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尽在此稿

创业   2024-09-27 16:00   云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全市上下苦干实干,攻坚克难

顶住了下行压力

稳住了经济大盘

守住了风险底线

经济总量持续壮大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波澜壮阔

取得的成就史无前例

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具体详情如何?
尽在下面“海报+文稿”中

↓↓↓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苦干实干  攻坚克难
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内部转型阵痛、要素制约凸显等多重困难挑战,推动经济强劲恢复、强力回升、稳定向好,通过一系列的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全市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201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94.7亿元,之后连续跨越,2018年突破“千亿”大关,首次站上千亿元的历史新台阶,达到1061.87亿元,2019年实现“翻番”,达到1213.26亿元,2023年达到1644.13亿元,相当于1952年至2005年这54年经济总量之和。
经济持续增长,增速排位在全省靠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持续下行、恢复性增长等发展阶段,实现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蜕变。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2012年增长3.1倍,年均增长8%,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在全省列第1位。
人均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2012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1412元,2018年突破“两万元”,达到20669元,2023年达到33543元,年均增长8.6%,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2.2个百分点。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财政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1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8.11亿元,实现“翻番”,年均增长7.8%。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39.4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05.92亿元,年均增长9.4%。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248.09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75.45亿元,年均增长7.9%,
(三)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聚焦政策所向、规划所指、发展所需,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一批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交通、电信、能源、水利等基础条件明显改善。2013年至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40.3亿元,年均增长9.1%,是1978至2012年的4倍。
交通水电等投资规模迅速扩大。通过大规模的建设,全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500千伏鹤城变、荣兴变二期等重点电网工程建成投用,通讯网络深度覆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合交通投资再创新高,交通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13年至2023年全市累计完成综合交通运输投资3692.3亿元,年均增长15.1%,综合交通运输投资占比由2012年的5.8%提高到2023年的16.7%;
水利投资持续发力,农村供水保障三年专项行动全面实施,12座水库下闸蓄水,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有力推进,全市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84.1亿元,年均增长14.6%;
数字经济投资接续用力,昭通中心城市智慧交管系统工程、腾甸科技云计算中心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相继建成,全市累计完成数字经济投资34.3亿元,年均增长51.9%。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实现巨大转变
(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持续优化、科技投入不断加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苹果、天麻、花椒等一批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全市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76.7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90.55亿元,年均增长6.2%。农村用电量从2012年的5.8亿千瓦时增加至2023年的12.0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8%。
粮食生产持续丰收。随着农业科技措施的大力推行,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单产水平逐步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23年,建成高标准农田32.96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10.4万吨,比2012年增加43.43万吨,年均增长2.1%。
特色产业规模壮大。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苹果、天麻、花椒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2023年,全市苹果产量达到46.77万吨,年均增长7.5%;天麻产量达到1.93吨,年均增长20.4%;花椒产量1.93万吨,年均增长8.8%;核桃产量5.84万吨,年均增长7.2%。
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提质增效。养殖行业发展步伐加快,基础产能大幅提升,通过企业自建或合作代养等模式,生态优先和科技支撑相结合,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整体行业板块进步,在生猪产能调整时期逐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规模化养殖稳中有进。202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42.3万吨,年均增长2.7%。生猪、牛、羊分别出栏410.7、17.9、60.6万头,年均增长2.2%、0.9%、2.3%;生猪、牛、羊分别存栏288.8、50.8、68.7万头,生猪存栏年均下降5.3%,牛羊存栏年均增长2.4%、0.02%。
(二)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工业化发展进程提速,支柱产业地位日益稳固,生产能力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总量实现跃升并迭创新高。201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13.35亿元,2023年达到403.12亿元,年均增长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突出产业招商,引进一批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新动能不断涌现,以硅铝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引擎正在加速形成,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等绿色能源优势工业突破性增长,发展质量优化提升。一是资源型特征有所减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昭通对一批中小型采掘企业进行了资源整合。2023年,规模以上采矿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下降到10.5%,较2012年的12%下降了1.5个百分点,依靠采掘自然资源的工业有所弱化。二是绿色能源优势工业突破性增长。绿色能源产业不断巩固壮大,绿色硅铝、发电、新能源电池等优势特色绿色能源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全市水力发电量达718.06亿千瓦时,是2012年的7.1倍,年均增长21.6%。
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23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达18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48.2亿元,年均增长8.2%;利税总额达到220.18亿元,年均增长10.1%;利润总额达到115.47亿元,年均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销售产值达到3.89亿元,年均增长8.7%;户均利润达到0.61亿元,年均增长20.2%;户均利税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0.4%。整体呈现利润、利税指标好于销售、盈利能力增强、营运水平提高的良好发展趋势。
工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产品极大丰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发电量由2012年的156.13亿千瓦时增加到2023年的843.45亿千瓦时,增长5.4倍,年均增长16.6%;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由11.42万吨增加到61.03万吨,年均增长16.5%;水泥生产由475.42万吨增加到816.6万吨,年均增长5%。绿色硅铝产业迅速发展,云铝海鑫70万吨水电铝项目、合盛硅业水电硅一期全面建成投产。2023年,电解铝产量达到52.72万吨。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作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12年,全市规上服务业单位数只有1户,2023年达到71户。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00.6亿元,年均增长8.2%,明显快于一产和二产,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39.3%提升到42.6%。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0.37亿元,年均增长9.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221.4万人次,是2012年的5.1倍,年均增长13.8%;旅游花费达到556.67亿元,是2012年的13.6倍,年均增长26.8%;2022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18.63亿元,比2012年名义增长152.7%。
(四)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1年,是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发展的11年,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11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11年,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18户,占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0%。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23年,第三产业比重提升至42.6%,比2012年上升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8.8∶41.9∶39.3调整为2023年的15.8∶41.6∶42.6,一产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显著变化,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局面。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816.21亿元,占GDP比重为49.6%,比2012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在改善条件上实现更大突破
(一)交通设施发展迅速,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交通十分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着力构建滇川黔渝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综合交通持续发力,保持大干快干强劲势头,都香、宜昭、宜毕、昭乐、大永、镇赫、格巧、绕城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建成,“一沿两纵两横”对外大通道加快形成,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的历史转变,美丽公路、智慧交通卓有成效。2023年末,昭通境内铁路运营里程为393.8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79.3公里。陆续开通北京、深圳、成都、重庆、贵阳、杭州、西安等多条航线。2012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35公里,2023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2012年,全市公路里程为16178公里,2023年达到29289公里,新增13111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从2012年的13.97万辆增加到2023年的115.35万辆;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12年的51.41万辆增加到2023年的112.2万辆;货物周转量从2012年的65亿吨公里增加到2022年的128.17亿吨公里。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全市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22年,全市电信邮电业务总量达4.07亿元,年均增长10%;2022年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444.02万户,比2012年新增169.63万户;2022年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1.68万户,比2012减少14.21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90部/百人,固定电话普及率下降至2.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119.64万户,比2012年增加102.4万户。
(三)能源保障能力日益增强,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昭通依托独特的绿色能源优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迅速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装机规模持续扩大,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2012年以来,新增电力装机1012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达2455万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达90%。全市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从2012年的65.2%提升至2023年的87.1%,提高了21.9个百分点,2023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9610吨标准煤/万元,比2012年减少0.3883吨标准煤/万元。
四、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强化城乡一体、产城融合、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二元化发展逐渐扭转,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4.16%,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85%,比2012年末上升17.6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6个百分点。全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3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连续11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2年的4.2下降到2023年的2.5。
五、持续提升对外开发开放合作水平,开放型经济焕发新活力
昭通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性分工协作和互补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经贸合作和物流交流的重要依托和战略节点,依托长江水道强化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航运中心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沟通连接,不断提升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提高贸易效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外向型经济步伐加快。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04万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06万美元,进口总额34万美元。目前,全市已建成6个省级重点开发区。
六、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脱贫攻坚成效卓著,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好、影响之深,举世罕见。汇聚中央和省定点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扶贫和各族干部群众磅礴力量,壮志如铁,尽锐出战,2020年,全市1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两不愁”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安全住房全覆盖,控辍保学动态清零,贫困群众医疗保障到位,饮水安全保障全面达标,所有建制村实现“三通”目标,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7%以上。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创造了35.47万人一步跨越进城镇的历史奇迹。扶贫成就举世瞩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加快迈进,最大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兜牢。
(二)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市就业不仅总量大幅增加,而且就业结构正在逐步改善,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23年末,全市就业人员达到271.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123.87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60.44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87.07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5.6%、22.3%和32.1%,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0.6和1.1个百分点。2023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5409元,是2012年的2.8倍。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居民财富不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20030元增至2023年的35949元,年均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6497元增至2023年的14509元,年均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消费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消费热点、重点更加体现时代特征。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2338元,年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5407元,年均增长14.9%。
(四)织密兜牢社会保障网络,民生事业协调发展。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彰显共享发展新作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标注幸福“高度”。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全民参保扩面专项行动,无缝接轨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全心全意增进民生福祉,彰显共享发展新作为。2023年年末,全市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45.42万人,比2012年增加79.3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43.35万人,比2012年增加506.6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41万人,比2012年增加8.6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36.93万人,比2012年增加15.9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5.55万人,比2012年增加6.31万人。
七、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全面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经济社会发展日趋协调、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巩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一)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深入拓展“兴昭人才支持计划”,持续开展“技能昭通”“赢在昭通”系列行动,支持产业工人发展,打造现代化人才队伍,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科技事业硕果累累。2012年,全市仅有1个科技机构,2022年达到12个。科研事业经费支出不断增加,2022年,R&D经费支出(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65109.7万元,是2012年(6497.9万元)的10倍,年均增长25.9%,R&D人员从2012年的936人提高到2022年的1906人,年均增长7.4%。
(二)教育事业提速发展。用最好的资源支持教育,经费投入只增不减、资源配置有求必应,教育规模和整体实力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建立起较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历年来,教育支出都是地方财政支出中最大的支出。2023年全市教育支出高达118.4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0.6%。2023年,全市有各类学校达3287所、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69640人。
(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文化润昭”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昭通“中国文学之乡”影响力,鼓励支持“昭通作家群”创作更多新时代文学精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擦亮革命老区红色名片,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全市共建有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2个、博物馆(纪念馆)3个。2023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能人培训”班9期800余人,组织群众文艺演出2100余场、培训班900次、展览350个、公益讲座160次,累计接待群众473余万人次。智慧图书馆项目和“云南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建设深入推进,累计上传1846分钟视频资源,在线展览图片1288幅,发布志愿活动63场,直录播活动20场。累计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展演”等惠民演出8203场、各类公益性演出100余场、濒危剧种(端公戏)免费演出136场,惠及群众290万余人次。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由2012年的82.9%提高到2023年的99.97%,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全覆盖。
(四)公共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不断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滇东北中心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相继建成投用,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卫生健康提优进位,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支出达到75.41亿元,是2012年的3.1倍,占地方财政支出达13.1%,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市卫生机构数达2378个,比2012年增加636个;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0455张,比2012年增加25249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37134人,比2012年增加27227人。全市已基本构建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八、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全市上下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围绕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推进。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巩固中心城市优良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持续扩大城市垃圾分类和农村垃圾转运覆盖面,持续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大气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23年,昭阳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4%,列全省第3;全市2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50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生态修复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和监管不断强化,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长江“十年禁渔”深入落实,赤水河流域(云南段)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一批项目加快实施,城乡绿美基础进一步夯实。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25%,自然保护区达到23个,比2012年增加15个。

来源:微昭通

云南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
云南水富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服务企业,宣传政策方针、发布企业招聘信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