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的新一轮变革中,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然而,曾经被视为车企核心竞争力的自动驾驶技术,如今却似乎不再是车企们坚守的“灵魂”。广汽、奥迪、比亚迪等车企纷纷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那么,车企为何纷纷不要“灵魂”了?
广汽、奥迪、比亚迪的集体拥抱
近年来,广汽集团与华为的合作日益紧密。从广汽传祺与华为合作的首款概念车“1 Concept”的亮相,到明年上半年将推出的三款搭载华为鸿蒙座舱和乾崑智驾ADS3.0系统的车型,广汽无疑在自动驾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在微博上表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普及,它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再是车企的“灵魂”。
与广汽类似,奥迪也选择了与华为合作。全新奥迪A5L将搭载华为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双方的合作在华为ADS 2.0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定制化”功能打造。这一合作不仅提升了奥迪车型的智能化水平,也进一步巩固了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地位。
比亚迪同样没有错过与华为的合作机会。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比亚迪与华为签署了合作协议,方程豹旗舰车型豹8将配备华为乾崑智驾ADS 3.0,成为首款搭载了华为智驾的比亚迪品牌车型。这一合作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比亚迪车型的竞争力,同时也为华为智驾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机会。
图源:方程豹官网
华为扩大智驾“朋友圈”的背后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野心并不止于与个别车企的合作。截止目前,已经有包括奥迪A5L、广汽传祺1 Concept、岚图梦想家、比亚迪方程豹豹8、长安深蓝S07、东风猛士等车型与华为展开深度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涵盖了传统车企,也包括了新能源汽车企业,显示了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广泛影响力。
华为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并非一朝一夕。从成立引望公司独立车BU,到将汽车品牌商标等资产转让给车企,华为一直在试图深化其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定位,并再次强调“华为不造车”的决策。这一决策无疑有利于扩大华为智驾的“朋友圈”,吸引更多车企与其合作。
鸿蒙智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鸿蒙智行全系车型累计交付272136辆,仅8月就交付了33699辆。这一数据不仅证明了华为智驾技术的市场认可度,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动驾驶已不再是灵魂”的深层原因
车企之所以敢于抛弃“灵魂论”与华为合作,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和技术发展趋势。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在高阶NOA细分市场中,今年上半年持续增长,新车标配交付量达到60.82万辆,同比激增近两倍。这一趋势表明,自动驾驶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其次,国内智驾供应商的崛起为车企提供了更多选择。除了华为外,地平线、Momenta、小马智行、元戎启行、轻舟智航等智驾公司也在积极抢占市场。这些公司的崛起不仅丰富了智驾技术的供应链,也为车企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再次,国有车企的处境也促使它们更加积极地寻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国资委对央企市值管理的重视使得车企更加注重市场表现和股东回报。与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车型的市场竞争力,还可以通过股价上涨等方式实现市值增长。
车企乱战时代即将到来?
尽管车企与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合作如火如荼,但并不意味着车企已经放弃了自研智驾的努力。相反,在合作的同时,车企也在积极投入资源研发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
这种“半场开香槟”的做法反映了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它们需要借助科技公司的力量提升车型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它们又担心过度依赖第三方技术会失去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权。因此,在合作与自研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车企的重要课题。
然而,这种平衡并不容易实现。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技术积累,而车企往往面临资金压力和技术瓶颈。因此,在合作与自研之间做出选择成为了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
此外,不同车企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看法和态度也存在差异。有些车企认为自动驾驶技术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必须加大投入进行自研;而有些车企则更倾向于与科技公司合作,借助外部力量实现智能化转型。这种差异导致了车企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和复杂。
从烧钱讲故事到量产上车,智能驾驶发展至今已成为决战新汽车下半场的关键。行业和市场已达成“得智驾者得天下”的共识,竞逐智驾赛道已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众多车企急着赶上华为这班车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追求自动驾驶技术的同时,车企也不应忽视其他方面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毕竟,汽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动驾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有在保证整体性能和质量的前提下,自动驾驶技术才能真正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推动。
此外,车企在寻求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时也应保持理性和谨慎。虽然合作可以带来技术和市场上的优势,但也可能带来风险和挑战。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权责利关系,确保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