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四个关系”,有助于纠正和厘清当前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和模糊认识,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
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关键要把握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几千年来,各民族的碰撞融合交融从未中断,既增进共同性,又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汇聚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要明确哪些必须“同”、哪些可以“异”,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增进共同性是要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尊重差异性是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针对一些过度突显民族差异性、弱化共同性的问题,一些与实际不匹配、与发展不适应的工作模式,要立足实际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
共同性是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差异性不能削弱和危害共同性。强调尊重差异是为了包容多样,保护差异是需要的,但不能固化强化其中落后的、影响民族进步的因素。强调共同性,不是要抹杀差异性,而是要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的过程中,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
关键要把握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但不是平行并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而民族意识主要指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和归属,两者层面不同、范畴不同。要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要不得,狭隘民族主义也要不得,它们都是民族团结的大敌,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坚决防范。
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安身立命和幸福生活才有坚强保障。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各民族增强“五个认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化是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传承和弘扬的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中华文化虽然由各民族共创,但显然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民族文化在不断互鉴融通中形成的,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大成。
中华文化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一体,是被各族人民共同传承和弘扬的精神基因,是各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依托。同时也要看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瑰宝,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不对的。
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创新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本末倒置。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相应的民族文化形式会出现变化,甚至走向枯萎以至消亡,这种情况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要通过有效方式,把那些可能消失的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记忆加以保存,但不能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更不能借保护文化多样性之名宣扬保守封闭的意识、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陈规陋习。各民族文化要弘扬和发展,必须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物质力量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增强精神力量来解决。
关键要把握物质和精神相辅相成,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各有各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不可相互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物质的进步可以促进精神的提升,精神的提升可以进一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并不自然而然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要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模范,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促进各族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准确把握“管肚子”与“管脑子”的关系。物质力量“管肚子”,精神力量“管脑子”。各民族共同现代化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不能见物不见人、重物质轻精神,忽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不是纯粹精神层面的问题,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现实基础,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等于忽视经济建设。要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角度把握“管肚子”的工作,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更要做好“管脑子”的工作,旗帜鲜明反对民族领域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培养共同理想信念,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加强现代文明教育,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充实各族群众精神世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本文来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问答》
主编|樊华
监审|乔娜
总监制|耕云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鄂温克融媒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