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串起了许多国人的共同记忆和家国情深。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岁月当口,红网用镜头翻阅湖南14市州的人民路,推出专题影像深度报道《人民路上原住民》,讲述人民路上“小家”“小我”故事,折射共和国“发展为人民”的大情怀、大时代。
点击上图进入专题页面
吉首市人民路,全长12公里,由人民北路、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组成,从南到北横穿整个市区,是吉首市当之无愧的主干道。人民路的建造历史就是半部吉首市当代发展史,人民路与团结路交叉口是湘西州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政府机关、医院、学校、商场、娱乐场所等重要地标都在这里。
1926年出生的赵民忠,喝水爱喝“百岁山”,因为他马上也要一百岁了。天台花园是赵老的宝藏地,卧室里找不到他的话,上到花园里来准行。这里风景好,视野也好,人民路就在楼下。赵老指着大马路回忆,“以前是一条人民路贯穿全市,公交车喇叭一响,全市人民都听得到。”从日出到日落,人民路上车水马龙,像是一幅流动的水墨画。赵老想做画画的人,殊不知,其实他已是画中人。养花也养人,从地瘠民贫到步入小康,如赵老这般勤劳质朴的湘西人民蹚出了一条与时代一起追风的路。可算苦尽甘来了,吃不饱饭的日子过去了,赵老的晚年生活越过越好。早已不用种地了,但农民总对泥土情有独钟,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与花草、与家乡、与时代的百年情意。
吉首市地处武陵山深处,坐落在狭长的山谷地带。沿着山势走向,人民路从南至北,呈一条直线延伸。赵老说,不变的是,如今的人民路依然是吉首最为繁忙的城市主干道。变化的是,老人民广场旧址已成为现在的商业中心,而位于乾州新区的人民广场,成为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他所居住的人民中路沿线乾城片区已经融入了吉首市区,并且再次成为了吉首市的政治经济中心。花开花落间,他的花园从老宅搬到了新楼,从苗圃搬上了天台。还记得那年,赵老见到不少新建筑上刻上“庆祝建州三十周年,1987”字样,他忆起1957年改成了州,认定了土家族,正式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年他31岁。赵老对家乡有许多深邃的思考。湘西的州府叫吉首,这是以少数民族语言冠名的地名,既保留了原有的“几所”称呼,又尊重了当地苗语直译,还可理解为祥和之意,实属难得。
赵老爱花、种花、养花,一辈子都在与花打交道。祖祖辈辈农民出身的他,60岁前在生产队务农,青年时就喜欢种些草本花。他经历了旧社会的痛苦,吃苦是家常便饭。从小住着破屋,每逢下雨就满屋漏。11岁时就要帮着养育3岁的弟弟,日夜干农活。15岁时为地主资本家挑货,经常外出赶场,压弯了腰。苦尽甘来,老爷子总说,他命运的转变要感谢赶上了好时代。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乾城后,肃清匪患,恢复生产,在艰苦创业中发展城镇建设,吉首发展成县级市。1952至1981年,随着地、州、县党政军机关和文教卫体、商贸、工业等企事业单位的设立、拓展,吉首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拆迁拉通了人民北路,奠定了市政道路基础。道路一宽,心里亮堂。1981年,赵老一家勤劳致富,被吉首市政府评为万元户家庭。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湘西走出了“山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2018年末,湘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6.54%,比2011年提高10.47%。赵老所在的穷乡僻壤在新规划下“摇身一变”,就在大马路边,空旷的一片片农田菜地成为充满烟火气的住宅区,大伙都夸一家人“会押宝”。
7岁失去母亲,9岁学做农活,赵老曾以为,“吃饱饭”已是了不得的事,但现在的生活已能“开满花”。阳光洒落,浇水、修剪、松土,赵老每个动作都慢而精。他最爱各式各样的兰花,精雕细琢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而湘西有一座人尽皆知的“桃花源”——十八洞村。中国的精准脱贫故事,要从这里说起。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村逐渐蜕变,已成为观察中国乡村“千年跨越”的窗口。十年来,这阵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风,从古老苗寨吹遍神州大地。2020年,湘西州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普查,实现8县市全部脱贫摘帽,111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5.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42元,是1978年的83倍。沃置富土,横扫穷根。透过赵老这扇窗,不难窥见新湘西的关键词是红色、生态、文化、开放、幸福,宜居宜业宜游宜养,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多民族团结、融合、聚居,邻里乡亲友好互助,赵老如今有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他只有一个独生女,在那个年代并不常见。母亲离世后,74岁的女儿赵琼玉与丈夫悉心照料老爷子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赵老年轻时勤勤恳恳干活,老了也闲不下来,总有使不完的劲。哪怕一家人都担心着他的身体,但赵老每天都会提起两桶水锻炼,不输当年种地浇花的劲儿。“不累,我力气大着呢。”女儿女婿是最捧场的观众,总是给他点赞。随着家乡发展,赵琼玉将老宅修缮成为了一座民宿,长租给有需要的住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离乾州古城近,因而生意不错。前来采风的游客、回乡的大学生、团聚的一家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她的租户群里,而她就像家人一样照顾着大家,被亲切地唤作“赵姨”。天台一侧种了15年的海棠花,好不容易结了12个金灿灿的海棠果。赵老怕砸到路边影响路人,只保留了房内的5个,恰如海棠果的花语是“珍惜”。
谈起自己的名字“赵民忠”,赵老说很好记。他指了指家附近的湘西州民族中学,那是当地百姓熟知的“州民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湘西州文化教育落后,教育体系层次单一。1958年,湘西州最高学府——吉首大学建立,位于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这也意味着,民族教育事业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赵老没有上过学,但他爱读书。通过多年自学,现在可以读书看报。他对人民南路与燕子岩路交叉的十字路口印象颇深,那是湘西州图书馆所处的位置。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推动湘西城镇居民素质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18年末,全州共有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0个文化馆和6座体育馆,为“边城”城镇化注入灵魂。
乾州古城位于吉首市人民南路东门巷1号,虽离赵老的住处不远,但他已几年没来过了。因腿脚不便,住在楼梯房五楼的他很少出门。头戴草帽、手拿蒲扇,赵老总盼着出门转转,瞅瞅现在如何卖花。“走你们自己的咯,我不要人扶。”女儿怕爬楼费力想扶着他,而赵老坚持自己摸着栏杆上下楼。漫步在古城的石板路上,赵老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回到了他拖着板车走街串巷卖花的那个年代。大门口直走,便有一家花店。店主杨小姐笑言,被花朵围绕的生活是浪漫的,时光也是慢慢的。“现在卖花比我们那时讲究多了,店铺都这么好看。”赵老感叹道。50年前,赵老在自家地里种花,又自己拖着板车卖,走走停停,一路吆喝到最热闹的商贸广场。五分一朵的花,现在五元一朵了。赵老挑了朵向日葵,还搭配着几朵小花,调侃自己又年轻了。平日里,他也喜欢喝喝咖啡、尝尝葡萄酒,成为了“潮爷”。
正门右转,便到了胡家塘。一阵风从湖面拂过,荷叶茂盛到能给游人遮荫。若下雨,大抵也不用带伞了。满塘荷叶,和谐自然、坚韧不屈,包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精神追求。碧绿的万溶江畔边,三陆横卧,二水绕洲,状如乾卦,故称乾州,乾州古城已有4200余年历史。如今文旅赋能,为昔日一砖一瓦新添腾飞的翅膀。今年“中秋+州庆”期间,湘西州接待游客约63.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6亿元。其中,乾州古城共接待游客 6.29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8.76万元。近年来,湘西州通过保护性开发,激活乡土文化遗产,唤醒沉睡文化资源,全州50多万人吃上“旅游饭”,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对当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超过70%。“神秘湘西”的魅力,崭新的家乡,富足的日子,让赵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盼头与奔头。
1934年,作家沈从文从北平出发回乡。一路乘坐火车、汽车、轮船、轿子,辗转大半个月后才抵达家乡湘西,如何走出大山成为困扰湘西人的共同难题。出生在这样一个交通闭塞的蛮荒之地,赵老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做农活,没去过什么地方,更谈不上追“潮流”。1978年,焦柳铁路开进了湘西,与人民路并行穿过吉首城区,从湘西到北京要两天。2023年8月18日,湖南湘西边城机场正式通航,飞抵北京不到2.5小时。随着高铁疾驰,银鹰翱翔,70岁后,赵老在女儿的带领下,每年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如今已周游大半个中国。越来越多的游客、资源、信息沿着公路、铁路、航线涌入湘西,而湘西人也沿着这些交通网走向世界。缩短的是时间,拉近的是距离,更迭的是理念。
夜色阑珊,古城内游人如织。古城外,人民路连接着一众商圈。20世纪80年代,古城孤独地矗立在四周田垅的乡野之中,只有一条不宽且弯弯曲曲的柏油路,在伸向南面凤凰县的途中有心无意地将其串起。在湘西县城发展变革中,州府吉首已经翻开崭新的一页。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赵民忠拄着拐杖走在街道上,怎么也看不够——明明是老地方,却不一样了。湘西便是这样足以让人安静下来、感受时间流逝的长情之地。就像赵老的天台花园,无言记录着一切。诗和远方,就在他的楼顶。98岁的“活历史”、几十平的小花园,是武陵山区近百年变迁与故事的缩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具象化,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赵老说,这辈子知足了。问他的百岁愿望是什么?他笑着摆了摆手,大概是仍记得那些落不下的人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