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or土筑?你能通过外观看出住这儿的是哪个民族吗?

文化   2024-11-27 16:13   北京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长知识!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多姿多彩的建筑之美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成就。


宫殿、园林、庙宇、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大类型。其中,民居建筑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中国各民族的民居建筑,兼收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它是中国人的生活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大利侗寨是贵州省榕江县一个传统的侗族村寨,坐落在两山之间。寨内的民居依山就势,沿水而建。

杨胜和是大利侗寨的掌墨师。所谓掌墨师,就是掌控墨线的师傅,也是传统房屋主持建造的“总工程师”。这一次,杨胜和要为村民建造一处新房。

大利侗寨的房屋,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单栋类楼居建筑形式。其构造方式是以竹或木搭建起两层或三层屋架,围以木板:一层架空或围栏成圈,堆放杂物,畜养家畜;二层比较通风,干爽,为起居生活层;三层一般为阁楼,通风透气,通常用作仓库。

干栏式建筑适应多山潮湿气候,有通风、防潮、节约用地、适应复杂地形等多种优势。

湖北咸丰,万山合围之中,一座土家族吊脚楼正在建造。

这是一个浩大的木建筑拼装工程。将木材以榫卯的方式相互连接,不用一钉一铁,只靠着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卯衔接,就能抵挡住百年的风雨。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智慧的结晶。木构件中,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达到连接稳定的作用。


黄土高原南部的三门峡地区有一处村落,乍看起来村舍寥寥,站在高处才发现脚下有许多方方正正的土坑院落,当地人称地坑院

建造地坑院,先要从地面向下挖一个6米深的方坑,再在四壁掏出窑洞。黄土直立性强,牢固厚实,又简单实用。

地坑院作为窑洞民居的一种形态,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这也是中国生土建筑的典范。

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文化的交流融合,以土建屋的传统,不再只是中原地区所独有。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乡城县,这里有着中国最大规模的夯土建筑群——白藏房

乡城的白藏房,整体为梯形,墙体平整光滑,以夯土为材料所建造。为了防止夯土墙面被雨水冲刷侵蚀,每年传召节前一个月左右,乡城的藏族群众都会用当地特有的阿戈土拌水,搅成白色土浆。

人们将土浆盛于茶壶等器具里,从墙头慢慢浇下,直到土墙变白。除了美观,也为白藏房增加了一层“保护层”。

从汉族的窑洞、地坑院,到藏族的白藏房,再到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维吾尔族的高台民居,中国人用泥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以土木为材的建筑形式也在多民族的交流融合中成了共同的文化符号。一土一木,凝聚着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与情感,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也同样生根于各族人民的家园理想之中。

家,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仰,它始终承载着人们最深切与最美好的情感。在这里,有亲情的温暖,有祖先的护佑,也有着家庭人伦的秩序。

在福建龙岩永定区,分布着2万多座土楼。这是当地客家人最传统的民居建筑。

一座土楼内,往往居住着一个大家族或多个家族。房间之间相互连通,共享天井、厨房等公共区域。土楼内部的公共空间如大厅、天井,是家族活动和聚会的主要场所,也是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今日的中国,摩天大厦高耸云霄,现代建筑千姿百态、流光溢彩,但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根脉依旧绵延,并在时代的浪潮中,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

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建筑师蔡凌采用侗族传统建筑形式,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这里的孩子们建造了一栋梦幻的发光书屋。

在广东佛山,三位年轻的设计师将客家土楼搬到了城市。

江西上饶,设计师田馥榛,在山水峡谷之间打造出一片“悬崖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之美,再度惊艳世人。

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的传统建筑,既保持了独有的风格,也在不断交流和融合中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成为屹立于中华大地之上共同的文化符号。







敬请收看今天(11月27)20:00

CCTV-4《国家记忆》
《共同的符号》
民居》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编   审:赵   斌 姜   
主   编:王依依
总导演:龙   江
执行总导演:鞠澄昊
导   演:杜雅楠 赵翔超
编   辑:史佩仑 马爱杰

猜你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CCTV国家记忆
《国家记忆》是一档以记录讲述中国共产党奋斗史、新中国飞跃史、改革开放进程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内容的日播纪录片栏目,引导社会大众和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浩然正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