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三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维护生存空间的战略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绵亘万里的“三北”工程已构筑起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防线,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在“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防风治沙、植树造林的英雄楷模,其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塔温敖宝镇的李振海同志的先进事迹,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李振海,男,1944年8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塔温敖宝镇塔温敖宝村农民。从1984年开始至今,李振海种植树木60余万株,无偿捐赠8万余棵,让2000多亩荒山披上绿装,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2023年8月19日,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授予“北疆楷模”荣誉称号。2023年12月27日,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会与法频道的《中国好人》节目评为“中国好人”。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揭开我国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序幕。1984年,国家出台造林政策,鼓励大家绿化荒山种树,李振海从广播中得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能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植树造林的想法便在李振海心中悄然生根,他毅然决然地上了山,投身于绿化祖国的伟大征程。
39年植树造林绿化荒山,39年为民造福初心不改。李振海甘守孤寂与林木为伴,不惧艰难挑水种树,胸怀大局做育林英雄,不计得失干劲不减。他亲手种下60多万株树苗,无偿捐赠8万余棵,为2000多亩荒山披上绿,如今创造的生态效益已经超过3亿元。
在青山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用绿树营造一座“绿色生态长城”。他不仅带动全家老少11名党员投身植绿护绿事业,更引领当地的植树造林热潮,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自觉自愿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助推了地方生态绿色发展。木聚成林,为生态种下了绿色希望、为产业贴上了绿色标签、为城市创造了绿色未来。如今,从前的一块块造林地已然变成一条长1500米,宽600—700米的壮观森林带,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生态效益超3亿元。
虽已至耄耋之年,但稍有闲暇,李振海仍旧认真地琢磨退耕还林政策,力所能及地向周围群众宣传植树造林的益处。这些年,他用于植树造林的费用超过200万元,无偿向社会各界和元近绿化的群众提供大小树苗8万余棵,价值400余万元。今年,李振海又把获得“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一万元奖金作为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他说:“无论是用于植树造林还是其他方面,只要这笔钱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我就心满意足了。”
与树木为伴,以自然为友。多年来,李振海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长城奖”“2022年度中国好人榜”“北疆楷模”等众多荣誉,他总是谦虚地说:“我知道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肯定和支持,我非常感谢和激动,但是我个人获得多少表彰并不重要,我更希望年轻人从我这一生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和鼓舞,动员更多人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发光发热。”李振海胸怀大局、甘守孤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不计得失、无私奉献、一心守护青山披绿衣的责任担当无不彰显着榜样的力量。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需要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更需要像李振海这样践行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榜样模范。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和政协委员都要向李振海学习;在政协系统广泛开展李振海同志先进事迹宣传宣讲活动更尤为重要,要挖掘其时代内涵,增强楷模标杆的影响力,楷模事迹的传播力,楷模精神的感召力。学习李振海同志甘守孤寂、不惧清贫、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坚守;学习其胸怀大局、不计得失、一心守护青山披绿衣的责任担当。政协机关党员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来源:网络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