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嘹亮,舞姿轻盈,芦笙悠扬,鼓声阵阵……前不久,一场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雷山县白岩村举办的音乐会给线上线下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这场名为“村響·梯田上”的活动中,篝火晚会、打糍粑、稻田摸鱼等带来乐趣十足的新奇体验,苗绣、铜鼓舞、芦笙制作、蜡染、银饰锻制等多项非遗也一并集中展示,让众多游客在文化的浸润中感受乡村文旅的独特魅力。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乡村旅游文化热点不断涌现。从贵州“村超”“村BA”火遍全网、火出国门,到上海郊区许多“好玩”的乡村成为市民新的周末出游目的地,再到浙江安吉余村在坚持发展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业基础上转向新农业、新文旅、新经济协同发展,乡村文旅展现旺盛生机,成为激活农村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一池春水”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乡村旅游业产值超9000亿元,2024年一季度农村地区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乡村旅游市场供需两旺,既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农民增收,也有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贵州省雷山县白岩村,资料图
发展乡村文旅,保护乡村文化是前提。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包括农耕文化在内的乡村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发展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资源。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少人从乡村来到城市工作,但埋藏在心底的那份乡愁和对故乡的眷恋不会随着时间淡化,并转化为回到乡村旅游体验的直接驱动力。而对于长期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成为出发去乡村的重要理由,这种“不一样”,正来自于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气质。正基于此,守护好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古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才能厚植乡村文旅发展的基础,锻造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乡村旅游不意味着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是关键。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粗放式开发、创意不足、同质化建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应当认识到,在日趋激烈的乡村旅游竞争中,只有足够的特色才能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而特色往往建立在乡村与众不同的资源禀赋上。比如,重庆市武隆区荆竹村基于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打造溶洞餐厅,开发的探险项目成为研学旅游的热门选择,2023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又如,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村围绕农俗活动开发旅游项目,将当地的晒秋风俗打造成标志性文旅品牌,独具特色的乡韵、乡俗、乡味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实践证明,打好“精准”牌,做好因地制宜大文章,乡村旅游才能获得更丰厚的给养、结出更多硕果。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产业的兴旺、环境的优美,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精神的富足。这就要求各项政策协同发力,社会各方共同支持参与。曾经贫困落后的贵州省雷山县白岩村,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和中国三星的产业帮扶下,从发展民宿产业到探索多产融合、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致富之路越走越顺;借助直播带货让农特产走出山乡,利用先进农机提高生产效率,广大“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人才活水……广袤乡村是一个无比广阔的施展才干的舞台,当越来越多资源要素汇聚于此,当越来越多人才扎根于此,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三农”画卷将更加壮美。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