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人才培养①丨余珍在联合国担任实习生和志愿者

学术   2024-10-08 16:47   北京  


编者按


中欧法学院致力于成为涉外法治人才的蓄水池,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依托,中欧法学双硕士为特色,中外多元师生及跨国多校园的培养模式,培养学贯中西的涉外法治人才。中欧法学院推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系列,展现中欧学子在国际组织中的经历与风采。




作者简介:余珍,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2021级双硕士,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资助,于2023年6月至12月在瑞士日内瓦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实习。


2022年9月,开始双硕士研究生第二年学习的余珍,赴德国汉堡大学参加欧洲-国际法学硕士学位学习。2023年1月,余珍选择了瑞典隆德大学的国际人权法学硕士项目作为选修模块,继续为期半年的学习。在隆德大学学习期间,她通过了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联合国人权高专办)(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OHCHR)的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并在隆德大学学习结束后赴瑞士日内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余珍分别通过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开发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志愿者简历筛选、面试,担任了各为期三个月的远程研究员志愿者。回望联合国实习生和志愿者经历,不论是在国际视野、专业技能、跨文化交际方面,还是个人认知、社会洞察等方面,余珍都收获颇丰。



在瑞典隆德大学“国际人权法学”硕士项目交换期间,我基于个人对环境法的浓厚兴趣、本硕期间的两次环境议题实地调研和调研报告撰写经历(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河长制)、一次省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实习经历、两篇环境议题相关论文(生态环境惩罚性赔偿、气候变化诉讼),我选择了“人权法、环境和气候变化”课程进行修读。这门课的讲授让我对环境与人权交叉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让我进一步思考人权方法在气候变化诉讼中的作用,并撰写了论文“针对私企的、以人权为基础的气候变化诉讼”(Human Rights-based Climate Change Litigation against Private Corporates)、获得了最高成绩“Distinction”。


也正是这门课程,让我对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在全球人权保护方面的角色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它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总部针对环境议题专门设立了“环境与气候变化团队”(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eam)。说来也巧,也正是在这个期间,该团队在联合国求职官网(UN Careers)发布了招聘实习生的公告。“如果连申请的尝试都不去做,一定会后悔”,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根据公告的岗位描述着手打磨我的申请材料,尤其是求职信(Cover Letter),讲述我对人权、环境交叉领域的兴趣始于环境法、发展于人权法、强烈好奇探索于人权环境交叉法,以及陈述自己过往研究、学习和实践经历与岗位工作内容的匹配度。在完成对一整套材料的准备后,我“郑重”地点击了申请(Apply)按钮。“全世界最优秀的人都在申请这个岗位,如果申请到了,一定有运气的眷顾。如果没有申请到,也没有关系。”我开始了“佛系”等待。


在这样“静观其变”的日子里,我竟然很快等来了来自瑞士日内瓦总部的面试邀请、要求提交写作样本的邮件。在激动、紧张、惴惴不安中,我慢慢静下心来,在申请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岗位描述所需要的胜任力、个人经历、人权和环境交叉领域知识,撰写了数千字的针对“基于胜任力的面试”(Competency-based Interview)的面试准备文稿。很幸运,一周后的面试很顺利。原以为我要等待至少一个月才能获得面试结果,结果,竟在面试后的第二天,当我在前往瑞士因特拉肯的路途中,我便收到了让我又惊喜、又不敢置信的面试通过邮件,“我期待收到你的来信,并希望能够很快欢迎你来到人权高专办!”(I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and hope to be able to welcome you to OHCHR soon!)。就这样,我的面试人、也是我后来实习期间的主管,为我打开了第一扇通往联合国、切身感受和理解国际关系、从事国际发展工作的门。


“去?还是不去?”拿到Offer前后,我都听到过许多种声音,这些声音有来自外界的,也有来自自己内心的。毕竟,对于中国法学生、乃至中国学生而言,联合国这一职业发展之路,并不常见、也少有前人走过,这一路上我已经能够预见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甚至挫折。但是,我始终认为“如果我不去,我一定会后悔”。于是,又一次抱着坚决不让自己后悔的想法,我在结束隆德的课业学习后,连夜收拾好行囊,怀着对人权和环境交叉领域的发自心底的热爱,只身从丹麦哥本哈根机场飞往瑞士日内瓦,坚定地开始了一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01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简介及其组织结构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成立于1993年,位于联合国秘书处下,是联合国主导人权事务的实体,使命是促进和维护所有人的所有人权,其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值得一提的是,联合国有四大总部,即美国纽约、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美丽的日内瓦便是其中之一,它也是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所在地。它汇聚了40多个国际组织、180多个常驻代表团和400多个非政府组织,是联合国的重要枢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联合国实体的总部均坐落在日内瓦。犹记到达日内瓦的第一天,经过联合国和平象征的断腿椅(Broken Chair)时,听到他人介绍道“这是联合国区域”(This is UN area)。


图为象征和平的联合国断腿椅(Broken Chair)


图为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飘扬的各国旗帜


图为联合国日内瓦万国宫内飘扬的联合国旗帜


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由三个实务司和行政领导和管理司组成,后者负责处理管理、规划、协调和外联职能。三个实务司分别是:(1)专题活动、特别程序和发展权司(Thematic Engagement, Special Procedures and Right to Development Division,TESPRDD),负责就各类专题人权问题制定政策,并提供指导、工具、建议和能力强化支持,目的包括将各项人权纳入主流。该司还为人权理事会特别程序提供支持;(2)人权理事会和条约机制司(Human Rights Council and Treaty Mechanisms Division,CTMD),为人权理事会、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以及人权条约机构提供实质性支持和技术支持;(3)驻地业务和技术合作司(Field Operations and Technical Cooperation Division,FOTCD),负责监督和实施办事处的实地工作。


图为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组织结构图


图为联合国万国宫第二十会议厅(人权厅)


02

我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

日常工作和工作体悟

我在专题活动、特别程序和发展权司下的环境与气候变化团队(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Team)担任人权实习生(Human Rights Intern),日常工作是围绕世界相互关联的三大环境危机,即污染(Pollution)、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性损失(Biodiversity Loss)三大危机,开展人权与环境、人权与公正过渡交叉领域议题的相关工作。具体包括:


1. 进行政策和法律研究和分析,参与起草相关文件和报告。


(1)人权与污染(Human Rights and Pollution):研究《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以及人权与危险化学品和废物之间的联系;比较研究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展望(GEO)评估,国际资源委员会(IRP)科学与政策联系平台与人权的关联等;研究污染领域科学政策联系平台(Science Policy Panel)包含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与人权的关联;研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公约对促进人权的影响以及利益相关国家和组织对公约的立场;聚焦亚太地区研究纺织行业价值链中的循环经济与人权问题;研究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方案以解决马绍尔群岛核遗留问题对人权的影响等;(2)人权与气候变化(Human Rights and Climate Change):研究气候变化对食物权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支持撰写人权理事会授权的气候变化与人权报告;研究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方面的义务,支持联合国大会要求国际法院就各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义务发表咨询意见;研究碳市场对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和人权保护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等;(3)人权与生物多样性(Human Rights and Biodiversity Loss):研究人权与深海海底采矿的联系;研究生物多样性信用对环境保护融资机制和人权保护的作用及其面临的挑战等;(4)人权与公正过渡(Human Rights and Just Transition):研究人权与公正过渡的关联,检索相关实践案例,支持编写并产出人权高专有关人权和公正过渡的关键信息报告“Human Rights and A Just Transition”https://www.ohchr.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issues/climatechange/information-materials/v4-key-messages-just-transition-human.pdf;研究推进环境正义与环境种族主义的相关人权机制等。


图为联合国人权高专办

人权和公正过渡关键信息报告


在研究工作中,我发现联合国机构的总部实习与常规的法学实习,如法院、检察院、律所、公司法务等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更侧重于政策分析,其研究基础虽包括法律,但远不限于法律;后者则以法律条文为基础,更注重法律分析。此外,联合国机构总部常作为全球范围内新概念或新倡议的提出者和积极推动者,这意味着现有的研究基础有限,研究者必须具备开拓性和创新思维。同时,由于联合国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独特性质,其政策研究与分析不仅要考虑复杂的国际关系,还要求研究者具备成熟的全球视野、深刻理解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并具有敏锐的国际关系和形势分析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制定出兼具创新性、不拘泥于传统,且对世界、国家和个人具有切实意义、结合各国国情并能顺利落地实施的国际政策。这一经历激发了我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全球问题的热情。我希望亲身走入更多不曾了解的国家,深入理解其总体国情,特别是在人权和环境领域的具体情况,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以更加全面的认知和扎实的分析能力参与国际政策的制定。


此外,我深刻体会到,国际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广泛的资料检索、创新思考和各利益群体及相关专家的协同合作,更关键的是,如何通过精准的文字表达、将政策转化为可传播的形式。往往一句话仅改动一个词,便能产生天差地别的效果。这让我不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产出和写作,于是我就“Human Rights and A Just Transition”报告写作问题向团队内的人权官员进行了请教。他提到,一篇发布的报告往往不是某一个人的研究和写作成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篇报告往往会经过无数相关方的打磨和修改。这也让我联想到,我曾参与“联合国系统迈向零污染地球的共同方针”(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 Common Approach Towards a Pollution-Free Planet)文件的修订协助工作,联合国多机构协同修订,针对该文件的修订版超过20稿,且绝大多数版本的稿件都包含着大规模的重大删、改、增。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国际、地区及国家间合作的必要性,多方咨询、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并吸收各方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保障各利益攸关方获取信息权和参与权的关键作用。


2. 组织、策划、执行、协调相关国际会议讨论和活动,或代表人权高专参加相关国际会议,推动将人权视角融入到国际环境政策的讨论和决策中。


我曾组织《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国际化学品管理大会第五届会议关于环境和人权的相关边会,通过对相关议题的深入研究,联络来自国家政府及使团、其他联合国机构、非政府间组织、民间团体、学界等的专家(Panelists),经与其充分沟通和协调后,组建议题的专题讨论小组(Panel)。在大会召开、专题讨论小组正式讨论之前为可能产生的突发情况准备预备方案、与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并及时提供所需要的协助,在会中紧密跟进、确保相关会议议程高效和有序进行,最终实现在汞污染问题的解决、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中对人权的充分考虑和保障、对基于人权的方法(Human rights-based Approach)的充分运用。此外,我还参与了第十二届联合国工商业与人权年度论坛、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等针对人权和环境交叉议题进行讨论的会议的组织,代表人权高专参加了联合国环境署关于矿产和金属管理环境问题的全球政府间会议等,以及组织人权高专办总部与各区域办公室环境团队的月度会议。


在这一项工作中,我体会到了组织国际会议和跨文化沟通的难度。当第一次筹备国际会议时,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我既担心冒犯对方,又担心邀请不被接受或专家因各种原因无法如期出席。此外,我也担忧自己对议题的了解不够深入,无法自信从容地应对。一时之间,我犯起了难,不知如何恰当地进行策划、沟通和协调,才能顺利地推进这次会议的组织。这时候,我决定不闭门造车、及时寻求帮助,真诚请教团队内指导我组织会议的人权官员,她给予我鼓励、教会我调整心态、让我学会把握主动权(Take you initiative),传授予我她以往组织会议的经验。同时,她还提供了她所知的此次会议待邀请专家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点,让我能够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实现与专家更有效和专业的沟通。随后,我迅速梳理了一份详细的待办事项清单,并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制定了可行的预备方案,还建立了在线共享文件以确保会议组织方信息对称。与团队打磨好沟通语言后,我逐步落实待办事项清单,并不断提高沟通效率,做到及时回应各方问题和需求。最终,会议顺利进行,我松了一口气。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深刻领悟到,在国际舞台中沟通能力和专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胜任力,而保持平和心态、不卑不亢、头脑清晰也同样关键。


图为参加《关于汞的水俣公约》第五次缔约方大会


图为参加环境署关于矿产和金属管理环境问题的全球政府间会议


03

联合国志愿项目以及我的志愿经历

联合国志愿者(UN Volunteers, UNV)项目旨在通过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参与各类发展项目,涵盖但不限于教育、健康、环境保护、人权、和平建设等领域,助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和人权事业。联合国志愿者包括专家(Expert)、专业人员(Specialist)、青年(Youth)、大学(University)和社区(Community)志愿者,根据服务地点和方式的不同,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本国志愿者、国际志愿者和在线志愿者。许多联合国职员提到,联合国志愿者项目意义深远,通常涉及一线(Field)工作,并且是许多人进入联合国正式岗位的第一步。例如,我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实习时,团队中的一位肯尼亚籍人权官员,曾在本国从事多年可持续发展工作,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成功申请成为UNV项目的专业志愿者(Specialist UNV),并在合同结束后顺利转为联合国专业职员(Professional Staff)。


图为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官网


图为联合国志愿者项目官网申请界面


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实习结束后,我分别担任了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总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马其顿国家办公室的志愿者,支持了两个与环境议题相关的研究项目、一个与道路安全议题相关的研究项目。


在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我担任人权研究员,参与了绿色贷款和道路安全两个项目的研究支持。绿色贷款项目与人权高专办提出的“人权经济”(Human Rights Economy)概念框架紧密契合,特别关注个人消费者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呼吁各国公共事业提供者和个体消费者积极参与绿色转型,推进人权经济。通过该项目,我加深了对绿色金融与人权交叉领域以及能源转型的理解。道路安全项目则与人权高专办发起的“更安全和负担得起的头盔”(Safer and Affordable Helmets)项目密切相关,旨在推广联合国经济委员会(ECE)头盔标准,以提升全球道路安全,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伤亡率。该项目深化了我对道路安全标准的理解,也增强了与各国政策制定者及行业代表沟通的能力。


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我担任污染问题研究员,协助北马其顿推进“应对空气污染项目”(Tackling Air Pollution in North Macedonia)。该项目通过深入研究全球主要城市应对空气污染的政策,并搭建数据可视化平台,为斯科普里市政府制定多元化解决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并帮助公众理解其行为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而推动政府和社会在空气污染问题上做出全面、有效的响应。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联合国国家办公室的项目,这不仅增强了我对空气污染治理的理解,也让我有机会亲身观察联合国政策如何通过区域办公室在国家层面落地,并最终转化为符合当地国情的具体可行措施。这让我感慨,联合国并非是人们印象中“遥不可及”的机构,而是真真切切地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背后是无数人的智慧和集体努力促成了这种“息息相关”。以我国为例,街道办事处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实际上背后承载的是联合国总部的决策与指导,区域办公室的协同,再到各成员国国家办公室的执行,从上至下、层层推广到基层社区,指导并支持落实。最终,这些环环相扣的行动塑造并更新了个体的环保意识,使每个人在生活的点滴中践行环境保护。


04

小结

联合国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生活的多元可能性,这些都将长久地成为我人生的宝贵财富。


若让我将联合国的经历凝练为数个关键词,它们一定是“敬畏”、“感恩”、“钦佩”。我敬畏拥有如此庞大体系的联合国,深刻关切人类的共同未来,从总部、区域办公室、国家办公室制定并落实国际政策,切实为全球谋福祉。我感恩遇见了卓越而谦逊、循循善诱的前辈,以及优秀聪颖、志同道合的同辈。尤其感恩人权高专办实习时的挪威主管,她坚定地选择了我,告诉我“当我们的面试结束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When our interview ended, I know this is the person I want)。她让我有机会踏入广阔的国际舞台,探索国际关系和国际发展。我钦佩每一位令人敬重的前辈在漫漫人生长路上,始终保持坚韧,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放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轻言放弃,同时也始终保持对人、对事的温柔。


若问我这些经历给我最大的收获,我想,它是“Dream big and Keep resilience”。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不容易,而有机会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直坚持下去,更加难得。这一路走来,我愈发明确我对环境人权和环境民主的热忱。同时,我也感慨自己足够幸运,能够获得进入该领域的宝贵机会,与该议题领域内的专家共事、向其请教、与其探讨,并与抱有同样热忱的同侪一同进步。这些幸运,也让我更加确信踏实和坚韧的意义,唯有脚踏实地、持续付诸努力,待运气降临之时,方能接得住相应的运气。


图为团队赠送的

联合国人权宪章和Group Hug活动合照


图文:余   珍 2021级双硕士

排版:鄢颖娇 2024级双硕士

责任编辑:马安娜



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
发布中欧发展近况,推广中欧品牌活动,搭建线上资源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