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也有错?丨家教有方

教育   2024-11-02 16:15   福建  



孩子做了家务
本着劳有所得
还能培养孩子
对金钱的概念和价值感
家长予以一定奖励

可是次数多了以后
又开始担心孩子
只关注钱多钱少
忽略了“家务”这一形式的本身
应该如何化解这一矛盾呢?

本期
《海峡教育报·家教有方》
邀请了
福州第二十中学副校级督导
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名师工作室领衔老师
朱林和你聊聊
孩子做家务的背后
可以有哪些小巧思?

本期精彩内容


内容要点:

思考1:家务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作为家长,当我们鼓励孩子参与家务这一过程时,可能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劳逸结合,放松身心。
(2)严以律己,从自我做起。
(3)培养孩子对金钱的概念。
(4)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庭任务,树立家庭成员责任感。
······

无论出于哪种考虑,作为家长,当我们把家务跟奖励联结在一起时,看中的其实是这件事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孩子对自己的衣柜做了一番“大扫除”后,脸上的“沉闷”会不会散去一些?

家务作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既是培养孩子自律、责任心和独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孩子学会团体协作、时间管理等重要技能的“小小实训基地”,当然,也可以是孩子纾解压力、排解情绪的一种活动方式。

所以,做家务,更多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从孩子本身的基本需要出发,奖励的形式也不一定要局限于“工资”这一形式,也可以作为其自主探索、实践的一种学习方式。

思考2:零花钱的作用与风险

零花钱作为一种物质奖励形式,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是可以从中慢慢摸索、习得自己的理财方式、价值观念等。然而,如果这种奖励形式是单一的、经久不变的,那孩子可能会逐渐依赖这种“家务”的价值,培养出功利心态,从而降低了对家务这一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零花钱”这一奖励初衷不仅失了教育价值,还可能增加了孩子“功利心态”养成的风险。

思考3:建立适度的奖励机制

一方面,金钱可以是一种奖励形式,但不能是唯一的动力。家长可以将具体奖励与孩子在家务活动中的努力程度相挂钩,比如,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很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部分,家长就可以就孩子的细节之处予以赞赏,或者给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就可以给予孩子时间上的自由度,比如在某一兴趣上的消遣时间。

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向孩子灌输勤俭节约、助人为乐等长期价值观,让他们明白做家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更在于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有劳有得。这个“得”不一定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思考4: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制定任务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家务活动的理解程度和完成度会有所不同。因此,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家务任务。以幼儿为例,家长可以在收拾书包这项任务上,向孩子演示、展示,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并逐步参与到这一过程。过程中,可以适时问问孩子“这样算是整理好了吗”,慢慢梳理孩子对“整理书包”这件事的自主意识,帮助他们逐步掌握相应的技能。

思考5: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做到开放、坦诚。要以聊天的心态,跟孩子沟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理解他们在这其中可能有哪些需求和困惑,共同制定家务奖励机制,并适时调整、改进。这样的沟通会更有助于建立起家庭内的信任和理解,让孩子们更愿意参与家务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记者:方格

编辑:罗菊熙

审核:郑武平  林密

海峡教育报
发布权威招考资讯,共享优质学习资源,举办教育公益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