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2018年香港交易所进行上市改革,推出了第18A章上市规则,首次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自此香港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企业首选上市地。随着五年发展,香港生物科技板块越来越成熟,带动整个医疗健康生态圈向积极方向稳步发展。
目前为止,已有6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成功完成香港交易所IPO,融资近1200亿港元,其中12家公司已经成功"毕业",摘掉了股票名称里面的"B"标记。
这对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预示着港股市场对生物科技公司的"培育作用"显现,推动整个生物科技生态圈走向成熟。
"B"标记是究竟什么意思,摘"B"和不摘"B"的生物科技公司又有什么分别?这期的港股知多少,来给大家做一些科普。
香港交易所在推出第18A章节的同时,为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通过第18A章节在香港主板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股票名称结尾都会加上"B"字做标识,表示它们还未取得营业收入。当第18A章节公司提出申请,证明其满足了香港交易所《上市规则》第8.05章节的要求—盈利测试,或市值/收益/现金流测试、或市值/收益测试,就可"摘B",即移除B标记,顺利"毕业"。
比如,在"盈利"测试项下,需要满足最近一年股东应占盈利不低于3500万港元,及其前两年累计股东应占盈利不低于4500万港元;在"市值/收益测试"项目下,需要满足市值至少40亿港元,且经审计的最近一个财务年度的收益不低于为5亿港元;在"市值/收益/现金流测试"项目下, 需要满足市值不少于20亿港元,最近一个财务年度收入至少为5亿港元,且前三个财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正现金流总额不少于1亿港元。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之一外,经营不少于三个财务年度。
五年来,上市的"18A"中已有博安生物、3D Medicines、诺辉健康、荣昌生物、再鼎医药、康方生物、诺诚健华、复宏汉霖、康希诺、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百济神州12家企业已成功摘去"B"标识。完成时间在公司上市后3至38个月。
从细分赛道来看,61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分布于制药、医疗器械、CXO等;已摘B的12家企业大多数为制药类公司、创新药企。
对于公司来说,移除"B"标记,也被认为是对公司商业化能力及市场表现的重要认可。如果企业成功"摘B",更能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公司在融资渠道的拓宽、流动性方面都会有所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摘B"能够直观反映出企业主营业务取得积极进展,经营状况逐步改善,但并不等同于企业已经实现账面的盈利。对于许多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来说,他们在研发管线的布局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尽管在业务运营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这就像是一颗种子,虽然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但仍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时间来成长。
放眼未来,生物科技方兴未艾,新一代的生物科技公司正带着前沿技术向更广阔的研发领域迈进。香港交易所将继续以创新的制度和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创造沃土,支持生物科技行业的发展,连接资本与机遇,连接现在与未来。
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2023精彩回顾
年度盛事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2023已于9月5日顺利举行。欢迎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活动回放。
港股通
微信号:gangjiaosuo
一站式港股通资讯服务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