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程砚秋和马连良唯一一次合作,却因艺术风格不同而不欢而散

文摘   曲艺   2024-11-18 07:00   河北  

马连良先生

今天谈不同风格的艺人,因为艺术风格相差太多,合作起来比较难这个问题,最典型的比如程砚秋先生与马连良先生。

有人说程派和马派合作不一定难吧,比如马连良先生和李世济不是也合作过吗?感觉还行吧,那我说句话有些粉丝可能就又不爱听了,那李世济她就不是程派,她的风格完全和程先生不一样,虽然也唱的是那个腔那个字,但风格已经完全大相径庭,是两种表现方法了。

马连良程砚秋合作,两人地位相同,所以。没有谁服从谁的问题,因此矛盾不能调和也属正常,而李世济和马先生合作,作为小辈,自然她的风格就得改,她不改,这戏就没法唱,这也是那段历史记载,那时候,马先生如何指导李世济演出的原因,后来,李世济的风格越来越激进,越来越“警前台”这其中和她顺从吸收马派风格也有很大关系。各位如果不信,慢慢听我道来。

程砚秋先生和李世济

网友说过这么一段故事:马先生后来没少在台上拾掇李世济。比如他们二人演《桑园会》,最后下场前罗敷女跟秋胡比划让他下跪,然后秋胡顺手一跪就下场散戏了。

李比划好几遍,马就是回一句:“不明伯呀 ”。好几遍之后急的李把袖子撸起来,马这才装作明了,下跪。下台之后马还教育李,这段戏全凭手比划,你水袖遮着手,观众看不见你比划的是啥!问:如果她要不把手露出来呢?马说:那就一晚上也散不了戏!”你看,不大露手是程砚秋先生的风格,李世济这样学也不差,人家这也是程派的风格吗,但到了先生这里,就不行,马先生指挥不动程砚秋还收拾不了你李世济吗,所以,李世济就得跟着改。

所以说,再好的艺术家合作风格也得相合,如果不相合的话,那么不但不会呈现给观众精彩的艺术作品,甚至还会因为两人的风格相差太远,产生很大的问题和不合适,他们演的难受,台下看的也难受。

过去京剧舞台上的艺人们,没有像今天的这些演员,演一出戏且要排练呢,那时候一般的情况下,“台上见” 的时候比较多。

“台上见” 这句话呢,是过去梨园行的行话。意思有两种:一种说两个人的风格比较接近,(这里的风格指节奏、特性、习惯、脾气秉性等等吧)所以台上见面以后,遇到小问题都能顺利解决,合作也会很愉快,艺术高超的人还会碰触出火花,让观众大饱眼福耳福。

另一种台上见就有可能不那么愉快了,这种情况多出现在陌生艺人同台,或者同辈不怎么服气,想上台比划比划,分出个高低。

在台上 “各显神通” 比试本事,那么谁行谁不行,观众是裁判。

过去梨园例来讲:“当场不让,举手不留情”!那么上了台就看玩意儿,没有人情可讲。那么艺人势均力敌也有好处,两个人都铆上,戏才能精彩。

台上见演完后也会出现三种结果,一种结果是皆大欢喜,都演得不错,第二种结果是一方演得好,另一方演得不好,第三种结果就是演的全都不好。

这全都不好,不一定是艺人的艺术不好,而是两个人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所以产生的效果就非常的不好,这里典型的例子就是程砚秋和马连良在解放前的唯一一次合作。

程、马二人解放前只合作过这一次,当然,解放以后,抗美援朝慰问前线官兵,他们也响应号召合作过一次,演的是《审头刺汤》,至于合作的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那次合作被指派的戏码是《宝莲灯》。

程砚秋、王泊生演《二堂舍子》

这是一出生旦对戏,很多的旦角和老生艺术家都合作过,并且戏也精彩,是一出戏保人的戏,不但戏好,老生和旦角都有各自发挥的余地,但是他们也有“对”的地方,所以,两个人的艺术风格必须“合”,否则的话,就容易出现问题。

《宝莲灯》(也称《二堂舍子》)这出戏,马连良和梅兰芳,张君秋都演过,而且合作都非常好。

张君秋的风格和马派的这种爽利的风格比较契合,那么梅兰芳的梅派的风格,就更不用讲了,和哪派都很“合槽”。程砚秋和王少楼、贯大元也唱过数次,合作也比较愉快。

那么实际这里边儿有这么个问题,马连良和梅兰芳合作,那么自然是马随着梅走。马连良和张君秋合作,那么自然而然,张君秋就随着马先生走。而贯大元、王少楼和程砚秋合作,那么就得随着程砚秋走。

那么程砚秋和马连良在台上,谁随着谁走就不好说了,因为好像两个在梨园行的地位不相上下,那么两个人的风格大相径庭却又各不相让,坏就坏在两个人在事先还没有对戏,都觉得这么熟的戏,不用对台上见吧,结果台上就出现问题了。

程砚秋和马连良戏唱不到一块,主要是艺术风格上南辕北辙!简而言之就是程慢马快、程拖马急!

程砚秋的风格是缓中有紧,紧中有慢。有时候你以为他唱完了念完了,其实他在那行腔念字当中呢,你以为没了,刚要张嘴接话,他的腔或者字又冒出来了,总归让你急不得,等不得。

马派的风格是干脆利索、爽利简洁。这回他都快难受死了,因为他总得提着半口气儿等着程砚秋在那里四平八稳地把腔念完,着急也不行,因为程砚秋所创的程派,就是得沉得住气,坐得住,不急不缓,把戏做足了,身段做好了,才能叫板起唱!唱起来也要求唱腔虚实相间,跌宕起伏,如泣如诉,绕梁三日而回环不散。

程砚秋先生演《梅妃

这不成了一个是“火上房”,一个是“现打井”吗!这样可就麻烦了,马先生心想,我可等不了!

关键问题,这两位都是大角儿,谁也不服谁,谁也不让谁!都觉得自己的艺术才是衡量的尺子,对方得跟着自己来,那么这可就坏了。戏别别扭扭唱得很不舒服,勉强对付下来以后,下了台,两人心里都嘀咕:这戏唱得可真难受!这叫什么事儿嘛?以后还是算了吧。

结果自那以后,起码在解放前,马程二人再没有合作过。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

(声明:此文章内容文字系荷露团珠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本公众号精选文章:


杂谈梅派

杂谈程派

杂谈张派

春梦无痕乱弹聊戏
本公众号主要是我个人聊戏,聊京剧,聊艺术的一个平台,辅助转发其他人的文章做参考,大家共同研习艺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