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健康风险提示
8月正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适宜蚊虫、蜱虫孳生和细菌繁殖。同时暴雨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频发,同时,各类细菌、病毒、蚊蝇滋生,易引发相关疾病传播。
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根据本市气候及地理环境特点,本月要注意防范夏季流感、百日咳、手足口病、蜱传疾病、食源性疾病、暴雨洪涝灾害及高温中暑的发生。正值暑假,应特别关注孩子假期安全,做好防犬伤、防溺水等相关措施。
一、夏季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感染后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肉和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伴有畏寒、咽痛、咳嗽、鼻塞等症状。少部分人可能出现重症流感,导致肺炎,心脏、神经系统等损伤,危重症患者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年龄≥65岁的老年人、年龄<5岁的儿童,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重症流感高风险人群。
防控措施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减少病毒传播。加强营养,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2.避免接触病人。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场所。必须去时,应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避免交叉感染。
3.早诊断早治疗。出现流感样症状时,根据病情及时就医。
二、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
防控措施
1.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预防“百日咳”的最好方法。父母可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带宝宝前往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乡镇卫生院接种相关疫苗,做到全程预防接种,以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2.早发现、早诊断、早居家、早治疗。“百日咳”传染性较强,因此患者需要尽居家以防止“百日咳”的流行。凡确诊的患儿,从发病之日起至病后40天,或隔离至痉咳后30天,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防止扩大蔓延。接触患儿的人也应密切观察至少3周,若有症状应及时进行治疗。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咳嗽或者打喷嚏时遮掩口鼻。
4.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工作场所、家庭环境和个人使用的物品清洁与卫生。
5.及时佩戴口罩。照顾婴幼儿时,如成人出现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孩子。
6.健康生活。膳食均衡,合理作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和手、口腔、足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重症伴有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的好发年龄为6月龄~5岁,在3岁内更为常见,多发于夏秋季。
防护措施
2.勤洗手。成人也有感染肠道病毒的可能,不过多数为无症状感染。所以在培养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消毒洗手习惯的同时,也需规范自身行为,在外出后、接触儿童前、为患儿更换尿布和沾有排泄物的衣物后,均需洗手。
3.饮食注意。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剩菜剩饭需加热后食用。
4.居家卫生。要注意幼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所以勤晒衣被也是一项有效预防措施。
5.日常注意。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
6.增强免疫力。在生活上,需要养成良好生活规律,要补充营养,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四、蜱传疾病
蜱传疾病是由蜱叮咬传播的一类疾病,如蜱传出血热、斑疹伤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主要通过蜱虫叮咬、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分泌液等体液感染。流行季节为每夏秋季。预防蜱传疾病的关键是预防蜱叮咬。
防护措施
1.野外劳作或活动时,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尽量穿浅色、光滑的衣物,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
3.户外游玩或劳作后尽快洗澡更换个人衣物,检查身体有无蜱虫叮咬。
4.外出前往山地、森林等地区,回家后应当注意清理和杀灭蜱虫。
五、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夏季有害细菌繁殖快,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同时随着雨水增多,野生蘑菇生长茂盛,时常发生因误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
防护措施
1.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误食有毒野生蘑菇常引发呕吐、腹泻、神经系统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甚至死亡等。预防毒蘑菇中毒根本办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野生蘑菇。
2.保障餐食安全卫生,不购买无资质的食品。尽量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采购食材,确保食材新鲜、安全、无害。在外就餐选择资质齐全、环境整洁的餐厅。
3.正确烹饪加工食材。食品经充分烧熟煮透后再食用,注意食品加工、贮存过程中要生熟分开,避免生熟食混用砧板菜刀。每餐按需备餐,尽量不剩饭菜,剩饭菜冰箱保存时要注意加盖储存,避免生熟食品直接或间接接触,食用前要充分加热。
六、暴雨洪涝灾后防病
强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强降雨与前期重叠。可能会诱发城乡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洪涝灾害后,居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卫生饮用水和安全食品供应困难。同时,媒介生物孳生地变化以及人员流动增加,将导致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风险上升。
防护措施
1.注意饮食安全。严格避免食用被水淹过的食物,保证食品新鲜和干净;注意饮水卫生,确保饮用水源的安全性;饮用水容器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如有必要,使用煮沸或其他适当的方法处理水源,确保饮水安全。
2.注意灾后清理。及时清理残留的泥泞、垃圾和杂物,保持环境整洁;处理淹没的家具、地板等受损物品,避免霉菌滋生。
3.注意环境消杀。加强病媒生物防控,清除积水和废弃物,减少蚊蝇滋生;定期消毒和清洁居住环境,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4.高温季节注意防暑,进水的房屋要及时通风,让室内保持干燥,并对被水淹的房屋进行消毒处理。
七、高温中暑
随着八月的到来,高温天气将掀起一场新的“热浪战”。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容易因热平衡失调和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气温升高、湿度增大、风力减弱、体质虚弱、对高温适应能力差、过度劳累以及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都会增加中暑风险。
防护措施
1.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注意要少量多次饮水,可饮用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用水,少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2.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选择轻薄、浅色衣物,有利于散热。避免穿着过于紧身或黑色衣物,以减少身体受热。
3.婴幼儿、孕妇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应尽量避免高温天气下室外活动,实在需要外出,做好防护措施,避免阳光直晒。
4.户外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高温作业规程,根据气温预报,调整好作业时间。在户外作业时一定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