但通信能力也看齐Pro版,它同样搭载小米自研澎湃T1S信号增强芯片及多天线融合技术(注意,小米15的条线配置为4根高中频天线),也能让单个天线可以“借用”旁边的其他天线,扩大等效口径。
软件方面,融入Al智能判断,小米15 Pro能够预测后续的用网需求、预测后续网络状态,在卡顿发生前切换网络,使得网络切换更加平顺、无感,实测数据中游戏高延时比例降低30%、视频卡顿率降低30%。
既然通信信号的问题能得以大幅提升,无网络通信的配置在小米15系列上也不会忽略,这毕竟是现在旗舰级机型的又一个标配要素。在无蜂窝网络、W-Fi 信号的情况下小米15系列能实现点对点远距离语音通话,让我们户外出行更安心。
经过实测,小米15系列的无网通信距离在空旷环境下达到了3.5km,这得益于全新的语音编码技术和多种天线调制技术。而且,在户外极端环境下,我们只需要打开系统通话APP即可实现“无网通”与联系人对讲,非常易用。
其他方面,小米15的配置也全面拉满。比如,它支持IP68 防尘防水,可在1.5m水深下停留30分钟。又比如,小尺寸最强音,高性能1115D+大师级1014B内核方案立体声扬声器,低频提升1.5dB;4mic方案,改善通话、录音录像等场景下的用户体验,搭配AI通话降噪,能够识别复杂环境中的不同声音,抑制百余种噪音,优化麦克风的收音质量,即使在嘈杂的地铁、商场等场景,也为我们提供最舒适的通话体验。
这些配置,小米15 Pro自然也是有的。
数据传输方面,小米15系列和小米14系列一样,都搭载USB 3.2接口,这也继续了小米数字系列全面升级到USB高速接口的进程,为大文件传输提供便利。同样和小米14系列一样,小米15是5Gbps的速率,小米15 Pro则是10Gbps。
现在的市场,很多人可以为了某些配置的吸引力而欢欣,甚至为了某些技术亮点而忽略“机型更迭是否也进行了处理器平台的升级”。所以,在小米15系列的身上,我们感觉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味道,即不强调首发骁龙8至尊版,而是综合强调小米将在2025年全面呈现的其他技术力量以及流畅协调和运行这些“力量”的新平台——对,就是很多人翘首以盼、更待何时的“Xiaomi HyperOS 2.0”。
去年,千呼万唤始出来的Xiaomi HyperOS随着小米14系列发布,而今年,小米要让手机、平板、车机、智能家居的一体化链路更加明确和高效,Xiaomi HyperOS的升级迫在眉睫。
我们知道,一个流畅稳定的基础体验是系统的基石,今年初小米成立了超过3000名工程师的专项小组,针对25000多个场景进行分类甄别,重构高压测试模型并逐一攻克。于是,我们看到了Xiaomi HyperOS 2.0打造的系统内核Xiaomi HyperCore,它是小米自研的底层内核技术平台,覆盖性能、图形、网络与安全四大类根技术。
Xiaomi Hyper OS 2升级计划
Xiaomi HyperCore澎湃内核带来了“小米微架构调度器”,从芯片微架构入手、解析指令流水线,相比传统帧负载追踪机制,将任务执行的黑盒变为白盒,可以从芯片端真正拆分任务执行的“指令执行周期数”和“访存延时周期数”,通过一体化调频机制,协同Cache和DDR的资源智能分配,大幅降低19%的“CPU空转占比”。配合全新的小米动态内存技术及小米焕新存储2.0,实现调度器、内存管理、存储管理三大底层技术的全面刷新,让搭载Xiaomi HyperCore的小米15系列实现启动应用最快,游戏单帧功耗最低、甚至超重载复合场景的流畅度第一等成绩。
Xiaomi HyperCore在图形方向还重构了图形渲染管线,带来全局联合渲染。在图形异构计算的加持下,相同的图像功能完成时间从过往的576ms跃进到48ms,效率大幅提升了12倍。
之前,Xiaomi HyperOS自研跨端互联框架Xiaomi HyperConnect,实现人车家全生态的设备实时组网。这次Xiaomi HyperOS 2.0上的Xiaomi HyperConnect能力更进一步,彻底将设备能力原子化,让单端能力成为生态能力,实现全生态设备间的无感融合,支持跨设备调用能力。比如,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更是全面支持苹果设备,支持和苹果设备一步传数据,轻松跨越不同生态。
另外,Xiaomi Hyper AI的端云大模型矩阵、多设备端侧感知、跨端执行能力全面整合,与Xiaomi HyperOS 2.0现有的架构进行底层融合,将AI能力从应用层拓展至系统层,赋能全生态设备,可以说Xiaomi HyperAI更是为未来AI全生态而生。
EF点评:
纵使如今风云变幻,新的挑战和竞争在接下来会愈加激烈,小米也会坚持自己的节奏,并坚守自己的风格。毕竟,十四岁的小米,经历诸多风雨,如今早已成熟稳健,何为挑战,都敌不过它“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才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连续在小米14系列和小米15系列身上看到了小米曾经桀骜的少年模样,有对“速度的梦想”,有对“色彩的徜徉”,也有对“人文的尊重”。基于此,主题里那“又使人间第一流”才有了具象的归属。
就算不提“更新的HyperOS”、不提“更新的光学系统方案”、不提“连名字都更新了的骁龙8旗舰平台”,小米15系列的“新质堆料”也决定了它依旧是小米往年那些一代代数字旗舰所能创造的“新气象”,尤其是它身上的朝气蓬勃再次迸发(比如,新的配色所展现出的活泼雅致),再次依稀让人有一种当年小米“初生牛犊”的感觉。唯一不同的是,这“初生”的少年气质是萦绕在成熟的品牌调性之外,显得协调有致,所谓“从来拏云志”,亦是基于此。
毕竟,整个手机终端市场的白热化与特定化竞争趋势在这些年已经变得有些“歇斯底里”了——这倒不是什么贬义,而是一种事实的陈述。前者可以被理解为“大众的选择太多”,后者则可以被理解为“对手抓住特定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当然,小米对此深谙于心,也从来不惧挑战,越是大浪淘沙考验各家内力的时候,小米愈发显强。比如,再次搭载徕卡Vario-Summilux镜头以及面向移动光学的全新专业高动态影像传感器所共同构建的顶级光学素质,仍旧是针对竞品的重点突破手段其一,很果决。
作为小米每年的“传统节目”,也作为手机行业这几年的“标准开幕式”,小米15系列无论从现实意义还是象征意义上讲都让人倍加关注,因为除了某位“不用骁龙”的友商(其实,它也会对此多加关注),别的友商都会看看小米是怎样“调校今年的骁龙旗舰”,也会看看小米是怎样打造“骁龙旗舰标尺”。甚至可以说,这些年小米数字旗舰的综合水平,在现实意义上决定了“本年度骁龙旗舰应该有的一条基线”。所以,小米15系列如今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初心重墨书写小米对于“高端市场”的理解,更让人充满期待。此时此刻,恰如去年小米14系列的彼时彼刻,煞是有趣。
客观来说,今日小米15系列正式发布后,属于2025年的“手机圈战事”就算开始了。作为高通每年旗舰平台的“严格意义上的首发作品”,小米15系列不仅是骁龙8至尊版的“试金石”,也是小米在高端市场竞争中的全新撒手锏。高端市场,需要朝气和活力,更需要骨子里“又许人间第一流”的自信。说来说去,现在的用户群体早已不是“挑剔”两个字可以概括的,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提供实用价值与情绪价值的好东西”。显然,每一年雷军对于小米数字旗舰的要求,也是如此。
最后还是那句老生常谈:显然,除了小米15系列以外,Redmi K80系列也将用上全新骁龙8至尊版,而王腾在接过卢伟冰的棒之后,第一次主导“年度旗舰机”,的确会有很多精彩的、破局的、立传的事,会发生。对,那叫“永远相信美好的事会发生”……所以如果各位觉得小米15系列还是有点贵,不妨再多等些日子?
一开始我们就有心理准备,小米15系列的定价“应该有点高”,因为作为首发机型,骁龙8至尊版的成本摆在那里:由于台积电最新的N3E制造工艺代工成本高企,骁龙8至尊版报价较第三代骁龙8高出25%~30%,所以……所以其实还有更重要一个细节,很多人可能忘了——去年雷军跟大家说过,小米14肯定是最后一次定价3999。实际上,不光是骁龙8至尊版的成本,这些年手机元器件成本上涨非常多,加上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研发投入非常大,小米15系列告别3999元起步是业内有预料的,对此雷军也只能说“我可以保证,即便涨价,小米15系列依旧物超所值!相比往代同内存版本的涨价幅度,也肯定让大家觉得‘贵得有理由’,谢谢大家理解!”
从产品本身的体验取舍来看,就算特别在意影像和续航体验的人,这次小米15标准版上也挑不出瑕疵,这在之前的小米数字系列标准版机型上是鲜见的。至于Pro版,则无限接近了过去Ultra版的综合素质。还是那句话,当小米把一切心思都放到对消费者负责上面,高端定位与高级质感就才能进入正循环进化螺旋。说到这里,我们又不由得开始想象小米15 Ultra该怎么再进一步了。
有意思的是,自从小米数字系列旗舰成为“骁龙旗舰标尺”作品以来,小米15系列是第二次让大众在“双11购物季”之前就能见面且很大几率能够享受到惊喜价格的“明年旗舰”。对此,雷军也如去年那样强调了一件事:备货充足,放心买买买。另外,小米15系列的发布,也促成小米14系列的大幅降价,双11时候的“小米科技狂欢季”价格非常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