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用辩证思维办好民生实事

文化   2024-10-23 19:02   内蒙古  
注:文章PDF打印版在文末
你最喜欢的《人民日报》金句

1.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

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用辩证思维办好民生实事


关键词:辩证;民生;副省级

……指出,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群众普遍需求的事,既有“关键小事”,也有“民生大事”,既有急事、难事,也有平常事、日常事。办好民生实事,需要以辩证思维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能真正把民生实事办出实效、高效和长效。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如果你已经做过一些申论真题试卷,你就会发现“辩证思维”是我们考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点。这是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需要我们以辩证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所谓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一种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笔试阶段如何考察呢?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大作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的这篇申论范文,正是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而且文章还与另一个重要考点“民生”有关,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范文,值得我们大家花时间好好学习、仔细琢磨,尤其是考副省级卷的同学要特别关注这篇文章。此外,我在申论大作文课的18个写作模块里也专门设计了一个“辩证统一”模块,已经购买了课程的同学可以再回头去看一看、背一背,进一步加深记忆和理解。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

先看第一段,中心论点段。这一段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有两个词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我在文中用下划线作了标注,就是“能够办成”和“可感可及”,这两个词在过去与民生相关的文章中并不常见,是2024年才陆续出现的,这些细微的变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通俗的讲,民生工作面广量大,任何一件小事乘以14亿多人口都是一项巨大挑战,有的事相对容易,有的事却十分困难,有的事当下就能办,有的事可能我们目前能力还不足,要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避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因此,“集中力量办好群众普遍需求、能够办成的民生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这句话对我们当下开展民生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家要牢牢记住。接下来,本段的第二句话将民生工作进一步具体化为大事、小事、急事、难事、平常事和日常事,这么多民生事要怎么才能办好呢?肯定是需要一定的方法论的。紧接着第三句就给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明确提出了要用好辩证思维,这就是办好民生事重要的方法论。整段三句话、三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也形成了一个精彩的开头段。】

把握“小切口”和“大效用”,把小事办细、大事办实。大小之辩,在于角度和立场。辩证大小,就是要习惯换位思考、善于以小见大,从日常琐碎、“鸡毛蒜皮”中感受百姓冷暖、体察施政得失;更是要不论大小,都能够坚持人民至上,树牢实的导向,始终不忘初心、实干笃行。/不因为事小而草率敷衍,以“办大事”的郑重,认真细致办好桩桩小事,让群众“少跑一趟”“少费一厘”,就能让群众多暖一分、多爱一点。一些事情涉及人多面广,比如群众广泛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更需要以“办小事”的精细扣紧群众诉求、找准发力部位,把实的要求贯穿工作谋划、推进、评判、优化的全过程,用好每一份力、每一笔钱,确保把实事办出实效。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二段,分论点一,把握“小切口”和“大效用”,把小事办细、大事办实。这个分论点段首句很多同学读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长,我之所以没有修改,主要是考虑我们同学们在使用时可以根据自己写作的实际情况拆分使用,比如,大家考试段首句可以直接写前半部分“把握‘小切口’和‘大效用’”,也可以只写后半部分“把小事办细、大事办实”,都是非常不错的分论点,这样既可以降低记忆难度,也可以丰富我们分论点的写作方式。

整段的论述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次,我在文中用“/”作了分隔。“/”之前,以“大小之辩,在于角度和立场”这句话为引领,主要论述了如何辩证的看待“大和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以小见大,也就是通过小的事情看到群众的大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无论大小,都要坚持同样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人民至上。在论述了如何看待“大和小”的关系之后,“/”后面的内容则主要论述了如何办好小事和大事,这一部分内容比较长,大家记忆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可以提炼概括为两点,第一点是要以“‘办大事’的郑重”办好小事,也就是强调重视小事,别敷衍,不以事小而不为;第二点就是以“‘办小事’的精细”办好大事,也就是大事不能囫囵吞枣,也要一步一步、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推进夯实。

整体上这一段的写作逻辑,我们就可以概括为“怎么看“和”怎么办”。这让我一下子回到2011年我刚刚通过考试进入省直机关工作时,单位发了一本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书,名字就叫《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中对于怎么保持物价稳定,解决分配不公,住房问题,就业难,看病难,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思考仍然深深影响着我,“怎么看”和“怎么办”的思维框架也一直扎根在我脑海中,事实上大家总是在追求新的热点,而思考的底层逻辑才是经久不衰的。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牢牢记住“怎么看”和“怎么办”,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答申论题、面试题,更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把握“当下改”和“长久立”,把缓事办快、急事办妥。缓急之间,体现的是党性,也是工作思路。“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各地创新推出的高效办事举措,贯彻了急群众所急的为民宗旨,也推动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事有轻重缓急,缓事不用急办,但仍需办好。必须时刻保持警醒,以“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到诉求及时回应、问题及时处置、事项及时办理。办急事,应以充分的预案安排为基础,以丰富的“工具箱”为支撑,在清晰判断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加快进度,确保事情既办得快又办得妥,让群众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二,把握“当下改”和“长久立”,把缓事办快、急事办妥。上一段我们讨论“大和小”,这一段就接着讨论“快和慢”。平时,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说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并且把它当作一种工作方法或者工作思路。但是这一段用“缓急之间,体现的是党性,也是工作思路”这句话,一下子就把这个问题的高度提起来了,告诉我们这不仅是工作思路,更体现了党性。文章紧接着给我们举了例子,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这些具体的创新举措,从党性原则上来讲是“贯彻了急群众所急的为民宗旨”,从工作层面来讲是“推动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到这里,这两句话其实就是在论述“缓急”这对矛盾“是什么”。

接下来本段第二个层次,这里我用“/”作了分隔,就是在“/”之后的内容,那这里重点就是在论述“怎么办”,也就是如何处理好缓和急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很多,记得起来并容易,我给大家提炼概括一下,就是:对于不着急的事,要坚持“缓事不用急办,但仍需办好”,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于着急的事,则要“既办得快又办得妥”,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要有预案、有“工具箱’,有清晰的判断。记住这个思路,真正到了考场上再根据我们自己的储备以及给定材料里的素材去扩写,就能达到很好的写作效果。】

把握“为之则易”和“不为则难”,把难事办成、易事办精。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无论难易都需坚持长期主义,办易事能持之以恒,避免易转化为难;解难事则久久为功,促进难转化为易。/当前,群众诉求不断多元化,一些民生问题千头万绪、盘根错节。面对难题,应秉持“钉钉子”精神,创新思路,充分挖掘资源,统筹各方力量,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步步把难事办成,惠及广大群众。当然,基层的事更多是一件件简单而平凡的事。简单的事也有难的一面,还有变难的风险。做简单的事同样需要谨慎,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甘于平凡而安得下心,专心致志而精益求精,把简单的事办出好口碑,让群众收获可感可及的幸福。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三,把握“为之则易”和“不为则难”,把难事办成、易事办精。这一段如果说我们只记一句话,我建议大家记住文中划线的句子,“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是一个设问句,将难事、易事都统一落脚到“行动”上,符合我们当下工作的总体要求,作为一句古文,既是一个万用的观点,也是极漂亮的论据。接着文章论述了难事易事之间的关系,如果易事不能持之以恒,就可能变成难事;而难事只要坚持去做,则可能变成易事,所以无论难易,归根到底是要坚持不懈的行动。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文中又分别作了论述,我都用下划线作了标注,一个是“面对难题”怎么办,另一个是“做简单的事”怎么办。在这两个层次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表述,比如:“钉钉子”精神、创新思路、挖掘资源、统筹各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甘于平凡、安得下心、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等等,这些词不仅可以用在今天这篇文章中,也可以用到民生、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建、党员干部、科技创新等很多主题当中,无论上述任何一个主题,只要是涉及到“抓落实”相关的段落都可以用到这些表述,大家可以重点记忆背诵。】

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诚心诚意为民解忧,尽心尽力为民谋福,用辩证思维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处理好大与小、缓与急、难与易的关系,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解析:第五段,结尾点题。这段一开始就用了一个金句,很适合用在民生相关主题中,放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是很好的亮点。阅读面比较广的同学,可能会发现有些文章中会将这句话写成是: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这样写是没错的,但是要注意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我们已经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也就是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以,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强调“强国梦、中国梦”。但是,如果我们想从历史的视角上强调过去我们走过的路、取得的成绩,那么也完全可以写“在实现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的路上……”大家可以从现在进行时和过去完成时的角度去理解这两种表述。最后,我对原文结尾做了一点修改,就是将“大与小、缓与急、难与易的关系”增加了进去,主要是考虑在文章结尾处呼应三个分论点,使文章的整体性更强,这种写作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同学们避免跑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与人民日报原文对照,体会其中的差异、加深对这种写作方法的理解和体会。】


【注】

本文选自《人民论坛网》20241017日,《用辩证思维办好民生实事》,按照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全文共计1116字)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申论·面试】系列课程




扫描添加老师微信
扫描下载文章PDF打印版


隔壁班学习园地
“公考隔壁班王老师”唯一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