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学院蒋胜韬团队CEJ|生物电驱动硫化铁阳极原位产生硫酸根自由基 强化盐酸环丙沙星的去除:性能和机理

文摘   2024-11-28 09:10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文章信息

「READING」

生物电驱动硫化铁阳极原位产生硫酸根自由基

强化盐酸环丙沙星的去除:性能和机理


2024年11月,《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影响因子13.3)在线发表了台州学院蒋胜韬团队在抗生素废水净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台州学院蒋胜韬副教授,通讯作者为台州学院刘浩阳博士。



研究背景与思路

「READING」


盐酸环丙沙星(CIP•HCl•H2O)是一种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因其广谱抗菌活性和显著杀菌作用而广泛应用于医药、畜牧业和农业等各个领域。然而,CIP•HCl•H2O的排放因其稳定的化学结构、高生态毒性、较差的生物降解性和抗生素耐药性诱导而对人类和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危害。目前,基于电的高级氧化过程(AOPs)在降解抗生素方面很有前景。

电基AOPs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具有催化活性好、通用性高、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点。然而,电基AOPs也存在一些问题:(1)需要额外的电力消耗,使其在处理抗生素废水方面经济效率低下;(2)适应的pH范围很窄,通常小于4;(3)需要额外的前体(过氧化氢和过硫酸盐),导致运营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增加。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化学系统,该系统由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和电解池组成。在MFC中,台州本地面条加工废水被选为唯一底物用于发电,产生的峰值生物电被供应给电解池;在电解池中,设计了一种硫化ZVI改性泡沫镍(S-ZVI@Ni)阳极用于原位硫酸盐活化产生硫酸根自由基,在自由基的作用下实现CIP•HCl•H2O的去除。根据各阳极组分的贡献、阳极稳定性检查、反应物种识别、降解途径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阐明了CIP•HCl•H2O的增强机制。整个过程利用面条加工废水和抗生素废水中的硫酸盐成分实现了CIP•HCl•H2O的降解,为该类废水的“以废治废”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阳极制备示意图




要点1


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

 

采用工作容积为60 mL的双室电化学电池作为MFC(图1)。碳毡和铂片分别用作阳极和阴极。将含有淀粉及其代谢物(有机酸)的面条加工废水用矿物介质(MM)稀释并加入阳极室。使用50 mM K3[Fe(CN)6]溶液作为阴极液体。好氧活性污泥作为微生物的来源,用于接种MFC中的阳极。同时,使用外部电阻器(1000Ω)连接阳极和阴极,并使用数字记录器监测输出电压。

所有CIP•HCl•H2O降解试验均在室温(25℃-30℃,图1)下在单室电解池中进行,工作体积为200 mL。所制备的电极和石墨片分别用作阳极和阴极。通过将CIP•HCl•H2O(浓度范围5-50mg L-1)和Na2SO4(0-5g L-1)溶解在去离子水中来模拟CIP•HCl•H2O废水。面条加工废水产生的峰值生物电被用于驱动电解池中CIP•HCl•H2O废水的阳极处理,而没有电力供应的CIP•HCl•H2O废水处理被视为对照试验。




要点2

图2. MFC中不同初始TOC浓度下(A)TOC浓度和(B)输出电压的时间过程。影响因素的影响,包括(C)S-ZVI@Ni阳极的铁含量,(D)pH值,(E)Na2SO4浓度,以及(F)初始CIP•HCl•H2O浓度

 

如图2A和2B所示,当初始TOC浓度为393mg L-1时,MFC获得了持续33小时的~0.5V峰值电压和去除76%的面条加工废水TOC,可以满足电解池的供电需求;在广泛的影响因素范围内(铁含量7.5-20.3 mg cm-2、pH 3-8、Na2SO4浓度3-5 g L-1和CIP•HCl•H2O浓度5-50 mg L-1),S-ZVI@Ni阳极对CIP•HCl•H2O的去除效率可达80%以上,甚至最高可达93%。这表明其具有在复杂工程环境中应用的潜力。




要点3







图3. ZVI@Ni阳极在循环1中(A1)Fe 2p和循环8中(A2)Fe 2p的XPS光谱。S-ZVI@Ni阳极在循环1中(B1)Fe 2p(C1)S 2p和循环8中(B2)Fe 2p和(C2)S 2p的XPS光谱。

 

Fe 2p光谱表明ZVI@Ni以及S-ZVI@Ni阳极主要由FeO、Fe2+和Fe3+组成,其中Fe2+(约60%)是主要物种(图3A1和3B1)。FETEM结果(见原文补充材料)表明,Fe2+在ZVI@Ni阳极来源于Fe3O4,与文献中报道的ZVI结果一致。然而,Fe2+在S-ZVI@Ni阳极与S物种有关,S 2p光谱表明S-ZVI@Ni阳极主要由S2-、S22-和SO42-组成,SO42-是主要的物种(图3C1)。Fe和S物种的结果,表明S-ZVI@Ni阳极已硫化成功。循环8次后,Fe2+在S-ZVI@Ni阳极几乎保持不变,从最初的58.7%略微下降到57.1%(图3B1和3B2)。S-ZVI@Ni阳极的S22−比例下降,S2−比例上升(图3C1和3C2)可归因于S22−和S2−之间的化学转化,这为S2−提供了将Fe3+连续还原为Fe2+的机会,从而保持了Fe2+含量的稳定性。同样,观察到有效的Fe2+/Fe3+循环可以延长铁基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保持其在催化过硫酸盐产生反应性物种方面的优异性能。然而,Fe2+在ZVI@Ni阳极从初始值60.7%显著降低到第8次循环结束时的35.6%(图3A1和3A2),这可归因于参与自由基生成的Fe2+的持续消耗。这是ZVI@Ni阳极对CIP•HCl•H2O的去除性能迅速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要点4







图4. (A)有无生物电源下合成阳极的CIP•HCl•H2O去除性能和(B)TOC去除性能的比较。(C)生物电供应下合成阳极的CIP•HCl•H2O去除和TOC去除的稳定性。(D)每个循环结束时合成阳极的铁损失。

 

使用泡沫镍、ZVI@Ni以及S-ZVI@Ni作为阳极,在0.5V生物电的供应下,在2小时内分别获得了19%、72%和87%的平均CIP•HCl•H2O去除效率(图4A)。TOC的去除与CIP•HCl•H2O的去除呈现出一致的趋势,ZVI@Ni以及S-ZVI@Ni阳极在0.5V生物电的供应下,TOC去除效率分别达到68%和80%(图4B)。如图4C所示,在前三个2小时循环中ZVI@Ni以及S-ZVI@Ni阳极分别在69%-72%和85%-87%的范围内。然而,从循环4开始,两个阳极之间的CIP•HCl•H2O RE差异逐渐增大。在第8次循环中S-ZVI@Ni阳极达到81%ZVI@Ni阳极急剧下降到35%。同样,两种阳极之间TOC去除的差异趋势与其CIP•HCl•H2O去除性能一致。这些结果表明S-ZVI@Ni阳极相对于CIP•HCl•H2O的去除和矿化明显高于ZVI@Ni阳极。此外,在单次循环结束时,S-ZVI@Ni阳极电解液中的平均铁和镍含量分别低于9.6 mg L-1和0.6 mg L-1,远低于ZVI@Ni阳极的值(图4D)。这可能是由于泡沫镍表面形成硫化物,这减少了铁、镍的浸出,并大大降低了铁的释放风险。

 



要点5





图5. 使用DMPO的ESR自旋捕获光谱检测来自不同阳极的和,包括循环1的(A)泡沫镍,(B)ZVI@Ni以及(C)S-ZVI@Ni,循环8的(D)ZVI@Ni以及(E)S-ZVI@Ni。(F)不同淬灭剂对CIP•HCl•H2O去除的影响。

 

在第1个循环中,弱的和信号来自泡沫镍阳极,强的和信号来自ZVI@Ni以及S-ZVI@Ni阳极(图5A-5C),表明铁基材料高度参与了这两种自由基的产生。此外,在循环8中ZVI@Ni阳极的自由基明显减弱,而S-ZVI@Ni阳极的自由基信号仍然较强(图5D-5E),这归因于两个阳极之间的铁损失和Fe2+比例的差异(图3-5)。然而,和的信号强度同步变化,因此很难区分它们对CIP•HCl•H2O去除的贡献。因此,进行了自由基淬灭试验,以进一步确认这两种自由基的功能。对苯醌(PBQ)和叔丁醇(TBA)分别作为·O2− 和·OH的淬灭剂,甲醇作为和的淬灭剂。添加对苯醌(PBQ)后,S-ZVI@Ni阳极几乎不受影响,其CIP•HCl•H2O去除效率从86.5%略微降低到83.7%(图5F)。此外,添加叔丁醇(TBA)后,S-ZVI@Ni阳极的CIP•HCl•H2O去除效率降低到63.1%(图5F)。相比之下,随着甲醇的加入,S-ZVI@Ni阳极的CIP•HCl•H2O去除效率急剧下降到23.6%(图5F)。综上可得,和是CIP•HCl•H2O降解过程中的活性物种,是关键活性物种。




要点6

图6. CIP•HCl•H2O在电解池中的潜在降解途径

 

结合中间产物鉴定结果和文献,提出了CIP•HCl•H2O的两种潜在降解途径,如图6所示。首先,CIP•HCl•H2O被转化为CIP。在途径Ⅰ中,C=C键被-OH取代形成P1,随后发生开环反应产生P2,P2在自由基的攻击下进一步氧化形成P3。随后,苯环被破坏形成P4,随后P4被氧化分解为P5和P6。在途径II中,哌嗪环被自由基氧化产生二醛衍生物(P7),然后-CHO脱落产生两种异构体(P8和P9)。P8和P9分别被氧化以形成P10和P11。随后,烷基胺中间体分解为P12。最后,所有大分子中间体都分解成一些有机酸,并进一步矿化成无害的产物(H2O和CO2)。根据大分子中间体的检测结果,ZVI@Ni阳极降解CIP•HCl•H2O的过程包括路径1和2,而S-ZVI@Ni阳极降解CIP•HCl•H2O的过程仅包括途径2。




要点7




图7.(A)DFT模拟过硫酸盐的吸附和分解,以及不同铁物种表面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和解吸。(B)S-ZVI@Ni阳极上CIP•HCl•H2O的反应机理示意图。

 

为了进一步揭示铁物种在CIP•HCl•H2O降解中的作用,进行了DFT计算,以获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结果如图7A所示。共涉及四个平台和三个阶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表示游离过硫酸盐(平台1)被吸附到铁物种表面(平台2)。FeSO4表面上的平台2和平台1之间的能量差为最大负值,表明在此阶段FeSO4表面的过硫酸盐吸附是最放热和最强的。在第一阶段,除FeSO4和Fe2O3之外的其他铁物种的能量差值之间存在微小差异,表明这些铁物种之间的过硫酸盐吸附能力存在微小差异。第二阶段代表了铁物种表面吸附的过硫酸盐(平台2)的分解和硫酸根(平台3)的产生。与其他铁物种表面上的能量差相比,FeS表面上的平台3和平台2之间的能量差明显为负,表明FeS表面释放的热量最高,过硫酸盐分解最容易。在第二阶段,FeS2表面的能量差几乎为零,这意味着FeS2表面上的过硫酸盐难以分解。相比之下,在第二阶段,Fe2O3表面的能量差为正,这意味着过硫酸盐不会在其表面分解。第三阶段表示吸附的硫酸根(平台3)从铁物种表面解吸,转化为自由硫酸根(平台4);在FeS、FeS2和Fe3O4的表面上获得了平台4和平台3之间的小能量差,表明硫酸盐自由基从这些表面的解吸是直接的。FeS在第二阶段表现出显著的优势,这意味着FeS在硫酸根的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CIP•HCl•H2O的去除。此外,根据DFT计算,过硫酸盐在与ZVI表面接触后立即分解(不能形成能量梯形图),这表明从理论上讲,ZVI比FeS具有更强的分解过硫酸盐的催化能力。然而,ZVI表面被各种铁物种包裹,特别是Fe2O3,因此表面容易被氧化和钝化,给ZVI参与反应带来了困难。




全文小结



众所周知,抗生素废水中已经含有硫酸盐。如何有效利用抗生素废水中的硫酸盐作为自由基来源,是一种有前景的策略。在此,硫化铁物种-泡沫镍(即S-ZVI@Ni)阳极被开发并用于电解池。在0.5V-生物电压、3-8 pH和7.5-20.3 mg cm-2 Fe含量的条件下,CIP•HCl•H2O阳极的去除效率达到80%以上,甚至最高可达93%。此外S-ZVI@Ni阳极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在8个循环内CIP•HCl•H2O RE超过81%,明显优于ZVI@Ni阳极(循环8时为35%)。在CIP•HCl•H2O的降解过程中,硫酸盐产生过硫酸盐,然后分解为关键活性物种—。ZVI@Ni阳极的CIP•HCl•H2O去除比S-ZVI@Ni阳极低,这可能是因为使用ZVI@Ni阳极时,CIP•HCl•H2O转化为有机酸的过程往往滞后于使用S-ZVI@Ni阳极时的过程。DFT计算结果表明,在本研究中的铁物种中,FeS对过硫酸盐分解的催化能力仅次于ZVI;然而,ZVI的实际性能不佳可能归因于其表面氧化和钝化。这项工作为抗生素废水处理的可持续规模应用提供了重要见解。


致谢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

「READING」

第一作者

 

蒋胜韬,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环评工程师,二级建造师。目前担任台州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负责人,曾任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入选台州市21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主要从事三废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领域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10余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6)、中国发明协会创新奖二等奖(1/6)、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13)、 浙江省环境保护技术奖三等奖(1/6)、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6 )等奖项。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和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ESI高被引3篇和热点论文1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废水处理技术方面的发明专利10项。同时为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工业水处理专家库成员、浙江省剿灭劣V类水督导组成员、浙江省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库专家。


通讯作者


刘浩阳,男,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机废气、废水的高级氧化、生物电化学净化及资源化领域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横向项目多项。获中国发明协会2024年度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2/6),指导学生参与省级、校级科技竞赛并获奖多次。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ioresource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ESI高被引和热点论文1篇)。


文献信息

「READING」


Shengtao Jiang, Jie Fang, Haoyang Liu*, Xiyang Tang, Huayue Zhu, Enming Zong, Yutong Cai, Zhiting Zhao, Jianbo Guo, Yanbiao Liu, Bioelectricity-driven, sulfurized Fe species anode in situ generate sulfateradicals from sulfates in antibiotic wastewater for enhanced ciprofloxacinhydrochloride 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24, 502, 15774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7745

联系邮箱:jst80@126.com;lhy1995@tzc.edu.cn

END


MOFs帮助环境
推送MOFs基环境功能材料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的研究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