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传播⑧|郑宜庸:细水长流,汇成江海

学术   2024-11-14 21:20   福建  


人物名片

郑宜庸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电影的教学、研究与创作。2011年,担任影视艺术教研室主任,2018年-2021年,担任影视艺术系主任。目前主要负责本科生课程《影视编剧》、《文学作品导读-戏剧》和研究生课程《影视剧作》的教学。

点击下方查看视频内容

缘起之溪:

草创初期 筚路蓝缕



2000年,25岁的郑宜庸在研究生毕业后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而此时,刚刚建立起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系也面临着初创的重要时刻。初期的传播学系如同一股刚从岩缝中流淌出的小溪流,蜿蜒在岩石缝隙间,不起眼却坚韧不息地流动。郑宜庸提起传播学院拥有的第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就是在老校区文科楼的一个偏僻角落,不仅办公环境简陋、条件艰苦,甚至无法同时容纳下几位老师。但郑宜庸说当时的老师们却没有抱怨,合作筹办一个院系的兴奋令老师们志趣高昂,积极寻找破解之法。郑宜庸说,“办公室狭小无法同时容纳我们,但这刚好成为促成‘餐桌讨论会’的机缘。”只要是涉及建院的大小事宜,老师们哪怕在轻松自由的饭桌上,也会保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积极讨论解决方案。

郑宜庸研究生毕业时合照

第一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刘泓、曹而云、郑宜庸、

马经标

第二排从左至右分别为孙绍振、毛丹武、颜纯钧、

南帆、谭华孚、林焱

2004年,传播学院正式建院。随着学院的不断发展,专业建设迫在眉睫,而专业评估更是学院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当时,学院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不匹配等诸多困难。然而,颜纯钧教授和谭华孚教授都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大家迎难而上。

2010年,传播学院作为福建省内第一个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院,开始正式招收编导专业的学生。2011年,郑宜庸担任编导专业负责人,参与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以及本科专业评估等工作。

建院15周年时,与时任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老师合影

那些年,郑宜庸经常加班加点地整理材料,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工作中。她不仅要负责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专业成立初期,特别是2012年增加了闽台合作项目之后,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教学设施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令郑宜庸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本科专业的教学审核评估,随着评估时间的临近,她深感压力巨大,几乎喘不过气来。后来她意识到,评估是全院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行动。就像一股溪流可能会遇到阻碍停滞不前,但当数股溪流汇聚在一起,就能汇流成江,拥有冲破关隘的力量。后来,编导专业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审核评估。在此之后,郑宜庸和影视艺术系的老师们更加注重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编导专业的影响力在省内外也慢慢扩展开来。

郑宜庸参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

第二十届年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汇聚成河:

专业赋能 破局腾飞

传播学院建立以来的二十年,亦是媒体时代瞬息发展的二十年。郑宜庸自豪地说,在这波行业变革浪潮中,从传播学院走出的学子,能够深耕专业领域的,皆取得硕果。学生的佳绩离不开老师的努力,专业老师们紧随时代风口,对教学培养方案及时修改调整,同时也有一门“初心课程”保留至今。

说起这门“初心课程”前,郑宜庸先分享了两位学生的经历。一位同学在本科学习时侧重于研读理论知识,当他进入业内实习后虽发现自身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但拥有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储备,后劲长足;而另一位本科期间就喜欢扛着机子到处采风拍片的学生,在攻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幡然意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编导是一个实践性专业,拍片无可厚非,但有了理论的积淀,才有更好的发展后劲。”

  郑宜庸回忆道,“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还专门邀请了业界的陈加伟、刘云舟、杨国荣等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加伟老师和学院里很多老师一样出身于师大文学院,后在电视台工作,据他所说,当时台里很多专家前辈都是中文系出身。所以我们在培养方案里面格外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文学作品导读’系列课程,便是从开设至今,都未曾取消过。” 

在绚烂的视听技术中也饱含着人文主义的思想,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并具,是传播学院学生一脉相传的特质,是传播学子始终从容应对媒介变革、时代发展的“传家宝”。

郑宜庸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奔腾岁月: 

文化源脉 传承不息



郑宜庸追忆过往时,常常提及恩师——颜纯钧教授。建院初期,正是因为时任院长的他“不拘一格降人才”,引领“餐桌讨论会”的开放交流之风,才从业界和学界招揽了许多学识渊博的人才,不断充实壮大传播学院的教师团队。“他‘用人唯才’,还很会鼓励我们这些新老师。”郑宜庸回忆自己初上讲台时,仍旧脱不去“学生气”,面对学生还有所胆怯,导致上课效果表现平平,颜纯钧教授总会适时地给予她鼓励,在一次“餐桌讨论会”结束后,特地与她边走边聊,并将自己制作的PPT以及剪辑的影像资料倾囊相授。郑宜庸还谈到,颜纯钧教授面对他们这些昔日的学生、如今的同僚,一如既往地保持关心爱护,甚至会切身地为其考虑和规划未来发展,“颜老师和谭老师就像家长一样对我们,哪怕他们自身事务繁忙,也会挤出时间督促我们前进。”二十年前,这是初任院长们对学院师生的关照与爱护,二十年来,传播学院“传帮带”的精神和故事一直在续写。

郑宜庸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优秀电影剧本和典型人物形象评选与表彰大会

郑宜庸参与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18届年会时

与颜纯钧、张应辉合影

建院初期,为了带领老师们深入学习传播学知识,更好地建设学院教师梯队,谭华孚教授每周都会举办老师间的读书会,大家每周读完指定书目,再进行一场学术间的交流与思想上的碰撞。郑宜庸谈到曾经参与读书会时的神情充满怀念,“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这样一场在思想的象牙塔里的讨论。”文化源脉流传至今,学院举办的“马堡读书会”、“溪源映画放映活动”便是当时小型读书会的延续和传承,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读书会和观影会不仅是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更是给传院学子提供一个精神守护的空间。

郑宜庸受邀参加纪录片《赶集故事会》超前点映现场





细水长流:

沿河而生 展望未来

从传播学系到传播学院,从跻身老校区一隅到进驻新校区院楼,郑宜庸回首一步步的砥砺,回忆曾经的学生和同事,她用河流汇聚来形容这二十年的风雨历程——“一条河流的形成,刚开头只是一滴两滴,但日积月累便形成一条河道,继而有支流持续汇入,河道就越来越开阔。”传播学院这条大河,自师大文科之林迸出,涓滴成河,我们从无到有建立起学院,从零到一创立省内首个编导专业,从省一流专业到国家一流专业……传播这条大河,流过二十年的学术变迁,淌过二十年的媒介变革,它坚定不移地蜿蜒向前。

大厦将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接力;河道既成,是一条又一条溪流的百川归海。郑宜庸在学院草创初期就汇聚进大河,岁月蹉跎,斗转星移,她提到,可能曾经的小流会改道,未来也有新的支流汇入,在新的时间节点反哺学院,贡献力量,但我们不约而同地,铭记缘起之溪来自传播学院,我们身上流淌着同一条河流的文脉。


结语

江流天地外,岁月催奋进。传播二十年,学院发展历程如同浩荡河流,源起细微,渐成壮阔之势,其间每一步都凝聚着前辈的开拓、后浪的推动与时代的助力。在业界和学界潮水激荡般的氛围里前行,我们见证了智慧的流淌和理念的交汇,也融入了“传帮带”的精神与信念。我们将继续以包容和宽广的胸怀,润泽每一个“二十年”。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卢佳音

撰稿:郑漫彤

拍摄:吕洁 黄陈城 张琦琳

剪辑:傅思民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黄雨彤

指导老师:卢佳音 施蕾 魏倩怡





初审:郑漫彤 吕洁 黄陈城 张琦琳

傅思民 缪诗洁 林政赫 罗语宸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终审:卢佳音(师) 施蕾(师) 魏倩怡(师)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官方公众号,“传梦想·播天下”,展示学院发展动态、办学成效、学科建设、学生活动、专业竞赛、师生风采
 最新文章