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对称”视角下上海夜间经济集聚中心识别方法与空间分异机理

文摘   2024-11-20 22:03   安徽  

“广义对称”视角下上海夜间经济集聚中心

识别方法与空间分异机理 

王琳1,2,3,4,欧彩虹1,2,3,4,

钟泓文1,徐涵秋1,3,4

1.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2.福州大学地理与生态环境研究院

3.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研究所

4.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监测评估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资助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

作者简介

王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和城市发展、环境与资源遥感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王琳,欧彩虹,钟泓文,徐涵秋.“广义对称”视角下上海夜间经济集聚中心识别方法与空间分异机理[J].遥感技术与应用,2024,39(1): 209-221.doi:10.11873/j.issn.1004-0323.2024.1.0209

全文概述:

      作为增加就业、提振消费及带动区域发展的城市消费“新蓝海”,夜间经济在“后疫情时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夜间经济集聚中心”是夜间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国内外鲜有研究,它作为社会经济要素,具有非均匀对称和“灰色聚集”的特点,因此无法简单套用传统地理集聚中心的识别方法。研究从夜间经济的集聚机理出发,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的识别提取方法,并利用广义对称图谱解构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机理。首次为快速准确地识别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科学地挖掘其空间分布特点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参考,为推动夜间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结果显示: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共提取了12个一级夜间经济集聚中心,26个二级夜间经济集聚区,夜间经济平均活力值分别为0.49和0.24。研究表明:①该方法能快速识别和提取夜间经济集聚中心。②上海夜间经济集聚中心呈“中心—外围”空间分布格局,交通导向性强;③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距市中心距离,是上海夜间经济空间集聚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④集聚中心的“色对称”空间格局,表明上海夜经济处于一种合理、可持续的发展阶段;未来规划中,可沿地铁二号线东西扩展并内部填充,亦可将集聚对称中心连接线作为发展轴,以“集聚区”的形式提升夜经济集聚效应。

结语和展望 

      研究从夜间经济的集聚机理出发,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的识别提取方法,并利用广义对称图谱解构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及其分异机理。首次为快速准确地识别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科学地挖掘其空间分布特点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参考。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夜间经济活力强度指数可以较好耦合社会活力和功能活力,较为合理地体现区域夜间经济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焦点统计并直接识别夜间经济集聚中心的方法,减小了传统集聚中心识别方法因社会经济要素集聚形态的非均匀性而导致的误差,可以快速识别和提取区域夜间经济集聚中心。而“广义对称”理论能帮助克服传统地理手段无法准确表达社会经济要素聚集的“灰色系统”中要素分布特征的问题。

      (2)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集聚中心形成明显的等级体系,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其空间格局具有以下特征:“中心—外围”分异明显,交通导向性强,在较为成熟的一、二级集聚中心中,由地铁串联的占比接近90%;形成以地铁二号线为主对称轴的色对称格局,体现了政策导向和自然地理对经济地理对称性的影响。

      (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夜间经济集聚空间分异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区位因素和发展基础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自然地理条件较均一的区域,自然因素对夜间经济集聚的影响最弱。其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依次为:高程(0.012)<坡度(0.017)<水系距离(0.095)<公共交通供给水平(0.156)<地区生产总值(0.161)<功能多样性(0.180)<人口密度(0.207)<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0.221)<市中心距离(0.368)<基础设施完善度(0.381)。

      (4)广义对称原理表明:平衡发展是能够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对称的区域经济地理空间格局能够保持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对称或反对称则不然。根据本研究结果,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经济集聚中心呈现“色对称”空间格局特征,可推断其处于一种较为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阶段。再结合“点—轴系统”理论,渐进式扩散能够实现区域间的相对均衡发展。因此未来中心城区规划,可通过交通线等线状基础设施提高区域可达性,从而缩小夜间经济的区际间差异,也可以防止中心区的过度集聚,有助于区域的平衡发展。

      (5)根据广义对称原理,当较低等级的夜间经济集聚中心发展成高等级集聚中心、或处于不对称图谱中的地区逐渐融入对称发展中,就能使区域夜间经济集聚呈一个稳定发展的结构。因此,未来中心城区规划,可沿主对称轴东西扩展并进行内部填充,亦可沿两点对称集聚中心间的连接线进行发展和扩张,以“夜间经济集聚区”的形式升级夜间经济的集聚效应。这些都有利于非平衡的城市夜间经济空间结构向平衡方向发展。

      此外,由于POI数据的特点,以临时摊贩为主的流动夜市不包含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Luojia1-01卫星过境时间为22:00,分析结果体现的是前半夜的夜间经济集聚情况,而未考虑后半夜时间段内的经济活动。在研究方法上,实验偏向于夜间经济的供给而缺乏消费者需求的视角,如消费者偏好、消费行为、出行方式和消费能力等。以上欠全面与不足之处,有待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

8  基础设施完善度空间分布

夜间经济集聚中心提取

9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布图

扫描二维码阅读全文

GISer last
GISer last 公众号 主要以分享互联网数据资源为主。也分享过GIS、FME等技术教程方法。我个人对于大数据资源、可视化制作、地图制图等方面有很大兴趣,也会分享个人的一些应用和教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