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用MBA教的商业模型做职业规划

文摘   职场   2023-05-31 01:03   广东  
一般来说,我灵感来了,写什么东西都很快。灵感大部分要么是我一个人发呆的时候偶然蹦出来,要么就是deadline的时候会涌现。灵感稍纵而逝,有时候懒或者忙的时候没有及时去码字,结果就是后来再写就开始挤牙膏了。于是现在去哪里都带着我的surface pro 9 随时待命,哈哈哈。以下的文章有一部分是我一个人在回转火锅店,一边吃串串火锅,一边想起码字完成的,你们读这篇的时候,有没有闻到火锅味呢?你闻到了啥锅底的?留言告诉我呗,哈哈哈哈。

(p.s 配图为本人使用Midjourney制作绘制。音乐是写文章时的单曲循环,曲调欢快,听着心情就很好)

读了MBA的或者没有读过MBA的,但是接触过企业管理的,多多少少都听过SWOT分析、波特五力、PESTEL、营销学上的定位和差异化竞争的理论和模型。但是你们有没有真的活学活用,把这些模型用在自己身上呢?比如,在自己陷入职业瓶颈期或者迷茫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利用这些工具去复盘自己,想清楚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对自己不定期做个职业规划呢?

偶尔会碰到后台有一些粉丝留言说自己三十多岁了,活得浑浑噩噩的,生活和职场都过的一塌糊涂,感觉自己被困住了,可是找不到走出来的方法,想跟我聊聊让我给建议。但是我都只能婉拒,一方面确实因为没有时间,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的人,我也真的无法给建议,因为很多事情是相互关联又同时制约的。在没有长时间接触,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我觉得我给出任何人生建议或者职场建议都是不妥的。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自己利用一些模型和概念找个安静的角落沉静下来去刨析自己会更加有效。

其实很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比如我在生活上做任何决定的时候,我很多时候脑子里面都会不自觉地自动引入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这两个概念,真的会理性很多。很多时候也会用二八原则去抓大放小,近些年里面做很多重大的个人生活上的决策的时候,确定了几个关键点之后,就会很快就做决定去执行,不会像很多人一样各种纠结。就像我在《碎碎念:跨界》里写的,我做出去读博士的决定就非常快,不像很多人一样要想很长时间。确实至今还是有人不解,还在诧异我为啥愿意花这么多钱去读书。确实会很多人不理解,包括我的家人也不理解为啥我会花费巨额的学费(总学费跟我当年买的第一套房子的总价差不多),而不去投资买房。其实当时想的很简单,跟教授聊完后觉得自己应该有能力毕业,就算真的没有能力继续读下去,第一学期四万港币的学费就当作一个体验及时止损呗。四万港币的沉没成本是我能够负担的起的,并且觉得这个价格是值得做尝试的范围内。毕竟入学门槛还是比较高的,能最后拿到入学通知的同学除了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之外,香港理工大学对于候选人的学历背景、工作经验和职位还是比较挑剔的,最后能够认识到的同学都是学校帮我们精挑细选挑选出来的精英。再就是,读博士的另外一个诉求就是想退休后,去熟悉的上市公司挂几个独立董事,我觉得这个学费将来是能够赚回来的。这些年我花了很多钱对自己做教育投资,最后的回报率还是不错的,起码这些年的薪酬还是在上涨的,未来的发展也是可以期待的。

利用SWOT分析对自己做分析去定位,然后差异化竞争也是非常有用的。继续举例我自己当年从A股准备往港股转的时候的分析归纳起来就是:

优势(S):英语好,听说读写没问题,英语和粤语都能做工作语言。懂财务、法律和管理,以及常年内地民企和国企的高管经验磨练,能够适应各种企业文化,多年跨行跨专业的经历证明适应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过往工作经历丰富,由于做过很多年的战略管理和投资,还管过内控,短时间管过采购和运营等,能够更好地理解CEO和其他部门的真实想法和诉求,善于跨部门沟通去摆平一些事情。熟悉国内上市规则又熟悉香港上市规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A股很分散,而港股圈子非常小,头部非常集中,来来去去就是这些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港股要有新上市的,我的朋友圈总能看到上市敲锣或者上市酒会,或者各种恭喜照片等等。我在整个圈子里面还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有一群业内资深的朋友能够快速去合作解决一些问题,混了这么些年,港股里面第一梯队的券商高层和律所的合伙人大部分都认识,几大行的资管也还是能搭上联系的,还有一些投资人和银行的好朋友,只要有合作互利需求,一般想找到谁,我还是能够想一些办法找到搭上联系的,至于能不能合作成,还是得看公司本身的质地以及合作本身是否靠谱。

劣势(W):当时A股的董秘资格都有,没有港股的公司秘书任职资格。走了大半年的弯路后及时调整方向,死磕了三年,最后拿到HKCGI的fellow(资深会士)资格。另外,港股多是由CFO兼公司秘书,之前没有管过财务。所以在我分析完我的劣势以后,我开始狂补财务知识,花了很多钱去考CIMA,提前做了很多年的财务学习准备,然后在前东家CFO辞职后,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下,我主动请缨拿到了兼CFO的机会,现在用CIMA又加入到HKICPA。我不是社牛,偶尔社恐,不会喝酒。港股相对会比A股应酬少很多。在香港谈完事情就撤了,不会安排太多的应酬,喝酒也是红酒居多,而我是女生,真的不能喝,也没有人非得灌我酒,我用茶水饮料敬酒还是能行得通的。我过往的几任老板确实也很nice,知道我不能喝酒,酒桌上都是老板帮我挡酒 有一任老板不太能喝,喜欢喝可乐,于是我经常会给他拿可乐 真到喝酒场合,我会拉上总裁办和营销市场部能喝的同事帮忙

机会(O):赴港上市的大部分为内地公司,但是有资格担任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司秘书的内地人不多,至今HKCGI内地的会员应该也就两百多人的样子吧,而这两百多人里面真的能用粤语作为工作语言的又少了很多,虽然现在香港中环都是讲普通话的,但是懂粤语始终会方便很多,即使我的那口塑料粤语也会让香港人窒息,但是我听力完全无障碍,无论英语和粤语环境下,我还是能正常沟通的,而且我熟悉香港人的做事风格和内地人的做事风格,能很好地处理好沟通问题。大部分持牌有资格的都是香港人。而香港人对内地公司的公司文化很难适用,很难正常融入董事会,还是会有一些culture shock的,而且香港人通常来说要的薪水都会比内地的公司秘书要的高很多,也会要求常驻香港,而很多港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布内地各地。内地很多港股上市公司对于持牌的公司秘书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港股的公司秘书只有HKCPA,香港的律师牌和HKCGI(原来的特许秘书公会)的会员有资格担任,三个资格证书都是非常难拿到的,最起码内地很多人过不了英语这一关,门槛高的同时又是职场的护城河。

威胁(T):A股做董秘的门槛不高,沪深两地交易所的董秘资格只要认真参加培训熟悉公司法、证券法和上市规则里面常见的几个重点问题,通过短时间的恶补,脑子醒目点的都能够通过最后的考试,通过率不说百分百,一般都有九成多以上吧,很少听到有培训后拿不到资格证书的。于是投行、会计师、律师,甚至是财经公关、财经记者等等人士涌进来做董秘,跟我抢饭碗。另外就是新证券法的实施后,董秘连坐被罚款的越来越多,现在罚款从100万起开始罚。而港股的处罚大都处罚董事,很少见到处罚公司秘书的,甚至处罚CFO或财务总监的都不是很多,因为香港的公司法没有法人代表的概念,董事的职权比内地公司法下规定的董事职权大很多,香港法律下的董事控制公司的权利更大,我三年前写过的文章《董事会权力在香港公司法和内地公司法中的对比》里面有细述。当然港股也有成熟的秘书公司跟你抢饭碗,但是一般不愿意请专职的公司秘书,而是用香港的秘书公司的上市公司基本都是很小规模的公司,所以对我来说,我也不屑于去低价跟秘书公司竞争,那些公司不是我目标公司,因为薪水太低了。

分析到这里,我为啥当初要花那么大的成本代价和时间毅然要从A股转港股就很容易理解了。用SWOT定位好自己以后,就是差异化竞争了,我没有必要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A股去死磕,反而在普遍都是香港人居多任职的内地上市公司居多的港股,我持牌又懂粤语,就已经有很大的入围可能了。当年拿港股的第一个机会的时候,也是因为有券商朋友的提携背书以及英语、粤语、A股IPO经验和当年正在考HKCGI的牌(能证明至少我懂港股规则,HKCGI的考试范围涉及财务管理、香港税法、香港会计、香港法律和港股的上市规则以及公司治理)。

时常也会有A股的董秘朋友在问我港股转行的事情,大家其实可以对比对自己做分析,看看自己是否适合转。

说到差异化竞争,我还想举我当年为啥能够拿到香港理工的录取通知书。我的同学们真的在房地产建筑行业里面都比我资深,很多大咖级别人物,我觉得我最终拿到录取通知书也是因为我打了差异化的牌:我是极少数的内地人,财经背景,很难看到房地产的CFO来读这个专业,于是我猜在学校最后考虑录取人员的时候,一定会希望学生多样性,于是我虽然比我的同学资历浅,但是就是凭借这几个差异化的点,最后能拿到录取通知书。我通常在做一个事情的时候,都会用SWOT分析去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后使用差异化竞争去赢得最后我想要的结果,然后缺啥补啥。

前段时间我在弄头发的时候,理发店的店长一边给我做果酸,一边跟我闲聊。店长说他发现他下面的员工就是有的人就是死脑筋,怎么说都零顽不灵,但是有的人就很醒目,会自己反思然后改进。店长说他发现他无法去改变这些人,你去说这些人,对方还会嫌你啰嗦对你有意见,于是店长叹了口气说只能放弃这些零顽不灵的人,选择正确的人。我说我也是做管理的,我懂你说的这些,有同感。很多知识真的没有办法在书本和手机里面得到,很多培训也只是皮毛,纸上谈兵是不可能的,真的需要自己躬身入局,不断复盘反思才能够进步,达成最后的目标。

还有就是敢于走出舒适圈,不断挑战打磨自己的毅力吧,不要轻言放弃。我这次读博期间会有同学熬不住退学的,但是我最后还是咬牙挺到最后毕业论文这一关了。每次熬过去以后,都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成长。我这次公司有资产在中亚地区的A国,当时请A国当地律师团队时,面对配有会讲中文但是专业能力弱的律所和只能用英文以及当地语言沟通但是专业能力强的律所,我最后还是选了后者,虽然当时在选择的时候还是有点怕自己沟通法律问题的时候,英语口语不够用,但是一想到我还有英语熟练的香港律师做后盾,于是当时拍板了选后者。事后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逼了自己一把以后,有一次单独就一些法律问题一个人约了当地律师合伙人电话会议英语一对一沟通也还是很顺畅,自己也是第一次单独讨论专业的法律问题,以后就再也不怕了,只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就好了。而没有了翻译的想法之后,每次我们开电话会议时,整个律师券商团队都直接能用英语沟通,反而大大地节省了翻译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我在想,有了现在的这些经历之外,我应该还能走的更远,飞的更高吧。

我一直觉得人生很像打游戏升级,开局因为出生不一样,所以配置的资源不一样,有的人被丢到了新手村的easy模式,有的人直接丢到了hard模式去面对大魔王,但是每次打怪都会升级,增加经验值。打游戏的过程中还能慢慢积累武器,一下子打不过大魔王就慢慢死磕呗,等到经验值够了,武器也有了,就能很快打死大魔王了,对吧?

给你们打鸡血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打鸡血,必须催眠自己,哈哈哈哈哈!

一不小心,水文章又水到了凌晨,哈哈哈,晚安安!

小E的碎碎念
董秘小E的日常碎碎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