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闲云野鹤蒋长华
2024年11月23日上午9时30分,大罗山户外的54名户外爱好者到达天台县南屏乡前杨村。下车后,我们的糊涂大哥和生活兄弟依然是拍集体照和视频,这已是大罗山户外的经典动作,为的是记录运动期间的点点滴滴,以飨读者或未能参加此次活动的队友。北有香山红叶,南有南黄古道。这里所说的南黄古道,其环线的一个起点就在前杨村(天台人称南黄古道,而临海人称黄南古道)。位于浙江省临海市与天台县两地交界,从天台南屏乡前杨村开始,到临海黄坦大泛村结束,长约12公里。古道始建于北宋初年,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它曾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见证了浙东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乾隆皇帝曾下令官员绘制“天台八景图”,其中就有南黄古道的身影,那时候是叫“南山秋色”。而我们今天所走的路线与上面的描述不同。我们的路线为:前杨村出发--护龙寺(左上顺时针方向)--泗洲堂--观音殿--外庵(济公殿)--望海尖--黄坦梯田--观音殿(右转后再次爬升翻越)清风叠影(天台与临海交界)--云叠瀑布群--护龙寺--前杨村。这也同今年”环浙步道“南黄古道挑战赛的步道一致。古色古香的前杨村口,承袭至今的地摊经济火热来袭,商贾的吆喊声此起彼伏,路旁一颗神奇的香樟树,让游客驻足欣赏。只见古樟树龄近千年,高38米,树冠垂直面积40余平方米。主干粗4人合围,远望是大象,近看为雄鹰,形态酷真,栩栩如生。故称“神树”,俗称“老鹰樟”。天台南屏乡前杨村,是一个拥有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一个经历了时代变迁最终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得以留存下来的古村落,而就是这条南黄古道,养活了前杨村千余年。村中大多数人姓杨,据杨氏宗谱记载,这里是中国第一廉吏、东汉名臣、“关西孔孟”杨震的后代。村里有个文化礼堂——四知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谓之“四知”也,其就是是为纪念杨震而建。游人在游览古道之前,多会至祠堂瞻仰拜谒,以表达对这位清正廉洁的古代名臣的敬仰!穿巷而过的前方是打造一新的儿童乐园。正是江南锦绣时,满目繁花似锦簇。那缤纷的落英,恰似时光的流转,轻轻洒落,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层层涟漪。“漫漫人生路,犹如古道坚。一步一回头,山高流水下。” 古道入口,有一座庄严的黄色护龙寺,寺前有一座荒草遮顶的低矮石墙亭子。想象着北宋初年时期它的雏形,那时候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穿梭往来,踏出了最初的痕迹,然后兴于宋、盛于明清,贯穿着浙东部纵向行走的这条路线,承载了多少的兵马喧嚣,又见证了多少的人间悲欢。特别是那那供行人歇息的简朴石亭子、挑夫在路石上留下的斑斑杖痕、马帮在道旁踏出的蜿蜒小径、先人砌就的零星田块和手植的古树,这些都让人追寻千年的历史轨迹,浮想联翩,仿佛那哒哒的马蹄声仍在耳畔回响。步入古道,见有古木群,扫描天台人民政府二维码简介:面积0.5公顷,平均树高17米,平均胸围176厘米,平均树龄128年,平均冠幅11米,其中最大树高28米,最大胸围334厘米,最大冠幅19米,最大树龄160年,有马尾松74株,枫香44株,樟树12株。那无边的古木,犹如岁月的画笔,在初冬的寒风中轻轻挥洒,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轻轻飘落,似是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古老的树群,伴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而来,无休无止,仿佛要将这世间的沧桑巨变都纳入其中。吴承恩在《枫叶满山红》中写到”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江南的时序,好像近几年来都有推迟的迹象。遥想我们在孩提时,这样的季节已经是层林浸染,满山红遍。可此时南黄古道上的红枫,竟然忘记了季节,忘记了轮回,还是绿油油的,青翠欲滴。所以队友们直叹”反季节啦“,但大家还是不灰心,总是”挖空心思“在片片枫叶中去寻找那褪色的枝叶,有的甚至在灌木丛中找出那么一二株的类似的树叶,摄入镜头。偶尔低头,在南黄古道上还是发现不少地段有灰色的枫叶,那铺满古道的枫叶不知是往年留下的还是早些时候被风刮落的,或是今年的这些枫叶没变红就飘零,不少队友也在推演、议论?远望古道入九天,近看小溪流跟前;不见浮云遮艳阳,却有美景隐山间。近四公里的古道,虽说不是很陡,但海拔却也上升了400来米,而且是一路飙升,虽然说沿途建有避暑和歇脚的石头亭子,但却不曾有过哪怕一小段的平坦,这在这艳阳高照的山间还是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强健的体魄。虽然队友们是奔着赏红枫而来,而未见红枫,这却不妨碍队友们捕捉美的存在,茅草丛中、溪流水边、观景台上、青石步梯沿,都留下他(她)们靓丽的风姿,可也累了、腻了、乐了生活兄弟,以至于与前方队伍拉开了诺大的距离。”撞南屏晚钟,接一生情缘“。约一个小时直线上升,第一梯队终于到达外庵寺,这是南黄古道天台段的终点。说起外庵寺,大家可能不大清楚,但”南屏晚钟“,无论是歌曲还是西湖十景的净慈寺的钟声,就会马上想起那”南屏晚钟“。南屏晚钟就在南黄古道的外庵寺里。该寺始建于宋朝,供奉的是济公活佛。寺内原有一口古钟,毁于“文革”。现在的这口“南屏晚钟”,系后人重铸,原物据说流落在日本。传说济公7岁时,在外庵寺外吟了一首诗:“外庵清净地,翠屏广慈心。独看枫叶落,晚钟醒凡尘。”诗中嵌“净慈”二字。后来,济公在杭州净慈寺圆寂,所以,净慈寺的“南屏晚钟”广为人知。古人诗云:翠屏高悬迎九龙,龙腾望海云雾中。仙山佛国摩崖在,幸福波连第一松。站在外庵东侧眺望,便是南黄古道最高峰“望海尖”,海拔800多米,据说望海尖有天然造型“石头和尚”,正面看酷似弥勒佛,左看如和尚,右看像道士,默默地注视着古道上的来者和善男信女。从外庵往东约40分钟,即可到达望海尖。站在山顶,东眺东海,西枕大雷,北对华顶,南倚括苍,九龙环拱,层峦叠翠,气象万千。但据今天的线路安排,我们没有前往。继续下山进入临海境内,南黄古道上原始古朴的石板路、石拱桥、石路廊已经湮没不见,只有二三公里缓缓下降的黄土路,所谓的“蓝湖”也已经找不到。约半个小时,站在前方的山崖俯视山下黄坦大泛村:土地平旷,房舍俨然,和谐安宁,物阜民丰;公路像金色的腰带,四通八达,蜿蜒弯曲,像顽皮的孩子在捉迷藏,不时露出一点点踪影,不时又淹没于群山深林;梯田层层叠叠,形状和线条优美,景色如诗如画,梯田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中的独特魅力,不仅是自然美景的展示,也是农耕文化和历史的载体,更是农耕文明主体的无上的智慧和勇毅。繁华落尽处,亦正是红尘超脱时。继续下山,村头上方从长满茅草的梯田处右转,前方山间层层红叶林初露妆容,在初冬的寒风中犹如燃烧的火球,在山上的阳光下闪闪发光,那轻盈的舞姿,仿佛在诉说着不属于这个季节的故事。山下观音庙中,香烟缭绕,红烛高照。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贯天上人间!
这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古道。路边插有历代诗人的名篇佳作。明杨慎曾写到“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殃针绿。”古道从观音庙处重续前缘,继之,我们又开始攀升,路边层层梯田已然被荒草和古树所淹没,须知这曾是南黄古道上一处著名的景点,叫梯海景苑。顺着石块铺设的山间小路,边走边俯瞰四周的梯田,你不能不感叹这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只见层层梯田拾级而上,弯弯曲曲,巧夺天工;层层梯田顺势而造,坡面垂直平滑,一丝不苟;梯田与梯田首尾相接,层层依偎,高低错落,向远处延申,宛如梯海;一块块梯田,就像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奏出一曲美丽动听的田园牧歌。这是一条充满智慧和禅意的古道。在上山不远的溪水边有一个叫和尚坑的地方,雕塑着一座济公的铜像。相传天台山有位方丈来大泛村传经修道,在溪坑边修建了庙宇,庙里有和尚九十九人,但吃饭都有一百人,小和尚把此事告诉了方丈,方丈通过暗访跟踪,终于明白原来是济公云游至此,与一众沙弥嬉闹,每次和大家一起用斋饭,用完斋饭就走到和尚坑,默默在山上静心悟道,如此往复。这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道。上行约百米,路左一块巨石如龙头凸出,龙头下建有平台,内塑一位老太婆。传说几百年前的大泛村有一位余姓太姑婆出嫁给南山一位富豪。这富豪行善积德,出钱为大家重修老古道方便大家的出行。却不想富豪的估计不足工程修到一半便没了钱了。这时候心灵手巧的余姑婆出来了,她组织家中男女老少纺线织布,攒钱继续修古道。不曾料到事情未完,余姑婆却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在余姑婆下葬的那一天,村民们纷纷相送,在她墓前放声大哭。这时候墓门忽然开启飞出了一只金丝鸟,“叽叽喳喳”的飞进她家的作坊里。村民们纷纷赶过去看,纺车变成了金纺车,里面不断纺出金色的丝线来。困扰着大伙的黄南古道的重修问题一下子全解决了。事情虽已过去了几百年,据说现在仍然有行人在黎明时行至坐岩地会听到金丝鸟的叫声和金纺车的转动声。不经意间,我们爬升了海拔200余米,下午一点钟到了清风叠影,即天台和临海交界的山垭口,故此,也有人称此处为界岭头,即临海和天台分界的山岭顶部。从垭口处下山约半个小时就到达龙潭瀑布群,因时属初冬,系枯水期,故我们匆匆走出大山,回到停车场。谁人敢漫言,此道不起眼?那发亮的石板路,它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怀。它见证了岁月的更迭,承载了无数的故事,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在这“浙东诗路”之处,我们寻找着那份属于自己的诗意与远方,感受着前人诗歌中的沉郁顿挫,让心灵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洗礼与升华。
相关阅读:这条红枫古道与北京香山齐名,其醉美秋色曾被乾隆皇帝下令绘制成图!是时候走起了!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