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脑出血的手术指征

健康   2024-11-02 16:00   山西  
在面对脑出血处于临界状态的患者,权衡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利弊以做出最佳预后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一、患者基本情况方面

  1. 年龄因素

  • 对于年轻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如果血肿量接近手术指征且有一定颅内压升高趋势,手术治疗可能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因为年轻患者术后恢复潜力较大,即使手术有一定风险,但从长远看可能更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一个 40 岁的患者,基底核区出血,血肿量接近 30ml,经过一段时间非手术降颅压治疗后颅内压仍有升高趋势,考虑到其未来的生活质量和恢复能力,手术治疗清除血肿、缓解颅压可能会减少长期神经功能损害的风险。

  • 而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身体状况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严重的心肺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手术风险会显著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血肿量接近手术指征,保守治疗可能更为合适。因为手术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导致患者预后更差。

  • 基础疾病情况

    • 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手术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如果是这种情况,在临界状态下首先要考虑纠正凝血功能障碍。若能改善凝血状况,且患者颅内压等情况持续恶化,再谨慎考虑手术。例如,患者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导致脑出血,且血肿量接近手术标准,在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功能后,根据颅内压变化和患者整体状况来决定是否手术。

    • 对于有严重高血压且血压难以控制的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血压波动可能会增加再出血风险。此时,保守治疗期间积极控制血压,观察血肿和颅内压变化,如果血压能稳定控制且血肿没有进一步扩大、颅内压也能维持在相对安全范围,可继续保守治疗;反之,若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病情恶化,手术治疗可能是无奈之举,但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二、出血部位及相关因素方面

    1. 基底核区、丘脑及脑叶出血

    • 当患者出现颞叶钩回疝迹象时,即使血肿量接近手术指征下限或者颅内压处于临界升高状态,也应倾向于手术治疗。因为脑疝一旦形成,病情会急剧恶化,手术解除脑疝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 对于影像学检查有中线结构移位接近 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接近 1/2 或者同侧脑池、脑沟模糊或消失等颅内压升高表现的患者,需要结合血肿量的动态变化。如果血肿量有增加趋势或者经过非手术治疗颅内压仍有升高倾向,手术可能更有利;但如果血肿量稳定,颅内压通过保守治疗能维持在一定水平,可暂时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

    • 实际测量血肿量接近 30ml,且经过标准的非手术降颅压治疗后,病情仍持续恶化或颅内压仍持续>25mmHg,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对缓解颅内压、改善预后更有帮助;若病情稳定,可继续保守治疗。

  • 脑室出血

    • 少量到中等量出血,患者意识清楚,GCS>8 分,无梗阻性脑积水,一般保守治疗即可。但如果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升高症状逐渐加重,或者脑脊液循环有梗阻趋势,需要重新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腰池持续外引流等干预措施。

    • 出血量较大,超过侧脑室的 50%,GCS≤8 分,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原则上应行脑室钻孔外引流,若条件允许可以行纤溶药物脑室灌注。但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引流手术,或者出血有停止且脑积水有自行缓解可能(通过保守治疗观察颅内压和脑脊液循环情况判断),也可以先保守治疗并密切观察。

    • 出血量大,超过脑室容积 75% 甚至全部脑室铸型,GCS<8 分,明显高颅压者,通常考虑开颅术或内镜下直接清除脑室内血肿同时行侧脑室外引流。不过在准备手术期间,若通过药物等保守治疗能暂时稳定颅内压,也可适当延迟手术时间,待患者身体状况调整到更适合手术的状态再进行手术。


    三、治疗团队的经验和医院资源方面

    1. 对于有丰富脑出血手术经验的医疗团队,在面对临界状态患者时,可能更倾向于手术治疗,因为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手术技巧,降低手术风险。例如,在进行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时,经验丰富的团队可以更精准地穿刺血肿腔,避开重要功能区和血管,减少手术并发症。

    2. 医院的资源也很重要。如果医院具备先进的颅内压监测设备、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等设施,能够在术后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监测和护理条件,那么对于临界状态患者选择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会相对提高。相反,如果医院资源有限,在手术治疗后的支持治疗可能不足,保守治疗可能是更稳妥的选择。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