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行看发展】寻味大方·水土与人

政务   2024-11-22 09:56   贵州  


开栏的话:

为深入宣传毕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奋力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成效,在全县开展“乌江行看发展”采访宣传报道,以行进式融合报道的方式挖掘和讲述大方绿色发展的新典型新故事新人物。

即日起,本平台开设“乌江行看发展”专栏,推出一批有角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深入宣传乌江流域生态保护、产业、文化、教育、民俗、历史、风光等方面成效,全面展现乌江流域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向外推介乌江流域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大方县对江镇石桅村位于大方县城西南面、支嘎阿鲁湖上游,距县城20公里,系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着乌蒙小江南之称,葱花豆干作为村里重要而特色的产业,以其自然纯香、肉质绵软滑嫩、口感柔韧,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徐顺林,对江镇石桅村一位地道的农民,村民们都亲切的称他为老董,在石桅村,只要提到老董葱花豆干,家喻户晓。

院子里,老董正在选豆,作为做葱花豆干的第一道工序,老董一点也不敢马虎,精心去掉杂质、弱豆和次豆。

第二道工序是泡豆。老董说,这个步骤主要再次去掉杂质灰尘,让大豆充分浸泡,便于出浆,保证成品的口感。经过近10个小时的浸泡,进行打浆和煮浆。透过水蒸气,洁白的豆浆在锅内翻滚,老董不时将打磨的豆浆搅拌均匀,以便豆浆更能煮透和过滤。

与传统的虑浆相比,老董家的虑浆过程显得原始而富含情怀,用缝隙较小的布料作为滤网,再加上手工外力的按挤压,以保证豆干的细嫩柔滑。一家三口人分工协作,过滤完成,老伴接着点浆,倒入当地俗称的酸汤,不时进行搅动,使酸汤和豆浆的完美融合,滤筛滤掉多余的水分,以便上包。

香葱,是制作葱花豆干的必备,这时的老董正在择香葱,只见他将香葱洗净、在砧板上摆放整齐,细细地切成葱花。

将葱花放入豆腐乳中搅拌均匀,即可上包,老董说,一天可以做50斤左右的大豆,包成边长3CM左右的正方形,近三千块豆干,每天毛收入近千元,去掉成本,一天也有600元左右的纯收入。

老董还告诉我们,以前主要以臭豆干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口味的改变和市场的变化,臭豆干便逐渐发展成葱花豆干、乔灰豆干等多个品种。石桅人可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靠独特自然风光、背靠延绵十余公里的大山、优质的水源,如今发展成三十余家豆干作坊,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据相关资料记载,大方豆干拥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在明清两代曾列为上贡珍品,曾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殊荣,其豆制品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在这个被誉为“中国豆制品之乡”的古彝圣地,豆制品作坊遍及大方县域各地,看似寻常的大豆,经过大方人的智慧与创造,做成了豆腐、豆干、豆棒、豆豉等品种多样、口感筋道、回味悠长的豆制品,以其优质的品质翻动着食客们的味蕾,也许,这方水土养育的不仅仅是这方人,还有四海宾朋贵客。



大方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周训贵

编   辑:亢清华   杜培先   

编   审:陈忠友

监   制:许再晶
总监制:刘仁军  

欢迎

投稿

①小编 邮箱:dfxrmt0857@163.com


大方发布
把镜头对准基层,把文章写满大地,做最有温度、最接地气的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